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胎位不正註定剖腹?

胎位不正註定剖腹?

常聽到孕婦說因為胎位不正而需要剖腹,與正常胎位相比,哪些狀況屬於胎位不正呢?萬一有此問題,對於生產又有哪些影響呢?是否一定要剖腹?相信令不少孕媽咪感到疑惑,無論如何,請與產科醫師保持良好溝通,才是讓自己安心生產的好方法!

最近剛生產的女星鍾欣怡原本崇尚自然產,不過,卻在產檢時發現有「胎位不正」的情況,加上寶寶頭部太大,最後是以剖腹方式生產。其實女明星因胎位不正而剖腹產的例子不算少見,一般人也不例外,究竟胎位不正對生產造成的影響為何?

認識胎位不正

振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莊雅琳指出,所謂的「正常胎位」是指枕骨前位,也就是胎兒的臀部朝上,頭部朝下在骨盆入口處,枕骨(後腦杓)向前,即孕媽咪的肚皮;臉部則斜向孕媽咪的後面,全身微微屈曲呈橢圓形,95%〜97%的產婦是這種胎位。除此之外,其餘的胎位均為異常胎位,稱之為「胎位不正」,常見的有臀位、橫位、枕骨後位、顏面位與複合位等。

為什麼95%〜97%的產婦是這樣的胎位呢?莊雅琳醫師解釋,因為子宮為倒梨型,下面靠近子宮頸的地方比較窄,上面靠近子宮頂的地方比較寬,通常到了32週後,胎兒就會自動轉成頭上腳下的位置,而此時胎兒慢慢變大,羊水腔相對於胎兒來講,比較不容易讓他再來個大轉身,因此,大部分的情況下,胎頭就會持續朝下,位於子宮下段比較窄的部分;而軀幹臀部就停留在比較寬的上段子宮頂位置。

胎位不正最多的情形是臀位,大約佔3%〜4%。此時,胎兒的臀部在下,頭部在上;若再細分,還可分為完全臀位,不完全臀位及伸腿臀位。其次是橫位,就是胎兒橫躺,身體朝向產道,約佔0.3%左右。其他少見的胎位,像是雖然頭在下面,卻不是胎兒的枕骨面對子宮頸口,而是臉部,稱為顏面位;不是後腦勺而是額頭,稱為額位;或是胎兒的一隻手先露出來,稱為複合位。

認識胎位不正

影響胎位的原因

胎位不正的原因常常不明,莊雅琳醫師表示,大致可歸納成胎兒和母體等兩大因素:

.胎兒因素

包括水腦症、無腦症或早產兒等。她解釋,水腦症的寶寶頭太大,胎兒不易變動姿勢;早產兒則是因為寶寶的大小比例相對於羊水腔來講,無法將胎頭固定於子宮下段;因此,發生胎位不正的比例較高。

.母體因素

羊水過多或過少,若是過多,胎兒的活動空間較大,容易在孕媽咪腹中翻轉;過少,空間不足將讓不正的胎位沒有轉正機會;長了很大的肌瘤或骨盆腔大腫瘤,也會影響子宮腔的形狀及胎兒活動的空間;至於前置胎盤、子宮畸型如雙角子宮或子宮內膈膜等問題,可能影響胎兒轉身到正胎位的位置。

另外,生過很多胎的媽媽,子宮肌肉比較鬆弛,也可能造成胎兒到了後期還轉成胎位不正。而多胞胎的媽媽也會因為子宮內有兩個以上的寶寶,容易有胎位不正的狀況,莊雅琳醫師說,「除非每個寶寶都是頭位,否則以雙胞胎來講,很容易形成一個頭位,一個臀位的胎位不正」。

影響產程進展.增加難產風險

影響胎位的原因

胎位不正會影響產程的進展,增加難產的風險,莊雅琳醫師說,「很多時候,為了孕媽咪和寶寶的安全,產科醫師會建議剖腹生產」。之所以有這樣的建議,必須要了解胎位不正的種類及自然生產的生理」。她解釋,由於頭部是胎兒最大最硬的部位,當頭部出來後,其他部位順著產道產出就不是問題,因此,人們常說「頭過身就過」,但莊雅琳醫師補充,「萬一碰到肩難產,這句話就不適用了,因胎兒的肩膀特別肥厚,即使頭部已出來,肩膀卻卡在恥骨聯合的下緣出不來」。

不過,若率先通過產道的不是頭部,而是臀部,也許手和身體還出得來,若一旦頭卡在產道,就有可能難產了。

剖腹比例高.卻非都要剖腹

相信很多人想問:「確定胎位不正時,一定要剖腹產嗎?」對此,莊雅琳醫師指出,「因人而異,因時因地制宜」。醫師多會針對孕媽咪的個人狀況、胎兒大小,胎位不正的種類,與孕媽咪本人及家屬分析利弊,來決定適合的生產方式。她說,「不免有產婦希望自然產,但現實情況卻不允許,這就需要產婦與產科醫師保持充分溝通,一切以胎兒安全娩出為考量」。

莊雅琳醫師表示,「雖然因胎位不正而剖腹生產的比例很高,卻並不是所有的胎位不正都需要剖腹產」,以胎位不正最多的臀位而言,若是完全臀位或是直腿臀位,由於先露部位夠大夠硬,如胎頭不是過大,還是可以考慮自然生產,但難產的比例稍高;由於現今的醫療環境及手術技術的純熟,多數有此狀況的產婦多會選擇剖腹生產;若為不完全臀位及橫位,則不考慮自然生產。至於額位和顏面位,雖然會影響產程的進展,若產程進展很順,仍有機會自然生產,「不過,很多時候會發生顏面位或額位,其實都隱含著產道狹窄或胎兒異常等複雜的因子,最終可能還是會剖腹生產」。

她說,確定因為胎位不正而要剖腹產的孕婦,在生產前,醫師會幫產婦照超音波,再次確定胎位不正的情況沒有改變,並留下照片做為日後向健保局申報給付的依據。

胎位可「喬」正?

胎位可「喬」正?

產檢時,孕媽咪常常會問「胎位正不正?」莊雅琳醫師指出,若在孕期的前6個月,子宮腔充滿羊水,胎兒相對還小,胎兒位置可能隨時都在變;若到8個月時,產檢胎位還不正,產科醫師還是會持續觀察,因為即使到了足月,胎位還是有可能改變。「不過,愈接近足月,胎位改變的機會愈小」。

 她說,以前會建議胎位不正的孕媽咪採取膝胸臥式法,試圖讓不正的胎位轉正,但效果不佳,孕媽咪常會出現腰痠頭暈的不適症狀,甚至有的孕媽咪肚子大到難以做出這個姿勢,「個人並不鼓勵,但因為也沒什麼危險性,也不反對」。另外,「外轉法」是另一個選擇,莊雅琳醫師說,就是醫師隔著肚皮試圖以手轉動胎兒的頭部,但在過程中有胎盤早期剝離的風險,根據統計,約有1/200的可能發生風險。

如果有意願一試的孕婦,應與產科醫師有良好的事前溝通,建議在36週左右,準備齊全的情況下,注射安胎藥,由有經驗的產科醫師來執行,但孕媽咪和家屬必須要有可能需要緊急剖腹生產的心理準備。

她說,過去崇尚自然產的年代,部分胎位不正的孕婦願意嘗試,「尤其是第一胎是自然產,不想第二胎因為胎位不正而在肚皮上留下刀疤,就會想要試試外轉法」,但隨著觀念改變,產婦多不會拒絕必須剖腹產的建議,自然沒有意願接受外轉法。事實上,根據國外研究,即使以外轉法喬胎位,剖腹產仍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