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可愛的bobo你想要什麼-生活篇

可愛的bobo你想要什麼-生活篇

文/于靜芳 採訪諮詢/文化人文教事業有限公司執行長、台灣嬰幼兒潛能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秀芬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風格廣告寫真 演出/媽咪莊艾寧•bobo鄭皓翔

語言是一種溝通系統,也是人類共通的溝通方式,可幫助明確地表達個人的想法與感覺。因此,寶寶在語言學習的階段,若能穩固紮下基礎,將可幫助寶寶未來溝通能力與人際關係的發展。媽咪除了先了解bobo不同階段的語言發展,也要學習如何用正向的溝通力量,教導小朋友學習語言的溝通。

bobo的語言發展

林秀芬理事長表示,寶寶在未學習語言之前,他們仍有自己的方法與外界溝通,以表達自我的生理需求、情緒反應,每個階段各有不同的發展。
1歲的bobo,動作發展漸漸成熟,開始牙牙學語,並試著用肢體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情緒變化,而1~2歲階段的bobo,開始練習用語言表達想法,2~3歲的bobo,會模仿大人說話的語氣,並且練習用句子表達感覺囉!

哭是寶寶最初的語言

打從寶寶一出生後,「哭」就是他們最常使用的語言,林秀芬理事長說明,新生兒只要感覺到任何的不舒適,就會用哭聲來表示,也會用高低的哭泣聲來表達不舒服或愉悅的感受,但是此時的情緒轉變也很快,能稍稍發出一點聲音,並對於媽咪的聲音會有明顯的反應。寶寶滿月後,哭的原因更加複雜化,從睡覺被吵醒、衣服包太緊,穿太多、太熱、肚子餓、身邊沒人、尿布濕濕,都會哭哭,但聲音會有些許不同。寶寶第二個月時,嬰幼兒的發聲器官逐漸發展後,開始會發出一些咕咕的聲音,對爸媽的聲音會以微笑來回應,並發出不同情緒的語調。寶寶4~5個月時,會用手勢要人抱,能了解別人愉快、生氣等情緒。

不同階段的語言表達

寶寶6個月,開始牙牙學語,且會做出吐口水的動作,能發出「嗯嗯啊啊」的聲音。等寶寶7個月就開始會模仿別人說話,並對熟悉的話語會有回應。而寶寶9個月大時,被叫到名字,會暫時停止進行中的活動,也會用動作表達一些意思,如揮揮手表示再見,甚至開始對自己的名字會有興奮的反應。第10個月會大聲地發出一些音節,有所高低不同,也慢慢能理解其他人說話的意義。第11個月開始會想與人溝通,運用肢體動作來表達意見,能慢慢地稱呼家人。而1歲時能正確地說出爸爸、媽媽的稱呼,也會說一些單語詞,像「車車」、「狗狗」等,屬於「單詞期」的開始。而1~2歲的bobo會開始用語言表達「我要吃飯」,2~3歲則會模仿大人說話的語氣,練習用句子表達,如「我最喜歡爸爸,媽咪最漂亮!」

觀察bobo的語言能力

林秀芬理事長表示,0~6個月寶寶,仍處於睡眠階段,多是在眼神的互動,會注視媽咪的臉。
等到寶寶6~12個月,是他們發展最旺盛的時期,也是語言萌芽的關鍵期,媽咪們這時候就應多跟寶寶講話,多與他們互動,讓他們奠定語言的基礎,這期間正值口腔期階段,媽咪可以添加半流質、半固體的副食品,藉以咀嚼方式,訓練寶寶的肌肉,並避免舌根、下顎過於緊繃,導致某些音階發不出來。而寶寶1~2歲時,動作已經發展成熟,正式進入語言學習階段,媽咪可開始讓寶寶練習說話,學著完整表達感覺,觀察寶寶的語調、語音、清晰度,如果寶寶2~2歲半,仍無法清楚表達,或是只會用簡單的疊字表達,建議媽咪要找出真正原因,可先帶寶寶給醫師看診,如果情況沒改善,就要尋求語言治療中心的協助。

bobo到底想要什麼?

有時候家長不懂bobo到底想要什麼,怎麼辦?林秀芬理事長表示,6個月前的寶寶還不會說話,只能以哭聲來表達他們的生理需求,媽咪可以多從生活中觀察,每次哭聲的不同,肚子餓的哭聲會一直持續,但是只要給寶寶ㄋㄟㄋㄟ,他的哭聲就會停止了,若寶寶餓太久了,聲音會變得非常高亢,媽咪應該要養成寶寶規律飲食、定時睡覺的習慣,並仔細觀察寶寶的哭聲。

林秀芬理事長說明,1~2歲的寶寶,漸漸有語言的基礎,也開始有自我情緒,當他們不要時,會用肢體推開的動作表達,而想喝水時,會指著杯子,媽咪這時候可以教導他們如何正確表達,並請他們複誦一次:「我想要喝水」。當他們坐在地上大哭,卻又無法正確表達感覺時,媽咪可以先給他們選項,例如「你是不是想要喝水?」、「你是不是想要玩玩具?」再觀察他們是否有點頭、搖頭的反應,媽咪可回答「如果你想玩玩具,要告訴媽媽:我想玩玩具,這樣媽咪才會知道!」。2歲後的寶寶已經會用口語表達,媽咪除了給孩子選項,也要訓練他們自己講出答案、處理問題,例如寶寶畫圖畫到一半就哭了,要請媽咪幫忙,可以先問他;「是不是筆太大枝了?」「是不是沒看過蘋果,不會畫?」媽咪要先請寶寶回答問題,並試圖找出解決的方法,一方面可培養寶寶說話能力,一方面也可訓練他們自己找答案,而不是直接把問題丟給媽咪而已。

儘量給予孩子語言表達的機會

林秀芬理事長表示,媽咪要特別留意他bobo的喜怒哀樂,不僅能從他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去猜測他的意思,例如眼神、點頭、搖頭、用手去指等,而更需要耐心地反覆求證,才能明白他真正的想法、需求與感觸。

林秀芬理事長說明,在媽咪反覆向孩子求證的過程中,應訓練或製造他用說話的方式表達,讓他們有說話的機會,例如:「你想要什麼?你只用手去指,媽媽不知道是哪一種耶。說給媽媽聽,好不好?」順勢自然的使用「良性逼迫」法,讓孩子用語言說出他的需求。即使媽咪明白bobo要什麼,也要裝做不知道或故意猜錯,當孩子感覺到用語言的表達方式,能正確又快速的傳遞自己想法和需求時,慢慢地,他就會採用「說」的方式來和媽咪溝通了。

媽咪說故事時可以這樣做!

林秀芬理事長表示,媽咪平常在說故事或聽兒歌時,也可以讓bobo練習表達的機會,例如:「這裡有一條大河,你看河邊有什麼動物啊?」運用引導的方式,讓bobo主動回答,而不是被動地聽故事而已。同樣的故事說了3~4遍時,媽咪可以開始請bobo自己說故事,當他們無法正確表達時,媽咪再適時地跳出來幫忙,例如:「你剛剛說的是河馬喔,一起跟媽咪唸一遍!」不僅可以幫助bobo有表達的機會,也能增加對世界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