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重視衛生習慣與環境清潔.預防腸病毒

重視衛生習慣與環境清潔.預防腸病毒

據臨床統計顯示,每年5月及6月是腸病毒疫情的高峰期,雖然多數感染只需配合醫師處方、重視營養與水分攝取,並充分休息便可復原,但由於腸病毒「重症」病程進展快速,仍讓許多家長感到相當惶恐。

認識腸病毒

腸病毒是由一群「能在人體腸胃道內生存與繁殖的病毒」所引起,而患者的唾液、糞便,甚至是皮膚上的水泡以及分泌物,都可能存在病毒,也因此可藉由噴嚏、咳嗽、飛沫,或是如廁後未正確清潔雙手,傳染給他人。

據臨床統計發現,每年腸病毒個案自3月下旬開始增加,5~6月達到高峰,而暑期7~8月逐漸遞減,於9月又會小幅增加。

臺大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張鑾英指出,其實腸病毒一年四季皆存在於某些人體之中,於特定季節流行可能是病毒在氣溫逐漸回暖且潮濕的環境較活躍,再加上群體感染效應所致。除此之外,她表示,因為腸病毒的種類與型別高達上百種,而且每年流行的病毒型別也不同,所以很難完全預防,最重要是要懂得觀察病童是否出現重症前兆、重視環境清潔與個人衛生習慣,減少接觸的病毒量,並提升自身免疫能力,才是聰明面對腸病毒的處置之道。 

典型病徵

不同種類型別的腸病毒,所引發的病徵不盡相同;而同種同型的腸病毒作用在不同人身上也可能出現不同的症狀。張鑾英醫師表示,高達半數的照顧者並不知道孩子「被誰傳染」或「在哪被傳染」,最主要是因為腸病毒的傳染力強,而且感染後也不一定會出現典型病徵,可能只出現輕微發燒、喉嚨痛或其他類似感冒的症狀,甚至有些成人因為抵抗力較好,感染了病毒卻無任何症狀。

常見的腸病毒典型病徵多為手足口病與疱疹性咽峽炎,詳細說明如下: 

手足口病

特徵為發燒、身體出現小紅疹,有些紅疹上可能會有小水疱,其多好發於手掌、腳掌、手指、腳指、膝蓋後方等關節處。

疱疹性咽峽炎

特徵為發燒、咽峽部出現水疱或潰瘍,造成流口水或進食疼痛。

張鑾英醫師指出,感染腸病毒有高達九成以上屬輕症,只有少部分病童會演變為重症,換個角度來想,其實並不需要過度緊張,目前治療腸病毒多使用支持性藥物緩解症狀引起的不適,多數病童若無出現其他重症前兆,多能於1周左右痊癒。

重視衛生習慣與環境清潔.降低預後感染力

張鑾英醫師表示,一般而言,若經醫師確診或疑似腸病毒,最好讓孩子在家中休息1周,除了避免此期間傳染給其他人,照顧者也能在此關鍵期隨時觀察孩子的狀況。通常輕微腸病毒大約需要1周的復原期,但是預後仍具有傳染力,一般而言,唾液持續約2周,而經由腸胃道排出的糞便可能長達2~3個月都具有感染力。

因此,為保護嬰幼兒階段的孩子,尤其是家中還有已經上幼兒園的哥哥姐姐,照顧者更應注意自身的衛生及環境清潔,減少寶寶可能接觸到的病毒量!她提醒,醫療院所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都有預防腸病毒的衛教資訊,請家長花時間了解。但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而言,正確的衛生習慣或是要求他戴著口罩,可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她建議,降低腸病毒交叉感染較理想的辦法還是暫時隔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