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嬰兒肥 小心寶寶罹患代謝性疾病

嬰兒肥 小心寶寶罹患代謝性疾病

常聽人說:「寶寶胖胖的才可愛」,但您知道嗎?如果等寶寶年紀稍大一點,還是繼續維持嬰兒肥的狀況,對於往後的成長發展,恐怕會有負面影響,例如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將提高,心理上也必須承受來自同儕的壓力。一旦寶寶體重超過標準值,活動起來也較不便,造成他只愛吃卻不願多動,如此惡性循環,後遺症也會越來越多,所以爸媽千萬別忽略「嬰兒肥」所帶來的後果。

寶寶為何會嬰兒肥?

生下白嫩胖嘟嘟的寶寶,是每個準爸媽的願望,但如果「嬰兒肥」的時間持續過久,家長可能就要開始為寶寶的體重加強把關。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阮建彰指出,造成寶寶肥胖的原因,大致上分為兩種因素,分別是先天遺傳和照護上給予過多營養。

遺傳因素

如果寶寶的肥胖傾向來自於遺傳因素,其實絕大多數取決於準媽媽的體質,以及懷孕期間的身體質量指數,也就是俗稱的BMI值(Body Mass Index)。阮建彰醫師指出,國外曾有研究顯示,若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的BMI值較高,胎兒出生後的體重,也會比一般健康的寶寶高出許多,這是因為大部分體重超過標準值的準媽媽,在懷孕過程中有較高機會罹患妊娠糖尿病,導致胎兒將長期曝露在高血糖的環境,體內的脂肪堆積和肝糖庫存也會相對較多,出生後的體重自然就會比較重。

單純性肥胖

造成寶寶單純性肥胖的原因,大多是因不良生活習慣所引起,例如父母過度餵食,給予寶寶的營養供過於求,或是沒有在適當時機鼓勵寶寶做一些運動,導致寶寶體內累積越來越多脂肪。

「嬰兒肥」到9個月大前都算正常

阮建彰醫師表示,寶寶出生後應定時進行健康檢查,利用生長曲線圖,觀察身高體重的百分位,如果寶寶在9個月大以後,體重百分位仍超過第90個百分比,醫師就會認定寶寶的體重過重,甚至已達肥胖程度。

一般來說,若寶寶在9個月大以前,一直都屬於過度肥胖的程度,到了2~3歲時,也有較高機率持續肥胖,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在寶寶出生後的9個月內妥善控制他的飲食或活動量,如此一來,出現「嬰兒肥」的機率相對也會降低。

生長曲線圖的意義

為了讓寶寶發育更健康完善,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於民國98年5月18日公布國內0~5歲嬰幼兒生長曲線標準圖,爸爸媽媽可依據寶寶的性別、出生日及測量日來觀察他在同齡的孩子當中,身高、體重和頭圍所居的百分位,藉此做為成長的參考依據。舉例來說,如果測量體重後,得知寶寶的體重為5公斤,並落在第10個百分位,代表有其他90%的寶寶會大於該值,寶寶的體重相對屬於較輕;反之,若測量後的結果位居第90個百分位,代表在同年齡的寶寶當中,僅有10%的寶寶超過5公斤,因此寶寶的體重可能偏重。一般而言,嬰幼兒之生長指標若落在第97及第3百分位兩線之間均屬正常,否則就要考慮該項生長指標有過高或過低之情形。

嬰兒肥胖所帶來的疾病

如果寶寶的體重長期超過同年齡寶寶的標準值,許多代謝性疾病或冠狀動脈疾病都將一一找上門來;往後進入校園生活時,也容易受到同儕眼光影響,生心理都可能遭受病痛及挫折。常見的疾病及症狀如下:

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

阮建彰醫師表示,罹患代謝性疾病並非成年人的專利,寶寶如果過度肥胖,可能會引起早期兒童肥胖或幼兒型脂肪肝,甚至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而出現心絞痛或心律不整等疾病和症狀,到了青少年時期,併發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的機率也將比同年齡的人更高。不過,通常罹患脂肪肝的患者,在臨床上都沒有特別不適的症狀,只能藉由寶寶的體型和理學檢查中肝脾腫大的徵兆,進一步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來確診。

 

氣喘

曾有研究顯示,較肥胖的人,有較高的機會罹患氣喘,也容易發生呼吸道的過敏反應,因此體重過重的寶寶,只要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體重控制,氣喘的症狀就可獲得改善。

性早熟和第二性徵提早發育

由許多臨床診斷來看,寶寶肥胖都間接代表營養過剩的問題,這意味著他的成長被迫加速發展,因此第二性徵就會相對來得較早,尤其是女寶寶可能會面臨乳房提早發育或月經太早報到等現象。

肌肉骨骼過度負擔

若寶寶的體重過重,將導致全身上下的骨骼需要更費力支撐,尤其是位於下半身的膝蓋關節等部位,還可能因此而彎曲變形,如果持續時間過長,長大後就會發生變形性膝關節炎,甚至骨骼老化和骨質疏鬆。

母乳哺餵將影響寶寶體重

要讓寶寶脫離肥胖的根本解決之道,就是早期開始幫助他控制體重,其中又以母乳的哺餵方式為關鍵因素。由於母乳富含嬰幼兒成長所需營養,也非加工食品,對寶寶來說是最天然的食物,所以政府單位也大力提倡哺餵母乳;不過,阮建彰醫師表示,母乳哺餵又可分為親餵及瓶餵,根據餵食方式的不同,也會影響寶寶是否吸取過多營養。

通常會建議準媽媽使用親餵方式,因為哺乳時,寶寶需要費力吸吮媽咪的乳頭,進而使用較多力氣,達到適度活動的效果之外,也容易感到疲累,在飲用到一定程度之後,便會自動停止;但瓶餵會讓寶寶在過於輕鬆的狀況下,不知不覺進食超過一天所需熱量,等家長發現的時候,寶寶已經變得圓圓胖胖了,因此建議媽咪可以等寶寶進入副食品階段或9個月大之後,再換成瓶餵方式哺餵。

解開準媽媽的醫學迷思

Q擁有西方血統的寶寶較容易胖?

A相信您一定有印象,在電影中或是路上碰到的外國人,體型似乎都比東方人還要「壯碩」許多,究竟他們出生時的體重,是否真的會比東方人還要來得重呢?阮建彰醫師舉例,國外曾經做過實驗研究,發現西班牙裔婦女所生的寶寶,確實較容易產生肥胖問題,出生後的體重會比同年齡的寶寶還要再更重一些,但其實不見得都是基因問題,準媽媽的飲食習慣應該還是占一半以上的因素。因此,不管是東方寶寶或是西方寶寶,只要準媽媽沒有刻意控制飲食,或是太早接觸甜食、含糖飲料或油炸類食物的寶寶,都是容易肥胖的高危險族群。

Q剖腹產的寶寶較易肥胖,是真的嗎?

A阮建彰醫師指出,此說法目前並無確切根據,因此剖腹產出生的寶寶,應不會特別容易肥胖。但以反面思考來看,如果胎兒已罹患巨嬰症,或是準媽媽的骨盆腔較小,不足以讓稍重一點的寶寶通過產道,便容易提高剖腹產的機率。

從小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阮建彰醫師表示,有大多數的寶寶在喝完奶之後,都不願意吃副食品,但奶水較無法維持飽足感,容易導致寶寶容易飢餓、情緒不佳和過度依賴奶水,因此除了把握母乳哺餵方式之外,建議爸爸媽媽在寶寶進入副食品階段之後,先吃完副食品再喝母乳,才能避免營養不均衡的情形。

此外,等寶寶開始接觸副食品時,進食的時間與頻率就要漸漸與成人同步,非必要時,家長不需在兩餐之間餵食,若寶寶感到口渴,可以讓他飲用白開水,睡前頂多喝一些母乳或食用熱量較低的水果,只要爸爸媽媽多費心思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輕鬆擺脫「嬰兒肥」便不再是一件難事。


阮建彰醫師

現任/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經歷/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住院醫師
   台北榮總兒童心臟科臨床研究員
   國立陽明大學學院臨床助理教師
   國立大學國防醫學院臨床助理教師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