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是發展遲緩?還是慢?當心有疑慮時,請尋求專業人員協助確認

是發展遲緩?還是慢?當心有疑慮時,請尋求專業人員協助確認

無論孩子的發展是慢了,還是被評定為遲緩,家長只需針對該強化的部分協助孩子改善即可,就像就學後,數學不強,那就多加練習一般。如果不是先天性重症所導致的發展遲緩,經過專業協助後,孩子多半能夠迎頭趕上。

孩子的發展,依著不同的環境與先天條件,有各自不同的成長步調,但對孩子發展進程不熟悉的爸媽,很容易透過與其他小孩比較來判斷孩子的發展是否正常,更容易因為比較後的結果不理想而徒增焦慮。

事實上,在確認孩子的發展是否符合進度之前,爸媽需要先了解孩子的發展進程原本就有快有慢,而且孩子發展的快慢,很多時候與家長平日供應的探索機會有很緊密的關聯性,如果平常給予孩子的探索機會與刺激不夠,孩子累積發展特定能力的進度可能就會比較慢。

能力發展.從遊戲與探索開始

啟端感覺統合kickstart執行長吳端文老師表示,孩子發展過程中的特定能力,從0歲開始就不斷藉由遊戲和環境探索中累積堆疊,直到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自然地表現出來,例如: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前,副食品階段練習咀嚼與熟練口腔肌肉使用,就是學習說話的前置準備;寶寶出生後,家長經常抱著輕緩搖晃、舉高高、旋轉等動作刺激他的前庭覺,則有益於孩子日後熟悉身體肌肉運用、動作發展,甚至走路不易跌倒。

因此,如果爸媽怕地板髒而減少孩子爬行、怕危險就阻止孩子爬高,或是嫌孩子調皮,禁止他跳來跳去,無意間就剝奪了孩子練習使用身體肌肉、活化大腦神經的機會,間接的影響可能就是讓孩子的發展速度相對落後。

吳端文老師強調,孩子愛玩愛動,其實就是運動身體、幫助身體與大腦成熟的方法。運動能促進多巴胺、血清張素與腎上腺素的分泌,幫助刺激孩子的大腦功能更成熟,同時有利孩子未來各項動作的發展。因此,從0歲開始提供安全環境讓孩子探索、跑跳、運動,其實就能促進孩子未來的整體發展。

而對於剛出生的寶寶如何運動,吳端文老師解釋,剛出生時,讓寶寶趴著練習抬頭、抱著他旋轉、透過將他放在大毛巾中輕柔搖晃等活動,看似遊戲,實則已提供寶寶許多鍛鍊身體肌肉、強化腦部神經發育的機會。

 

感覺慢了?心有疑慮不輕忽

吳端文老師指出,對於孩子的發展是慢了,還是遲緩,在專業的兒童發展評估中,有一定的標準可依循,如同孩子身高體重的生長曲線,孩子的身心也有發展指數可參考,惟仍須透過專業人員認定,如:當孩子的發展指數落於量表的2%~16%之間,則孩子的發展速度稍慢,但若低於2%,則可判定為遲緩。

依據兒童健康手冊中的「兒童發展連續圖」,家長對於寶寶的發展可以有初步的基本對照,但進一步的評估應由專業人員執行,因此建議在心有疑慮時,以及健兒門診中,醫護人員有口頭提示須注意的情況時,不要輕忽,應適時尋求專業人員協助確認寶寶發展狀況,以避免若有需要醫療介入時,耽擱黃金矯正期。

 

遲緩.通常為暫時情況

吳端文老師強調,除非孩子有特定的病症或器質性的問題導致必然的發展遲緩,否則即使透過專業評定為遲緩,或是發現發展指數介於2%~3%邊緣指數的孩子,通常是暫時的狀況,此時只要透過積極的居家練習及課程幫助,就可以讓孩子的特定能力有顯著進步。

如前所述,許多孩子的發展落後與環境給予的機會不足常有很大關係,此時,若能適時透過專業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此處指的藥通常是居家練習的機會與環境刺激),孩子的發展很快就能跟上預期的進度。

不過,吳端文老師不諱言,除了因環境供應不足所造成的發展落後,還有許多孩子發展落後是肇因於特定大腦區域的發展不成熟,必須透過專業評估才能發現。例如:臨床上曾有位寶寶特別愛哭,愛哭的程度已經影響家庭的日常生活,經過專業判斷後,才發現原因來自於負責情緒的大腦功能調節不佳,必須進行腦神經復健療程。

在這個案例中,寶寶的哭泣若沒有透過專業人員找出原因、對症下處方,很可能讓父母長期心力交瘁,甚至影響家庭氣氛,所以建議家長,如果對寶寶的身心發展有任何懷疑,應避免自行猜測,仍應尋求專業了解狀況。

 

尋求專業.追根究底不誤判

吳端文老師也提醒,孩子的發展經常是環環相扣,有時家長可能無法輕易推斷,應避免直接斷定孩子不乖或難帶。例如:發現孩子有亂丟東西、愛打人的問題,原因可能不是來自孩子的脾氣,而是來自孩子的表達能力:因為表達能力不佳,導致旁人容易誤解他的意思,孩子不被了解就尖叫、發脾氣,看似引發情緒問題與愛打人、亂丟東西的行為,其真實的背後原因卻可能是語言發展障礙問題。或是孩子情緒總是不穩定,其原因可能來自睡眠不佳,不一定是天生氣質。




無所謂貼標籤.早療讓孩子更輕鬆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有些家長會害怕讓孩子接受早療或是參與相關課程,擔心一旦讓治療介入,孩子就會被貼上不正常的標籤。實際上,「早期療育」雖名為治療,實為請教專業,協助孩子跨過暫時遇到的成長阻礙,同時減輕爸媽對孩子發展不足的擔憂。隨著孩子的長足進步,不但孩子對自己累積的能力感到有信心、日後入學能自在與同儕相處、擺脫發展遲緩疑慮,家長更能減輕擔憂,使家庭氛圍恢復輕鬆融洽。

吳端文老師表示,即使孩子是因先天性重度疾病而接受早療,在把握黃金療育期後,都能透過持續進步讓遲緩的程度逐漸減輕,因此,多數因故成長較慢或因刺激不足導致暫時遲緩的孩子,即便被評估為遲緩,通常在療育後,都能很快追上一般孩子的發展進度,家長不用擔心「遲緩」的疑慮會跟著孩子一輩子。

 

爸媽的支持態度是療育效果的促進劑

當孩子在發展的路上有阻礙須要去除,早期療育的黃金期為6歲以前,其中3歲前療育,效果比3歲後接受療育有效10倍。且在接受療育的過程,爸媽正向的態度與鼓勵支持的話語,能讓孩子的進步更加顯而易見。

吳端文老師提醒,除了重症導致發展遲緩的孩子之外,當孩子需要特定協助以跟上發展進度時,並非代表孩子「有病」,家長看待療育的態度如果能更輕鬆以待,反而能減輕孩子學習的壓力,讓他更輕鬆的培養能力且順利跟上發展。



延伸閱讀

【培養多元好能力.成就未來競爭力】社會觀察:能力來自時間的淬鍊
【培養多元好能力.成就未來競爭力】家庭力量:父母的陪伴與觀察責無旁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