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寶寶提早學吃飯.媽咪不傷神

寶寶提早學吃飯.媽咪不傷神

對大人而言,吃飯的行為就像本能般自然,但對初來乍到的嬰兒來說,吃飯的行為卻有著重大意義,除了營養攝取與咀嚼能力的養成(影響口語能力的發展)之外,更是餐桌規矩與熟悉各種食物的重要學習。

從月齡4個月開始

從寶寶開始學吃飯的那天起,爸爸媽媽就免不了需要經過一段吃飯像打仗的育兒時期,寶寶不在乎吃得飽不飽、食物是否會浪費、吃得髒不髒,對他而言,食物或餐具都像是值得探索的新玩具,一切充滿新鮮感,寶寶忍不住就想丟丟看、揮揮看,可愛的吃飯行為真是讓爸媽感到又好氣又好笑。面對寶寶初期的吃飯學習,《育兒顧問到你家:與孩子和好的幸福》作者趙崇甫(大樹老師)認為,其實家長可以及早開始預備,約從月齡4個月開始,一方面讓寶寶可以開始嚐嚐食物的味道,另一方面也可以開始引導孩子了解吃飯的規矩。

學吃飯前的預備課程

大樹老師表示,4個月大時的「嚐食物」並非所謂開始吃副食品,而是先讓寶寶開始嚐嚐各種食物的味道,方式為新鮮水果打成汁加水稀釋,或是新鮮的蔬菜棒洗淨讓寶寶啃咬(約5個月後),分量少許即可,並避開正餐、在點心時間時給予,這個「嚐食物」的過程,大樹老師稱為「學吃飯前的預備」,這個預備課程看似簡單,卻包含許多意義,如果進行的好,會為日後寶寶正式開始吃副食品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預備課程進行方法:

準備兩支小湯匙,一支讓寶寶嘗試餵自己(食物送進口中的手眼協調學習)、一支由媽媽餵食,食物的分量少量即可,用小湯匙將稀釋後果汁送至寶寶唇邊,讓他淺嚐味道,過程中,若寶寶有丟湯匙的行為,媽媽不急著撿、不還給他,繼續用手上的湯匙專心餵他,如果他想要再拿媽媽手上的餐具自己餵,就直接給他,但若是又將湯匙丟掉,就平靜的(不責罵、不生氣)將食物與所有餐具收起,讓寶寶下餐桌,繼續他原本接下來時間要進行的遊戲或睡眠。預備課程可以每天進行,直到有天寶寶認知到丟餐具,媽媽會把食物收起來,而知道不要再於餵食時丟餐具,此時就可視為寶寶有能力練習自己吃飯,慢慢不用依賴大人餵食。

目的與好處

1.點心時間沒壓力:因為是點心的提供,所以沒有寶寶吃不吃的壓力,順著寶寶的本能引導,以收餐具的行為讓他了解因(丟餐具)果(沒得吃),間接讓寶寶學會吃飯時間不丟餐具的規矩。

2.熟悉食物味道:從4個月開始,讓寶寶嚐嚐各種食物,一方面讓他習慣各種食物的原本味道,另一方面幫助寶寶的身體因為開始接觸食物而產生消化,大樹老師提醒,單一食物須個別提供,不混食,才能讓他認識各種食物的味道,如果總是混在一起,寶寶對各種食物的味道不認識,日後可能出現因為不熟悉某食物味道而不嚐試該食物的結果。此外,建議儘量提供多樣且多變的食材,不加任何調味,讓寶寶能夠吃到食物的原本味道。

3.平靜下桌:當寶寶因為丟餐具而必須把食物收起,媽媽必須不帶情緒,接納這是寶寶的學習過程。平靜的讓寶寶下桌,是為了引導寶寶知道丟餐具不是吃飯應該有的行為,但因為這是寶寶的探索期,所以還是必須接納他的丟棄行為,同時,不動怒也可避免讓寶寶對吃飯這件事感到壓力,否則若媽媽在寶寶用餐時生氣,可能會因此讓他感到壓力而變得不愛吃飯。

4.學習前的緩衝:許多家長在讓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常常是突然的轉換,例如:從喝奶到直接餵副食品,這中間的突然轉換很可能讓孩子因為不適應而感到抗拒,但如果透過預備課程,寶寶從嚐味道、認識餐具開始,到準備好後,進行下一階段餵食副食品的學習,過程中就比較不會因為不適應而出現可能的抗拒期。

隨著寶寶日復一日的練習進食,預備課程結束後,寶寶對用湯匙餵食開始會有一些概念,也已經約略嚐過各種食物的味道,因此,下一階段正式進入副食品的餵食與吃飯學習時,照顧者可能遭遇到的挫折也可能相對減少。

依據接受度逐次加入副食品

除了預備課程之外,開始吃副食品的時機也可以透過觀察寶寶的行為得知,例如:當寶寶開始對大人的飲食表現興趣或開始看著大人吃東西、嘴巴模仿咀嚼時,通常就代表寶寶已經可以開始接受副食品,從預備期到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可觀察寶寶對預備期點心(食物)的接受度,若接受度高,就可以再加入1次正餐(1點心1正餐…‑天),依據寶寶的接受度與喜愛度,每隔102個月後,可再考慮是否將第2次的點心或第2次的正餐從奶水改為食物,循序漸進,讓寶寶漸漸離乳,大樹老師也提醒,有些小孩接受度高,約1歲後就可以3正餐2點心都吃副食品,若孩子的接受度較低也沒關係,請家長還是要尊重孩子的學習速度,不要操之過急。

副食品銜接原則

從4個月018個月,若想讓寶寶副食品銜接的更順利,大樹老師建議下列3個原則。

1.點心不飽:寶寶一日3餐2點心,點心的時間可安排在上午與下午兩個正餐的中間時段,控制分量不要讓寶寶有飽足感,以避免影響正餐。

2.控制奶量或頻率:當寶寶漸漸長大,持續依賴喝奶的寶寶,副食品比較容易吃不好,因為寶寶會認為喝奶比較容易,吃副食品可能還會面臨來自照顧者必須吃完的壓力。大樹老師提醒,給予副食品時,若寶寶不吃,家長應尊重他的意願,平靜地在時間到時直接收起餐盤,餐後也不必給予補奶,避免形成沒飯吃還有奶喝的習慣,並不要害怕讓寶寶餓一餐,才有機會讓寶寶知道,必須對自己的身體負責。當寶寶知道吃飯時間貪玩會餓肚子,就會逐漸學習到要吃飽飯才不會餓肚子。

3.少量給予:少量給予的目的在於控制寶寶用餐時可能發生的災情(因不熟練吃飯而掉於餐桌下或全身上下的食物殘渣),同時避免食物被浪費,亦即每次各種食物只給孩子一點,他願意吃,就吃完再給他,若這樣食物他不願意吃,就不要再給他,也不要強迫他吃,避免讓他對吃飯反感,大樹老師認為,孩子3歲之前,對食物的喜好都還沒固定,今天喜歡吃、明天就不喜歡吃的情況是常有的事,建議家長可以觀察孩子本能性的總量控制,如果孩子今天吃很多青菜,明天不想吃青菜只想吃肉,那就沒關係,不一定非要孩子餐餐都完美均衡,事實上,大人的飲食也常採取總量控制,例如:這餐好像肉吃多了點,那麼下一餐就多吃些菜。大樹老師表示,在現今的飲食水準,孩子營養不良的情況很少見,但若家長保持開放的心態,尊重孩子自己的飲食選擇,只要用心備好多樣化食物與不強迫的教養態度,孩子就會持續對各種食物保持興趣,不會出現偏食的狀況,不過,大概孩子3歲後,若真的出現偏食行為,那麼就要求每次每種食物起碼吃一口(不強迫吃完),透過每次只吃一口的嘗試,總有一天孩子會提高對該食物的接受度。

提高孩子對同桌吃飯的期待

約於寶寶2歲後,如果吃飯時因為貪玩而跑掉,此時建議家長接納他的離開,同時平靜的告訴他在家人用餐完後即會收走餐盤,若孩子中途回來吃飯,就告訴他說:「我很高興你回來跟我們一起吃飯」,讓他感覺自己被期待,而樂於在用餐時間與大家一起吃飯,但若到用餐結束,孩子仍未回來,即收起餐盤;大樹老師指出,這個收起餐盤的動作並不是在懲罰孩子,而是讓他知道這是一個自然的結果,讓孩子知道「媽媽接受你玩的需求,同時你也必須學會對自己的身體負責,你下次可以選擇吃完再離開餐桌」。

在外用餐技巧

在家中是寶寶熟悉的環境,乖乖用完一餐也許困難度不高,但若有需要到餐廳用餐,大樹老師認為,要孩子3歲前跟著爸媽在外用餐時,長時間乖乖坐著吃飯,其實是為難的事,因為外面的環境對孩子充滿吸引力,孩子的專注力約只有305分鐘,想離桌到處探索是正常的事,因此,建議爸媽若要帶孩子外出用餐,除了準備多樣孩子喜歡的玩具之外(203歲則以解構式玩具最佳,如:黏土、拼圖或畫畫,每樣305分鐘,5樣就可以約略爭取15025分鐘的不離桌時間),剛到餐廳時,可以先帶著孩子走走看看,讓他接近好奇的事物,跟他解說並允許他在安全的範圍內觸摸、把玩或觀賞,用餐期間,則可輪流在孩子想離桌時帶他出去繞一圈再回來,而另一半則可在此時專心吃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