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順著氣質.雕塑出孩子的獨特性:家長篇

順著氣質.雕塑出孩子的獨特性:家長篇

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環境;父母,是孩子仿效的第一對目標。因此,唯有最親近的家人,才能觀察、了解孩子的特性,並給予最合適的方式,發揮孩子最大的優勢。

包容的態度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不只是大人有個性,孩子當然也有自己的特質。王珮玲教授表示,親子關係的親密與否,來自於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能否以開放的心態,去面對、理解與包容孩子的全部。

接受&欣賞孩子的本質

相信每個小生命的孕育,都充滿了父母、親友的期待;這並不代表寶寶一出生,就會是家長想像中的樣子。無論是脾氣拗、精力旺盛、容易哭等行為,家長都必須認知到這是孩子的「天生本質」,並應以開放的心去接受和欣賞。

磁場相吸相斥.互相磨合

人與人若長時間相處,勢必會相互影響。「孩子的氣質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本來就會相互影響」;若兩者相似,父母了解孩子的行為與想法,就覺得好帶;若兩者相異,要不就個性互補而平和,要不就摩擦而衝突不斷,需要磨合。

多等待一些時間

孩子猶如白紙,需要時間來塑造。因此,彰基兒童醫院兒童發展評估中心主治醫師張通銘提醒家長,應拿出最大的耐心來「等待」,等待孩子以自己的節奏接觸、吸收和學習人事物,而非強迫他跟著大人的步調。

減少過度的想像

順著氣質.雕塑出孩子的獨特性:家長篇

每個孩子獨有的氣質,確實會給家長帶來許多驚喜,若能順著其特質引導,將可能讓孩子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但他也提醒,家長別一開始就充滿過度的想像,而應量力而為,才不會給孩子太大壓力,因而適得其反。

引導的方法

想要了解、甚至引導或塑造孩子的氣質,必須循序漸進,而非一蹴可幾。張通銘醫師表示,有別於產前透過超音波照片的想像,寶寶離開子宮到嬰兒房後,才是父母真正與他面對面,學著如何觀察、照護他的開始。

觀察&記錄

觀察,絕對是養育孩子的第一步。他表示,正因為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父母也不會一開始就知道他的狀況,更應該透過生活大小事來觀察、記錄孩子的反應,如此才能漸漸掌握行為模式,給予適當的回應與照護。

試誤機會

學齡前的孩子,正值大量學習的時機;當然,沒有人第一次就可以做對、做好,一定都是不斷嘗試、熟悉後才學會,而對於某些人事物的認知、觀念也是如此。因此,務必多給予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給予方向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應扮演「掌舵手」的角色。張通銘醫師表示,非一味讓孩子盲目地嘗試、碰觸週遭的事物,家長應該在旁邊陪同觀察,並協助在適當時機指引方向,讓孩子能及時修正、往正確且較好的目標前進。

因材施教

王珮玲教授表示,當父母了解到孩子的氣質,接著就應「因材施教」,且愈早愈好。隨著孩子長大,接觸到愈來愈多的人際關係、學習情境等等,也必須學會以適合自己的方式來面對,而這仰賴父母從小的教導與協助。

避免的禁忌

順著氣質.雕塑出孩子的獨特性:家長篇

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難免會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而感到心煩意亂、心浮氣躁、心力交瘁。這時候,父母更應該想想孩子,就算壓力再大,也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展現負面情緒。

一味指責&懲罰

由於孩子尚未能熟悉某些生活的原則、正確的行為等,可能一直無法做對或不受控制,例如磨娘精、活力旺盛的孩子,無法靜下來,總是東跑西跑;此時父母若劈頭就是責罵與懲罰,只會讓關係更緊張,對於後續發展無益。

原則不一

父母在教導孩子時,最忌諱前後的原則不統一。張通銘醫師提醒,父母應一開始就想清楚,然後堅持原則,千萬不要剛開始如此,但之後卻因為拗不過孩子的脾氣而心軟,這樣無法好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順著氣質.雕塑出孩子的獨特性:家長篇

命令教導

雖然孩子需要聽父母的話,但不建議父母總是採取命令的方式來指導孩子,有時候這只會給予孩子過度的壓力,甚至也無法讓他自己好好思考。最理想的方式,莫過於把握每次可機會教育的情境,和孩子溝通、討論。

過度順從

前文提到,若父母能順著孩子的氣質來引導,能塑造出特別的優勢。然而,他也提醒父母別過度順從,「小孩子不懂事所以沒關係」是不太好的做法,若真的有錯誤的地方,也應直接糾正,才能將孩子拉回正確的方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