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健康與疾病> 寶寶常見的9大皮膚疾病

寶寶常見的9大皮膚疾病

寶寶皮膚疾病百百款,爸爸媽媽好困擾。本章專訪小兒科醫師,帶著爸爸媽媽一起認識、治療並預防寶寶常見的肌膚問題,還給寶寶細嫩Q彈粉嫩肌!

寶寶常見的皮膚疾病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兒科主任陳泰亨根據臨床經驗指出,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肌膚Q彈細滑,容易受傷,且較為脆弱,在皮膚生理上與成人是不一樣的。

區分4差異

陳泰亨醫師說明,新生兒與成人的皮膚的確有很多不同,若從生理上及功能上可區分四種差異:

1.新生兒的皮膚保護機能仍不成熟,較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及傷害。

2.新生兒皮膚佔的體表面積對體積的比例跟成年人相比高許多,所以一些外界刺激影響會比成年人明顯。

3.新生兒的新陳代謝機能比較旺盛,加上基礎體溫高,但對熱能的調節能力卻不夠完善。

4.由於新生兒的基礎體溫較高並表現在體表上,容易遭受昆蟲驅熱反應並且容易被蚊蟲叮咬。


容易出現的
9類肌膚問題

新生兒的皮膚問題常見有物理因素、感染或是過敏所引起,陳泰亨醫師提醒爸爸媽媽,要記得幫寶貝多加防範。

1.新生兒粉刺

民間習俗又稱做「胎火」或「胎毒」,這跟爸爸媽媽所產生的普通粉刺相同,但這個成因是來自於媽媽本身的荷爾蒙,經由胎盤殘存在新生兒體內所造成的,目前無法在娩出前就完全代謝掉,殘存的就會造成這類皮膚疾病。

2.粟粒疹

粟粒疹通常多在一週左右會消失,不需要特別治療;其症狀在40%的新生兒臉部會出現針頭大小、白點狀的小丘疹,而這些丘疹會因為皮脂腺阻塞,內含表皮角化物質。

3.毒性紅斑

這類皮膚狀況多發生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其症狀是身體開始出現潮紅的斑點、丘疹、水皰甚至是膿皰,但通常四肢不會受到侵犯;此外,當寶寶哭鬧或洗澡後,因體溫升高,此時的皮疹會更加明顯。此類皮疹大多在一週後就會慢慢消失。

4.痱子

痱子是由於排汗不良所造成,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穿著過厚或過度穿著」,其症狀是具有搔癢感的紅色丘疹,有時也會出現水皰、很少會有膿皰。此外,若是症狀再嚴重一些,可能還會導致身上出現無症狀的易破小水皰,稱做「結晶性汗疹」。

解決方法:

由於寶寶本身的排汗及熱調節能力尚未成熟,再加上旺盛的新陳代謝作用產生大量的熱與汗,反覆傷害皮膚而加劇症狀。因此必須改善周遭的溫度,符合適當體溫、脫除過多衣物,以減少發病情形。

5.新生兒膿皰性黑皮病

這類皮膚疾病會在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出現,但水皰或膿皰會在3天內消失,唯色素沉澱約會持續三個月左右或以上。其表現的症狀是全身出現水皰或膿皰,趾頭邊緣會有鱗屑,然後漸成色素沉澱。

6.尿布疹

此為常見的新生兒疾病,因為包尿布時間過長,造成尿液或糞便長期接觸粉嫩的小屁屁,造成刺激性皮膚炎。尿布疹症狀是局部皮膚出現廣泛性紅斑、表面粗糙如牛皮紙;尤其是寶寶拉肚子或爸爸媽媽沒有勤加更換尿片時最常發生,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合併感染。

解決方法:

尿布疹很常見於新生兒,其預防之道在於照顧者要勤換吸水力佳、透氣性良好的尿片,當寶寶大小便後,務必洗淨局部皮膚、保持屁屁乾爽。若已經形成紅腫屁屁,可以在患處外塗擦含氧化鋅的皮膚膏(也是坊間所謂的嬰兒屁屁霜),每天塗抹約2~3次,若紅疹情況嚴重,可在醫師診治下,增加塗抹含輕微類固醇的複方軟膏。

7.脂漏性皮膚炎

新生兒於出生後2~10週左右可能出現,其發生症狀為新生兒皮膚發紅並有許多黃油油的薄片覆蓋於患處,並多發生在頭頂、眉毛、耳朵後方或任何有皺摺處,嚴重的會凝集結痂,使皮膚產生龜裂流出組織液。值得爸爸媽媽注意的是,這類皮膚疾病常會復發且有癢感,發生原因可能與皮脂腺分泌過多、清潔不當、遺傳體質(異位性體質)或體內荷爾蒙多寡有關。

解決方法:

脂漏性皮膚炎一般並不需特別治療,輕微時,可以用清水打濕患部,並塗上少許嬰兒油或凡士林,等待結痂的部分漸漸軟化就會自行脫落;照顧者千萬不要猛力拔除結痂,否則會傷及底下皮膚的完整性。臉頰處的脂漏性皮膚炎會有紅色發炎、合併龜裂、流液及油狀結痂,要小心再次發作或感染;陳泰亨醫師建議可用溫水清潔寶寶的身體,切勿亂塗乳液或是來路不明的藥膏。

8.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過敏性濕疹」,大部分在初生6個月以內就會發病,症狀反覆。其疾病表現多以慢性及強烈的搔癢、皮膚乾燥、發炎、苔蘚化及易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表現為主。此外,若父母本身就有過敏病史,可能會遺傳給寶寶,而異位性皮膚炎常合併其他過敏症狀(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

解決方法:

要避免刺激性物質接觸皮膚,不要在患處塗抹油脂豐富的護膚產品;此外,要禁止用過熱的水清洗發炎處,避免處在過高的室溫環境,否則皮膚炎瘙癢的感覺會加重。陳泰亨醫師建議面積不大、病情較輕的濕疹,可在患處擦含輕微類固醇的複方軟膏,但由於此類藥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若發炎情況反覆發生,還可增加塗抹外用抗生素藥膏。

9.金黃色葡萄球菌&念珠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造成新生兒表皮的感染,尤其是傳染性膿痂疹最常見;而念珠菌通常是經由產道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會有紅斑出現,其上會先出現小水皰,破裂後形成黃色痂皮。念珠菌感染則是多發生於包尿布、長期浸潤或磨擦部位等易受感染處,症狀多為潮紅性皮膚炎,合併邊緣會出現衛星狀分佈的膿皰。

解決方法:

陳泰亨醫師建議這類皮膚疾病的寶寶,因為新生兒的肝腎功能還尚未成熟,代謝藥物較為緩慢而不建議貿然以口服藥物治療,通常是使用外用抗生素或是抗黴菌藥膏來緩解症狀。

皮膚疾病的治療與預防

陳泰亨醫師依照自然法則鼓勵媽媽們哺餵母乳,因為不少嬰幼兒過敏的原因來自食用到奶蛋白產生過敏(如:異位性皮膚炎),而母乳經過證實可以有效抗發炎與減少過敏發生的機率。倘若母乳哺餵的新生兒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媽媽也要注意在哺餵母乳期間是否多吃了魚、蝦、蟹、雞蛋以及辛辣食物所導致。若無法親自哺乳,陳泰亨醫師建議可以使用「減敏奶粉」、「水解蛋白奶粉」來減少寶寶過敏的機會。


3
方法~讓皮膚疾病out

寶寶的皮膚是很細嫩的,任何刺激的物質(如:口水、奶水、汗水、油脂等)都可使皮膚出現發紅的過敏反應。陳泰亨醫師提醒,在照顧的原則上,就是保持寶寶肌膚的清潔、乾爽與保濕。

1.適當的清潔

嬰幼兒的皮膚很脆弱,千萬不能用太刺激的清潔用品,尤其是鹽、茶葉及消毒藥水等成分,會讓寶寶過敏或發炎的反應雪上加霜。洗澡要用溫水,沐浴乳使用成分溫和單純的配方,擦拭皮膚時用柔細的毛巾或紗布巾輕按拭乾。

有些寶寶原本皮膚就很敏感,但換掉原有牌子的沐浴乳或乳液後就全身起疹子,那就恢復適合的產品;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幼兒,除了避免刺激性的成分接觸皮膚之外,也不要在患處塗擦太過油膩的護膚品。

2.攝取的飲食內容

寶寶如果開始吃某項副食品或奶粉後,出現過敏性反應或皮膚炎疾病,就必須停止使用這類食品,否則寶寶越吃、症狀就會越嚴重。

3.適度的溫度與保濕

每個寶寶的皮膚生理狀況都不相同,所以父母應該視寶寶的膚質選擇合適的衣著、護膚乳、清潔用品,或是適度補充油膜以防止皮膚表層的水分流失,維持並保護皮膚的原始機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