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出生開始學教養.建立自我保護觀念

出生開始學教養.建立自我保護觀念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到寶寶出生後至2歲的其間為感覺動作期,在這個階段寶寶會藉由感覺動作的探索來認識環境,並透過感覺動作來認識事物、學習因果關係和試探環境的反應,逐漸發展出有目的性的動作和技巧。

出生後至2歲的寶寶,當看到新奇的物品或聽到新物品發出有趣的聲響時,就會動手去碰觸或把玩。可想而知,這正是他們轉變成「好奇寶寶」的重要階段!但也因為如此,遭逢危險的機率相對提升許多,家長經常因為寶寶安全相關的問題提心吊膽,甚至不知所措,背負的壓力也相當大。


2歲以前的寶寶為何容易發生危險?容易發生哪些危險?

我們該如何預防寶寶遭遇危險?還有寶寶容易遭遇哪些危險呢?就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1.認知發展尚未成熟:

寶寶對於新奇的事物都感到興趣,但如果無法準確判斷事情的是非對錯、難以辨識陌生物品或環境的危險性、較難將學習過的事物類化到新事物上,容易因過度或不當的探索行為而發生危險。最常見的危險莫過於玩飲水機或電動門開關、用棒狀物去戳插座孔、將手指頭伸入電風扇、在路上看到感興趣的物品就想衝出去等。 

2.語言聽理解能力尚未成熟:

較難理解大人所陳述的危險事物,當遇到危險時也難以用口語的方式給予立即性的提醒或警告,家長經常感到措手不及。相信您一定對這類的場景非常熟悉:「寶寶小心!啊!」接著寶寶就撞到東西、從高處跌下或將東西弄倒。 

3.肢體動作能力尚未成熟:

較難以準確的姿勢動作、上下肢動作應對環境中的挑戰,例如:開櫃子時可能因動作太大、太用力導致櫃門撞到自己而跌倒;跨越門檻時,因為腳抬得不夠高而絆倒等;物品操作不當造成割傷、穿刺傷等。 

4.缺乏正確的人際互動技巧:

寶寶經常會使用不適當的方式與他人互動,如拍打別人的頭部、臉部,用力拉扯別人的衣服等,這不全然代表寶寶是「惡意」欺負人或有行為問題,而可能是他們釋出「善意」的友好互動方式。然而,當別人對於這類行為產生錯誤解讀而對寶寶責罵或處罰時,可能會讓寶寶在人際互動上受到挫折,甚至做出錯誤的回應行為(如回嘴、反擊)等。此外,過度的人際互動也容易讓寶寶暴露在危險之中,例如看到食物引誘就與他人產生親密行為(如擁抱或親親)、喜歡碰觸或緊靠相對陌生的人、看到每個人都熱情打招呼等,最容易發生的危險莫過於遭到誘拐、身體侵害等。 


如何教導寶寶自我保護的觀念?

1.透過玩具/遊戲,在遊玩的過程中,融入安全教育的元素。

*人形玩偶可用來教導正確的人際互動技巧。

*日常生活用品相關的玩具(如冰箱、洗衣機等)可以用來教導安全觀念。

*透過遊戲情境,教導寶寶遇到陌生人時的處理方式。

*貓狗玩偶可用來教導寶寶接觸小動物時的正確行為。

*交通工具的玩具可用來教導寶寶過馬路的安全觀念。

 餐具玩具可用來教導寶寶正確的使用方式。

2.透過兒童繪本

寶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非常適合用圖文豐富的繪本來教導自我保護的相關常識,家長可以選擇與幼兒安全相關題材的繪本,或從一般的繪本中即興融入相關劇情。 

3.透過情境教育

藉由寶寶的親身經歷當做題材來練習,印象更加深刻,效果加倍。

*當寶寶遇見危險事件(尚未發生):可向寶寶解說事情發生的經過與後果,並立即教導正確的安全觀念;後續可以將相關事件做為遊戲題材,讓寶寶從遊戲中進行演練。

*當寶寶遭遇危險事件(已發生):如寶寶處於驚恐狀態時,先安撫寶寶,切勿責罵,家長本身應保持冷靜,此時如果家長緊張,寶寶也會跟著緊張。等寶寶情緒平復後,可將發生過的事件融入遊戲之中,演練因應的方式。 

4.透過居家/社區環境,進行安全教育

家長可以在家中張貼敬告標示,例如

*使用紅色貼紙讓寶寶辨識哪些區域與物品是危險的。

*將家中危險的物品拍照或印出,隨時融入遊戲中教育寶寶。

*出門前,媽媽可以先向寶寶介紹要前往的場所與場地設施(建議使用實景照片),說明潛在危險的區域或設施,並教導遭遇時的因應方式。

*帶寶寶到公共區域時,可以針對幾個明顯且容易理解的地標沿路向寶寶介紹,萬一寶寶走失時,可以前往相關地標找尋。 


預防勝於治療.鼓勵寶寶自由探索

最後再次提醒,儘管這個世界危機四伏,但當寶寶有意願且主動探索這個世界時,我們應該保持著「正向鼓勵」的心態來面對,甚至可以刻意營造或是設置環境供他們來探索,例如:寶寶喜歡玩球,家長可以幫他們準備一個球池或球屋;喜歡拍打物品發出聲響,家長們選購玩具時就可以購買拍打後會發出音樂的聲光玩具。然而,處於感覺動作期的孩子,因強烈的好奇心,加上自身對環境危險的判斷能力有限,家長應該將可能發生危險的環境加以調整,例如:插座應該加裝保護蓋、剪刀等尖銳物品要收好、飲水機要放置於高處或熱水開關有保護機制、藥品或清潔用品勿亂放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