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bobo的如廁快樂體驗營-觀察篇

bobo的如廁快樂體驗營-觀察篇

觀察篇 父母+寶寶 做好準備了嗎?

雖然學習上廁所、認識大小便的是孩子,但往往最緊張著急的,卻是親友及父母。如廁的發展有跡可循,而最首先要問的就是:爸爸媽媽和小朋友,從生理到心理,你們真的都準備好了嗎?

「擔心自己家孩子太晚學如廁,是不是發育遲緩;如廁的過程好像不是很順利,正常嗎?」愛孩子的家長,難免會想東想西,煩惱不已。台北市安東托兒所護理長余蕙智和教保組長葉亞楓表示,就如同學習吃副食品和走路,父母也應該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才不會適得其反。畢竟「如廁」,可說是幼兒時期的大事件呢!

Part 1 身心發展

2歲孩子的身體

大小便對於孩子而言,本來就是一件本能的行為,隨時都可產生反應。但隨著慢慢長大,小朋友逐漸需要融入成人的家庭生活,因此也開始需要能自我控制大小便。余蕙智護理長表示,首先,這與生理的成熟狀態有關。

從坐、站和走‧看肌肉成熟能力

大小便的動作看似簡單,事實上,卻是一連串生理機制的組成。以台北市安東托兒所為例,余蕙智護理長說明,雖然每個小朋友的發展進度不同,但仔細觀察,如果孩子可以在同一地點坐得住(超過5分鐘以上)、站得很穩,並且可以自由地四處走動,甚至出現完整的肢體動作(如出力抓取、扶住),就代表他的肌肉夠成熟,足以達到自我控制的程度,隨時都能進入如廁的學習階段。

面對大小便的反應

然而,就算生理發展已趨於成熟,如果孩子對於大小便和如廁的相關事物,沒有表現出較大的興趣,有可能是時機還未到,不見得代表有任何發育問題。葉亞楓組長表示,如廁這件事對於孩子來說,畢竟是比較陌生的;且因平常以包尿布為主,馬桶或便器也不一定是孩子平常就會接觸的實體物品,難免需要一些時間來了解與適應。

把握生活細節‧適時引導

既然大小便,是一件自然的例行公事,因此父母如能在平日生活中,適時加入如廁的觀念,長久下來,潛移默化中,多少會讓孩子產生興趣。
以安東托兒所為例,葉亞楓組長表示,通常吃飯或活動前後,孩子會有上廁所的跡象,因此可活用這兩段時期,如吃飯時一面說明:「小朋友,你們知道嗎?我們每天吃進的食物,會跑到胃腸裡面消化,然後會變成尿尿或便便,最後就需要到廁所喔」更讓孩子能正向看待如廁,而非排斥。

Part 2 如廁跡象

觀察小朋友的尿布

如廁訓練的主角是孩子,因此父母是否能觀察其身心狀況,掌握訓練的時間點,相當重要。亞東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梁翔說明,當孩子同時出現以下大多數的行為,父母就可以開始適時地引導孩子,進入如廁學習階段。

訓練如廁較易成功的條件

讓小朋友能獨自地從頭執行如廁的完整流程,基本上就算是訓練成功。對此梁翔主任表示,在父母準備好的前提下,如果孩子具備以下條件,通常訓練的效果與成功率也會比較高。
會聽從指令做事:孩子聽得懂父母的語言,也有行動的能力。
走路走得很好:代表雙腳有力,動作協調穩定,有助於大便的訓練。
大小便與廁所的關聯性:孩子是否了解「大小便」必須在「廁所內」完成。
了解大小便的相關語言:如想要大便會說「嗯嗯」,想要小便會說「噓噓」,能夠清楚地表達。
是否坐得住:上廁所至少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因此,孩子要學會能穩定且安靜地坐上一段時間才行。

Part 3 認知態度

如廁不只是孩子的事

如廁對於孩子來說,是件很新奇的事,但畢竟什麼都不懂,因此引導者更顯得格外重要。余蕙智護理長表示,孩子最信任的莫過於父母,因此父母的表情和行為,都可能影響孩子對如廁這件事的看法。

懷抱堅定&鼓勵的心態

一般而言,2歲以後是最佳學習如廁的時間。然而,;但不少父母難免求好心切,很擔心孩子落後一截。葉亞楓組長表示,每個小朋友的發展不盡相同,如果連家長都以緊張、比較的心態來面對,難免會讓孩子處在緊張的氛圍中,反而可能讓他們將如廁認知為「不愉快的事情」。
葉亞楓組長認為,家長溫柔而堅持的態度相當很重要;畢竟自己孩子的狀況自己最了解,只要掌握學習節奏得宜,維持良好親子溝通,多以鼓勵代替催促責罵,或許還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享受過程‧學會自我保護

如廁的學習,因為需要了解大小便的過程,也為孩子開啟認識自我身體的另一管道。以安東托兒所為例,余蕙智護理長表示,會先在教室內善加運用各種素材(如影片、玩偶、繪本、圖卡等),讓孩子先產生印象;接著,每天有固定四至五次的團體如廁時間,此時會直接接觸到自己的身體和大小便,有些小朋友會有疑問,老師也會藉機說明,如為什麼會這樣尿尿、大小便後要沖水的原因等。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人身安全教育,也是值得重視的一環。葉亞楓組長表示,大野狼、誘拐、猥褻等社會案件層出不窮,縱使每天親人會接孩子上下學,但如果能讓孩子擁有自我保護的概念,就能多一份安心。因此她舉例,在身體介紹課程中,老師會加入人身安全的說明,提醒小朋友要對陌生的碰觸有所警覺,進而能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