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幼兒照顧> 【黃老斯談教養】進幼兒園前的準備

【黃老斯談教養】進幼兒園前的準備

孩子進入幼兒園的時間點,每個家庭都有所不同,有的爸媽認為用年齡決定,其實應該優先考量孩子的抵抗力、身心發展成熟度、照顧者可搭配的程度等背景,各方面都預備充分的話,孩子會有更好的能力適應環境與發展學習之外,爸媽也更輕鬆放心,因此,比起直接上學再面對後續的突發事件,先前的準備就顯得格外地重要。

觀察孩子的身心發展

1.適應性

要進入學校,除了須具備一定的抵抗力,不論年紀大小,希望對新的環境與陌生大人、小孩的適應度不要太低,若孩子是比較內向、敏感緊張,則可能出現較久的分離焦慮,在學校容易情緒不穩、融入團體困難,不僅很難學到什麼東西,反而還會抗拒上學。

 

2.認知

孩子至少能表達自己的基本需求,像「要尿尿」,並且能聽懂簡單的指令與規則,願意配合大人的引導,去探索環境和學習。準備進入幼幼班的孩子,可先學著認識基本的顏色與形狀,當教室或教具使用做為標示時,才不致產生慌張。

3、4歲準備進入小班的孩子,要能分辨大小、長短、多少,懂得分類,也會數數,若數跟量能夠對照,將來以符號為主的相關學習就更易上手。

 

3.自我照顧

以2歲孩子的發展為例,他們可以自己穿上較好穿的衣物,如鞋、襪子、褲子至少2樣(不會扣釦子或鞋帶);協助開水龍頭、拿香皂及毛巾後,會自己洗手並擦乾;在不需幫忙的情況下,可自己拿杯子倒水喝、用湯匙吃飯吃得很好。

雖然有些爸媽希望孩子上學再開始練習或提升食衣住行等技能的熟練度,其實在家沒壓力地先嘗試自己做做看,到學校就能做得更純熟俐落。

 


全家的作息都要調整

有些孩子上幼兒園後經常遲到早退或請假,或是為了趕上學,全家人雞飛狗跳的狀況層出不窮,發現是因為大家的作息沒有先調整,孩子不習慣學校吃飯、休息、上課和玩的時間點與長短、不習慣為了上學必須要早點睡覺與起床,而照顧者也不習慣變得混亂或引發諸多衝突。

由於目前雙薪模式的家庭不少,有的爸媽甚至要加班到晚上9點或更晚,孩子的就寢時間也可能因而延後,但隔天一早9點前得上學,勢必壓縮了睡眠時間,長期睡眠不足對孩子的健康發展都不好,上學的精神也受影響。

建議決定要上學的前2至3個月(依照每個家庭成員的適應性)可以開始仿照幼兒園的時間表及模擬上學後全家的作息,慢慢做調整,有狀況即時想辦法調整,之後便不會出現需要馬上適應的過渡期,彼此都能穩定愉快地面對新生活。

 

人際互動與預告演練

若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平時也沒特別與同儕互動,進入幼兒園可能在展開人際互動會比較辛苦,需要較久的時間適應團體。此外,適度表達自己、了解和接收基本言語和肢體的各種社會性訊息的意義,是交流很重要的部分,可透過相關的故事書學習、到公共場所或參加不同親子活動增加與人接處的機會。

透過預告與演練是增進適應能力的好方法,因為在腦中已經想像與經歷過,實際遇到就不會覺得是未知且懼怕。例如:在正式上學前,爸媽可以透過繪本、假裝上學的扮家家酒,讓孩子了解學校的生活將是怎麼一回事,像是大家坐在一起吃飯、吃點心、睡午覺、玩遊戲和學習;要學會自己去上廁所;上課時間要乖乖坐著,老師說話時要專心聽。

平常讓孩子期待去上學,告訴他們在幼兒園可以認識很多好朋友、大家會一起玩,還有唱歌、跳舞、畫圖、聽故事等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在等他參與;之後再安排帶孩子參觀未來的學校環境,甚至試讀,以增加實體感。

學齡前孩子主要的任務就是用「遊戲」來學習並促進身心和腦部發展,幼兒園是提供各種刺激與練習的重要場所,預備好之後再上學的孩子,可以學到更好的問題解決能力、人際互動技巧,最重要的是,培養出喜歡學習的內心與興趣,增加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情。爸媽在心態上一定要調適好,送孩子上學並非填滿時間或到處與人比較,而是要在這黃金期內幫助孩子奠定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因為這將成為他們在未來的適應性、競爭力與發展潛能的穩固磐石。



黃彥鈞職能治療師

經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小兒職能治療師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系畢

Facebook粉絲團/黃彥鈞 黃老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