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育兒感到心力交瘁時.求助專業調整教養方式

育兒感到心力交瘁時.求助專業調整教養方式

(2021.07更新)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氣質,但父母是否能充分理解並予以適當的方式教養?其實,育兒路上難免有挫折,不過,當父母覺得出現讓人有心力交瘁感時,建議求助專業幫自己找出適性而教的方式,才能給孩子有益身心健康的成長環境!

適性教養蓄積闖關能量

即使孩子出生即有精神發展疾患(例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能因父母給予適切的教養,防止發展其他精神疾病及社會功能障礙。由於孩子的先天氣質各不相同,需要父母因材施教,以讓孩子蓄積足夠能量以克服成長路上的難關;反之,只會用嚴格的方式要求孩子並予以過度體罰,很可能因此成為孩子一生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換言之,父母的教養方式主宰了孩子的心理狀況,若是想讓孩子有健康的心理發展,千萬不能忽略教養方式的重要性。

教養方式該如何拿捏得宜,考驗每位父母,尤其碰到與眾不同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彈性調整教養方式,讓孩子的心理發該展得以在常軌中運行,並擁有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建議需就醫狀況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暨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淑芬指出,「若父母在教養上碰到難題,建議可求助兒童心智科」,她建議出現以下狀況時,不妨帶孩子求醫:

狀況1.周遭人士持續反應孩子有狀況

現代父母生得少,且接觸時間少或隔代教養,大多無法了解孩子發展的進程是否有所異常。因此,往往在送孩子去幼兒園時,經老師提醒「孩子可能有狀況」,才感覺到孩子似乎與其他同年齡的孩子有所不同。

她表示,父母對於老師的提醒不要覺得不悅,「畢竟老師接觸許多同年齡孩子的表現如同發展常模,以其經驗而言,有可能比只生一個小孩,至多兩、三個來得容易掌握狀況」。不過,接收到老師的反應後,也未必代表應即刻就醫,高淑芬醫師說,「父母應要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以觀察孩子的狀況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再評估是否需要就醫」。

狀況2.無法從育兒過程中感受快樂

高淑芬醫師表示,「帶小孩的確很辛苦,但無論怎麼辛苦,也還是有令人覺得快樂或充滿成就感的時候,倘若一天下來卻只感到疲累,甚至心力交瘁,如:怎麼教都教不會、學不來,甚至不放心帶孩子出去,擔心他坐不住、不受管教,就代表父母需要專家的協助」。

她舉例,有的孩子到3、4歲,半夜仍會醒來哭鬧,長期下來,的確容易讓父母疲憊不堪,當父母一想到要回家照護孩子就感到害怕時,就尋求專家的協助吧! 

狀況3.試過方法仍無改善效果

現代資訊管道多元化,父母可上網查查相關資訊,或是與有差不多年紀孩子的親朋好友交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真有不同之處?試試一些方法,觀察是否有改善的效果?方法試過仍不行,就求助專家吧!

高淑芬醫師說,「懂得察覺孩子可能有狀況的父母,表示真的在乎孩子,求助專家後,確定孩子狀況還算正常,就加以修正自身的教養方式,就不必緊張了」,等著船過水無痕。「千萬不要認為小孩子只有吃喝拉撒睡,沒有別的事,年紀小的孩子沒有安全感,無法說出來,就一直放在心裡,放久了,即成了問題」。


就醫可獲得資源

高淑芬醫師表示,「兒童心智科是一個團隊,由精神科醫師、護理師、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與語言治療師等組成,依病人需要,提供多面向的專業協助」。針對兒童精神醫療團隊運作執掌,她解釋如下:

.精神科醫師:為醫療團隊的主導者,在整合父母、老師及孩子的報告及行為觀察、理學檢查、綜合個人、生心理因素、氣質、遺傳及家庭學校環境等因素,給予臨床診斷,擬定治療計畫,解釋病情,安排合宜的治療者和內容,醫師視個案所需,除了處方藥物、心理治療(包括遊戲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父母親職諮商,必要時進行家族或團體治療。

.臨床心理師:對個案進行心理衡鑑、心理治療(遊戲治療)或心理諮商。

.職能治療師:針對個案日常生活的行為和能力進行訓練治療,使之有自理、操作、執行的能力。

.社工師:評估個案的家庭狀況與教育資源,若有需要,通報社會局或與學校老師聯絡,並視狀況給予適當轉介或資源協助。

高淑芬醫師指出,「對需要治療的孩子而言,真正需要藥物治療的比例不多,而需給予整合性的醫療,搭配學校的輔導資源教育系統給予協助;輕微者心理治療諮商部分可以由學校輔導老師或心理師進行」。大多數就學的孩子,在學校的問題比較多,可先尋求校內心理諮商師的協助,若心理諮商師無法處理,就會轉介給醫院的心智科。

但高淑芬醫師以自己為例,很多個案的非藥物治療多是自己進行,不假手他人,因為等到數個月之後,緩不濟急。她說,曾有個國二男學生,一感到恐慌就會哭,一哭就想來看「高阿姨」,因為國中男孩知道有人關心他,只要跟高醫師講講話,他就會放鬆心情。後來為節省時間,高淑芬醫師善用智慧型手機,當男孩需要的時候就可看到高醫師的照片,「適時發揮很大的心理作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