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認識可能的新生兒產傷

認識可能的新生兒產傷

雖然現今的醫療技術進步,但分娩過程中仍可能存在些許風險,如因某些因素而使胎兒身體受到損傷,通常被稱做「產傷」。本文將透過專業醫師的說明,帶大家認識與了解可能的產傷狀況。

認識可能的新生兒產傷

顧名思義,「產傷」指的就是「胎兒在生產過程中,所受到的傷害」。台安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陳萬德表示,無論孕媽咪採取自然生產或剖腹生產的方式,都有造成胎兒產傷的可能;通過產道被擠壓,或使用器械都有可能造成。

多藉由新生兒檢查得知

陳萬德醫師說明,在台灣,發生產傷的機率並不高,如果有產傷出現,多數屬於輕微程度,通常只要繼續觀察數日到一個月左右,產傷就會自然痊癒。

一般來說,嬰兒從出生到出院前(自然產約三天、剖腹產約五至七天),新生兒專科醫師會透過一連串相關的身體檢測,得知並確認新生兒是否有產傷,以及產傷的狀況。

1.理學檢查、觀察外觀

有些產傷會在嬰兒肌膚上顯現,如水腫、泛紅、出血、骨頭位置偏移或突出等,就像是明顯的外傷。通常在眼睛觀察外,會搭配觸診的方式來確認。

2.測量(如頭圍)

陳萬德醫師表示,在新生兒檢查中進行頭圍測量時,如果覺得測得的數字有點不太對勁(如超出標準值較多),就會把頭部產傷納入可能性中,甚至會考慮進一步的檢查,以確認狀況。

3.深入檢查

有些外傷症狀程度較重(如出血異常)、或測量數值偏離標準許多的可能性產傷,通常醫師會考慮深入檢查,如抽血檢查(出血異常者可能是凝血功能問題,另會一併觀察其他相關症狀)、電腦斷層等,並進而確診及決定後續治療方向。

可能導致「產傷」的危險因子

事實上,導致新生兒發生產傷的原因並不少。陳萬德醫師表示,科技雖日新月異,但目前的產前檢查也並非百分之百能避免這些問題;如果孕媽咪和醫師從產檢到生產過程期間,能共同保持關注、提高警覺、儘早規劃,相信能有效將產傷發生機率降到最低。

1.骨盆狀況

如果母體的骨盆有異常(歪斜、曾受傷過等),或相對於胎兒來說骨盆太小,將可能影響胎兒的分娩困難程度,進而提高發生新生兒產傷的機率。

2.胎兒過重

如果胎兒過重、或有巨嬰的可能,未來生產過程中會難以通過產道,促使胎兒被迫受到擠壓,提高產傷的機率。

認識可能的新生兒產傷

3.初次生產

初產婦的陰道還未擴張過,生產過程中鬆弛的程度不比經產婦大,因此在胎兒通過產道時,有可能會不小心受到擠壓而發生產傷。

4.胎位不正

到了預產期當天,如果胎兒位置並非處於正常的「正頭位(頭下腳上)」,而是以下胎位的其中一種(臀位、橫位或顏面位等),代表不適合自然分娩,否則胎兒將可能因產程不順,在產道內受傷。

5.產程速度

如果子宮頸擴張速度過慢,胎兒的分娩進展將不太順利,擠壓到的機會較高;另外,當生產時速度過快(如急產),胎兒在娩出過程中可能會碰撞到產道而受傷。

6.器械因素

在某些特殊狀況下,婦產科醫師會在評估後,使用醫療器具(產鉗或真空吸引器)來幫助引產。然而,因為這兩種器具的使用方式,可能或多或少會造成一些產傷。

.產鉗:由兩個扁平且具曲度的鐵片組成。醫師會將其伸入產道,夾住胎兒頭部,以旋轉、拉扯等方式引產。

.真空吸引器:外觀是杯狀吸頭,後面接著長管子。醫師會將杯狀物採負壓吸力吸附在胎兒頭上,並以此吸力引產出胎頭。

另外,陳萬德醫師特別提醒,「我們不能說因為怕產傷的發生,就不能用這些器械。這些器械通常都用在較難產的孕婦身上,而使用這些器械目的就是幫助這些難產的孕婦能順利生產;若該用時反而不用,引起的問題會更大,甚至會增加寶寶與媽媽的危險性」。

常見產傷部位1:頭部

陳萬德醫師表示,根據新生兒產傷相關統計,最容易發生產傷的部位在「頭」和「肩」;其中頭部產傷又以產瘤、頭皮血腫等最常見。相關頭部產傷簡述如下:

產瘤

自然產的胎兒在經過陰道時受到擠壓,發生「表皮水腫」的現象,一出生就會看到;毋須治療,通常幾天後會自行消失。父母平日清潔頭部時要輕柔,不需要按摩頭皮、擦藥或冷、熱敷。

頭皮血腫

這是因為頭骨和骨膜間累積著血液,使得寶寶頭上出現較明顯的突起,容易發生在以產鉗或真空吸引器引產的寶寶身上。不需要特別治療,通常一個月左右會消失,不會有痕跡;唯家長應注意不要用手去揉。

帽狀腱膜下血腫

此種產傷比較少見,是發生在帽狀腱膜層與骨膜層之間的小動脈或靜脈破裂所導致;出血的狀況,可橫越骨縫線,延伸到頸部、耳後、眼窩四周等處;易發生在以產鉗或真空吸引器引產的新生兒身上。陳萬德醫師表示,此種產傷對寶寶來說較危險,可能合併大量出血等併發症,嚴重時甚至有休克危機。

顱內出血

即頭部骨頭內出血,可能是因為顱骨骨折、靜脈破裂或蜘蛛膜下腔出血等症狀所導致,是較嚴重的狀況,應即刻住院,以超音波或電腦斷層來檢查與確診,需隨時監測生命跡象。其實根據臨床經驗,多數案例出血量不多,經支持性療法均可治癒;但少數出血量多的案例,則須採取緊急手術(如取出血塊)以治療之。

顱骨骨折

其中又以因生產時頭骨受壓迫而引起的「線性骨折」最常見,症狀單純。陳萬德醫師表示,會先觀察是否有出血症狀,如果沒有,一般線性骨折毋須治療,約幾個月後就會痊癒。

神經受傷

其中以「顏面神經麻痺」的神經受傷問題最常見,主要徵狀為受傷處的眼睛可能無法閉合且其臉部沒有表情變化;可能與產鉗或真空吸引器引產有關係。一般會先觀察,絕大多數約一個月後會逐漸恢復,否則就得儘快就醫檢查。

脊椎受傷

多發生在嬰兒頸椎部位,因為臂神經叢受傷所致;當一般頭位生產時拉扯到肩膀,或臀位生產拉扯到頭部時,都可能發生。其中最常見的受傷是「歐勃氏麻痺Erb’s Palsy」,傷到第五、六頸神經根,影響肩膀和手臂,使新生兒上臂無法外展和外旋,且罹患部位的驚嚇反射會消失;通常不需治療,數個月後大多可以恢復功能。

常見產傷部位2:肩部

對於另一種常見的產傷部位「肩」,則最常見的為「鎖骨骨折」,發生機率約為1/200。

鎖骨骨折

在新生兒身體檢查時,醫師可經由觸摸(腫、有聲音等現象)和觀察寶寶上肢動作而得知。陳萬德醫師表示,此種產傷不需要手術或石膏的治療,通常一個月以上會自行復原,唯提醒父母平日照顧時,多留意寶寶的手部動作、躺姿,避免外力,穿衣時患側手臂先穿,脫衣時患側手臂後脫。平常照顧時避免去拉動患側手臂,且避免由患側腋下去托抱寶寶,可以減少寶寶不舒服的感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