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健康與疾病> 早產兒1週內常見4大併發症

早產兒1週內常見4大併發症

母體的子宮,是孕育健康胎兒的最佳環境。萬芳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楊爵源表示,由於早產兒提早離開母體,勢必有很多生理部位並未發展成熟,因而會立即引發一連串呼吸、腦部、免疫力等相關問題。

1.呼吸暫停

當早產兒一出生,醫師會立即觀察新生兒的呼吸狀況。由於多數早產兒的呼吸中樞機能仍未成熟,因而會有呼吸時強時弱的「週期性變化」;然而,若新生兒在睡眠中「呼吸暫停10秒以上」,則會導致心跳下降、缺氧等狀況。

如果新生兒呼吸暫停現象頻繁,醫師會給予「鼻式正壓裝置」,以穩定供給氧氣,幫助調節呼吸;若狀況較嚴重者,則需插入氣管內管,使用呼吸器來輔助呼吸。

2.呼吸窘迫症候群

胎兒肺部約在34週才會發展成熟,因此,若是未滿32週出生或不足1,500公克的早產兒,肺臟還不成熟,肺泡內界面活性劑不足而易塌陷,難以排出二氧化碳和吸入氧氣,易出現「呼吸窘迫症候群」,特徵是呼吸急促、肋凹、鼻翼搧動或唇指發紺。

對此,楊爵源醫師表示,通常醫師會採「將界面活性劑注入新生兒肺臟」的方式,讓肺泡的界面活性劑足夠而能擴張,順利呼吸。

3.開放性動脈導管

小於32週或低於1,500公克、且有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新生兒,容易有「開放性動脈導管」。一般足月兒的動脈導管,在嬰兒自行呼吸後會逐漸關閉;但早產兒動脈導管的管壁肌肉對血液中氧分壓的反應差,所以難以關閉。

由於此問題會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會引發嚴重的心臟衰竭、顱內出血或壞死性腸炎等症狀,因此,醫師會考慮採用藥物或手術等方式,幫助關閉動脈導管。

4.周腦室及腦室內出血

胎兒的側腦室腹側,內有許多微血管,通常會隨著發育逐漸消失;但不到1,500公克或低於32週的早產兒,此構造不但來不及退化,還可能因血壓變化而破裂,造成不同程度的出血(第14級)。多為輕度出血,之後會逐漸被吸收,影響不大;嚴重者,則需要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他表示,此症狀大多在出生1週內發生,醫師通常會在早產兒出生第137天,使用腦部超音波觀察;若有需要,會持續於第142856天再追蹤。

出生1週後‧常見3問題

除了上述一出生就容易察覺到的狀況,過了1星期後,還可能出現其他令人煩惱的問題。

由於早產兒腸胃道不成熟、血流量不足,易傷害腸黏膜,造成「壞死性腸炎」;抵抗力弱,被細菌感染而得到「敗血症」的機率,是足月兒的35倍。而早產兒腦部組織未成熟,易因缺氧、血流量不足等,使圍繞腦室旁大腦白質發生凝固性壞死,形成「周腦室白質軟化症」,多晚於腦室出血出現,有時兩者合併發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