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醫療新趨勢.中西醫結合 懷孕三階段安胎祕笈:認識&影響篇

醫療新趨勢.中西醫結合 懷孕三階段安胎祕笈:認識&影響篇

早產,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若能預先理解、評估與準備,將有助於減少早產比例,減輕早產對母胎的傷害。另外,為了讓胎兒儘可能在足月後誕生,維持子宮環境的穩定性,格外重要;必要時,在面臨某些狀況時,必須優先考慮安胎,以維持母胎健康。

早產徵兆

醫療新趨勢.中西醫結合 懷孕三階段安胎祕笈:認識&影響篇

早產,是指「懷孕滿20週,但未滿37週就生產」的狀況。彰化基督教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吳成玄表示,若孕媽咪察覺以下跡象,應儘快到鄰近的醫療院所就診,婦產科醫師將視狀況進行鑑別診斷,以確認是否有早產的可能性。

跡象1:子宮收縮

一般來說,孕媽咪或多或少會感覺到偶發性的子宮收縮。台北馬偕醫院產房主任陳震宇表示,如果是持續、且每隔十分鐘左右一次的規律宮縮,甚至連臥床休息都無法減緩下來,就要請家人儘快帶孕媽咪就醫檢查,以了解是否有早產的傾向;必要時,醫師才能對症執行後續需要的治療(或安胎)準備。

跡象2:下背部痠痛

隨著胎兒成長,子宮愈來愈大、愈沉重,進而拉扯到腰背部的肌肉,因此中後期的孕媽咪特別容易下背部痠痛。不過,吳成玄醫師提醒,若該部位痠痛程度比平常強,並且持續地不舒服,連整個身體躺平後,都無法減緩不適,建議到醫院找婦產科醫師檢查,確認是否有早產跡象並給予適當處理,比較保險。

跡象3:腹部痙攣

部分女性在月經來臨前或期間,腹部會痙攣、疼痛,這是因為子宮急遽且強烈的收縮所致。因此,若孕媽咪感覺到連續性的腹部痙攣,須儘快就診,必要時醫師會在其腹部裝設子宮壓力偵測器,以便確診(如單純腸胃不適或宮縮所造成)。

跡象4:下墜感&壓迫感

懷孕後期,胎兒的重量易使孕媽咪腹部產生下沉感覺,加上有的胎位已轉正,胎頭逐漸往下降到骨盆腔,促使下墜感或壓迫感更明顯;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即母體的子宮頸口提早開了,胎兒便直接往下墜。吳成玄醫師提醒,如孕媽咪有很明顯的下墜感,建議立即就醫檢查;必要時,醫師會使用鴨嘴撐開陰道,以內診確認子宮頸狀況。

跡象5:早期破水

有些孕媽咪會突然發現下體流出清澈如水的分泌物,才驚覺有破水的可能性。吳成玄醫師表示,無論是否確定為破水,都必須趕快就醫,醫護人員會以石蕊試紙檢測其分泌物是否為羊水;若是,則此狀況為「早期破水」。一旦確定是破水,代表可能面臨早產及感染問題,醫師將視情形採取安胎或提早引產。

跡象6:陰道出血

陳震宇醫師表示,孕媽咪在懷孕期間陰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是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而胎盤早期剝離者可能合併劇烈的腹部疼痛。另外,子宮頸有進行性變化時(擴張開指)也會合併出血。因此,只要懷孕期間發現陰道出血,都需要多留意,並儘快就醫檢查較佳。

高危險族群醫療新趨勢.中西醫結合 懷孕三階段安胎祕笈:認識&影響篇

一般健康的孕媽咪,只要能平穩度過孕期,通常可在足月(滿37週)時順利生產。然而,若孕媽咪本身存在一些危險因子,可能影響子宮的生理狀態,提高早產的機率。

母體:前胎早產/非育齡產婦

在台灣,早產發生率約5%~10%,大部分是自發性早產,原因不明。陳震宇醫師表示,若第一胎為早產,第二胎早產機率更高,是一般足月生產的2.5倍。

另外,年齡小於18歲或超過40歲的孕媽咪,也可能有早產風險,尤其是後者的高齡產婦。他補充,若兩胎間隔太近,由於母體骨盆肌肉、子宮等狀態尚未完全恢復,導致後一胎早產機率較高;一般建議兩胎間隔兩年,讓子宮休息足夠較佳。

母體:子宮(頸)或胎盤問題

若孕媽咪有子宮異常狀況(如雙角子宮、肌瘤等),子宮內空間較小,可能影響胎兒發育,有早產危機。子宮頸長度過短者,一旦發生宮縮,子宮頸也擴張,胎兒將可能很快進入產道而早產;若是子宮頸閉鎖不全的孕媽咪,子宮頸較短,較難承受胎兒重量,且大多無跡象可循,早產風險也較大。

此外,有前置胎盤的孕媽咪,產前出血機率較高,當嚴重出血影響母體安全時,需中止妊娠讓胎兒提早出生;若發生胎盤早期剝離,胎兒將失去和母體間的連繫(養分、氧氣),母體將可能出血、劇痛、宮縮,迫使胎兒早產,最嚴重還可能胎死腹中。

母體:習慣&環境/羊水過多

當孕媽咪的生活習慣不佳,如抽菸喝酒、重口味、熬夜疲倦、常提重物、壓力大、濫用藥物等,都會影響身心狀態,將可能提高宮縮機率而早產。

另外,陳震宇醫師表示,若羊水過多,子宮會過度擴張而變大、變重,不但使孕媽咪呼吸困難,更容易發生早產現象。

醫療新趨勢.中西醫結合 懷孕三階段安胎祕笈:認識&影響篇

母體:孕期感染/腹部急症

吳成玄醫師說明,孕媽咪抵抗力較弱,若沒有保持外陰部的乾爽潔淨,又不小心受細菌或黴菌感染,不但罹患陰道炎機率高,還可能上行感染至子宮頸、子宮等處,進而導致宮縮而早產。另外,如在孕期發生腹部急症,如盲腸炎、卵巢扭轉、腹膜炎等,其發炎部位將刺激宮縮發生,甚至早產。

母體:慢性病/妊娠疾病

孕前罹患慢性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的女性,懷孕後產生併發症機率較高,早產機會也高。若在懷孕後才罹患妊娠高血壓或子癇前症等疾病,也有較高機率會危害到母體和胎兒,進而需要提早將胎兒引產出來。

胎兒:先天畸形/多胞胎/過大

吳成玄醫師表示,若胎兒的狀況會對子宮造成過大負擔,將促使提早收縮而早產。他舉例,如胎兒先天畸形(如食道閉鎖症),母體內羊水多、子宮較大且重;多胞胎(雙胞胎以上)孕媽咪;或胎兒過大,讓子宮過度擴張而無法負荷,也會提早收縮。

新生兒常見併發症

媽媽的子宮,是胎兒最好的發育環境,因此待的週數久一點會比較好;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李政翰表示,胎兒早產的週數愈早,存活機率就愈低,且器官構造、功能都不成熟,很容易產生嚴重的併發症。

症狀1:呼吸問題

*呼吸窘迫:基本上,胎兒滿36週以上,體內的肺泡才會成熟。因此,早產兒的肺泡內缺乏表面張力素而易塌陷,加上其身體肌肉幾乎沒力量,整個肺部呈不成熟狀態,不容易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總是有很喘、沒力氣的樣子。因此,比起一般足月新生兒,早產兒比較容易罹患慢性肺部疾病。

*呼吸中止:由於早產兒的肺部與呼吸中樞還不成熟,有時可能會突然忘記呼吸,發生「呼吸中止」的狀況。若中止時間超過十秒,體內血氧濃度降低、心跳下降,進而影響腦部狀況。

症狀2:腦室內出血

李政翰醫師表示,出生體重不到1,500公克或低於32週的早產兒,有較高的機率會發生「腦室出血」症狀。他說明,胎兒的腦內側腦室腹側,內含許多不成熟的血管,但會隨著長大而逐漸消失;然而,提早出生的狀況,會使此構造還未消退,且這些血管可能會因某些症狀或急救處置等而破裂,進而導致不同程度(第一級到第四級,第四級會有後遺症)的腦室內出血,嚴重者會造成水腦、甚至壓迫周邊組織;此症狀大多在出生兩至三週內發生。

症狀3:開放性動脈導管

動脈導管,指的是連接肺動脈和主動脈的一段短短的血管。李政翰醫師說明,胎兒時期,血液會從心臟送出到肺動脈,再經由動脈導管流入主動脈,進而送往全身;等寶寶足月出生,能夠自行呼吸,肺泡擴張、肺臟血流量增加,動脈導管會逐漸關閉。然而,早產兒的動脈導管不夠成熟,對於血管的刺激反應較差,導致關閉困難,而成為開放性動脈導管。

此症狀會造成過多的血流經由動脈導管流到肺臟,導致早產兒容易呼吸困難、疲倦等不適,嚴重時還會併發心臟衰竭、肺高壓等症狀。治療方面,經醫師診斷後,可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SAIDs)或手術來改善。

症狀4:消化系統不佳

早產兒的消化器官也還不夠成熟,胃容量小、腸的蠕動不好、胰臟和肝臟的功能不佳,因此很難吸收到足夠的營養,連帶可能影響發育;因此,剛開始可能需要透過靜脈導管的方式,讓早產兒補充營養液。然而,營養液並非全天然食物,早產兒肝機能又不成熟,補充後易有黃疸狀況;通常會觀察一段時間,待寶寶狀況穩定、改餵奶且停止營養液補充後,就會慢慢恢復正常。

症狀5:免疫力不好

李政翰醫師表示,新生兒的抵抗力本來就比較弱,早產兒的免疫力更是不好,這是因為寶寶體內抗體不足、器官也不成熟,因而對外界刺激(如細菌、病毒等)的反應會特別敏感,受到感染的機率也特別高。

【案例】339公克的巴掌仙子

醫療新趨勢.中西醫結合 懷孕三階段安胎祕笈:認識&影響篇

2015年5月,彰基誕生了一位僅339公克的巴掌仙子,打破全台灣最小早產兒的紀錄;在醫護人員細心照料下,5個月後,終於順利成長到2,000公克。

針對此案例,李政翰醫師說明,剛開始最困難的是全身管路的建立,例如中央靜脈導管(之後才能輸入營養液);由於早產兒的體溫調節中樞不成熟,需貼上保溫貼片,並長時間待在保溫箱內。平日密切監控,除了定期補充營養,出生第1週會以超音波追蹤腦部和心臟的狀況,隨時掌握可能症狀。

在正常照護且生理狀態穩定之下,一般希望早產兒體重每天能增加20~30公克;再觀察一段時間,確認寶寶穩定、能自主呼吸,會儘早拔除導管;等到寶寶重達1,800公克,就會考慮抱出保溫箱(在此之前還要考量其皮膚對外承受度)。

基本上,若能達到一定條件(如不再呼吸中止、滿2,200公克等),經醫師確認,寶寶就可以出院。不過,出院後的回家照護,是另一個重要階段的開始;以彰基為例,會追蹤早產兒至2歲,建議家長在這段期間仍應密切觀察其發展,有任何疑問,能愈早尋求協助愈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