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善用技巧.破解寶寶壞習慣

善用技巧.破解寶寶壞習慣

媽媽對於寶寶有些行為,總是覺得很困擾,視為「懷習慣」而想要禁止,例如:吃腳趾、抓到什麼都放嘴裡、拉扯媽咪的項鍊和頭髮,甚至抓起玩具就隨處亂丟等,事實上,這些行為都是寶寶發展中會出現的正常現象,袁巧玲博士提醒家長,可以用遊戲來幫助寶寶學得更順利!

「老師,我們家寶寶總是吃腳趾頭,感覺很髒,有關係嗎?」「老師,小寶開始會爬之後,抓到什麼吃什麼,已經把家裡收得乾乾淨淨了,還是有辦法挖東西出來咬,我該怎麼辦?」兒童行為分析師暨芙爾德教育中心負責人袁巧玲博士表示,在她長年演講以及接觸案例的情況下,總是會遇到許多媽媽,希望能糾正寶寶這些「懷習慣」,其實,袁巧玲博士提醒家長,首先必須思考的是,這些家長眼中看起來不雅的動作或行為,真的是「懷」習慣嗎?

不論是吃腳趾或是用嘴巴探索世界,都是寶寶發展過程中的一環,媽媽首先要做的,是準備好適當的環境,讓寶寶「啃」的盡興,而非一味把物品收走,寶寶這方面的發展欲望沒有獲得滿足,還是會繼續想盡辦法去找東西來咬,媽咪很難制止,因此,建議家長先了解寶寶每個階段有什麼需求,準備好適當的環境,或是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玩樂中滿足這些發展的練習。 

Part1:0〜6個月小寶寶

新手媽咪的前半年,是跟寶寶的磨合期,這段期間家長會熟練所有關於寶寶的食衣住行,包含餵奶、換尿布、洗澡、哄睡等,然而在這些日子,寶寶的發展仍然一日千里,從抬頭、翻身甚至學坐等,都會一一出現。 

肢體剛起步.滿足生理需求為主

袁巧玲博士指出,0〜6個月寶寶肢體上的發展尚未非常健全,因此不會有很多目標性的動作出現,心裡所想的事情也很單純,幾乎都是生理上的需求,家長可以很容易觀察出來,例如:寶寶常常注視某物品,表示他喜歡或關注此物。小寶寶的情緒也通常是跟身體有直接相關,通常哭鬧就是累了、餓了、尿布濕了等;如果是開心的話,寶寶身體會動,並且發笑或出聲音。 

寶寶愛尖叫,為什麼?

有些孩子滿4個月後開始會發出「啊〜」「嗚〜」「咿〜」等無意義的聲音,有時甚至會大聲持續一陣子,讓媽媽很困擾。袁巧玲博士表示,家長可以觀察一下,有時寶寶會針對特定的人或玩具,發出特定的聲音,雖然成年人聽不懂,但對寶寶來說應該是有特定的意義,通常是喜歡這個東西;或是等到大一點,寶寶的發聲代表要引起旁人的注意,如果可以滿足寶寶的需求,通常尖叫不會持續很久,重點是要觀察寶寶為什麼會發出聲音。 

視覺和聽覺.啟動孩子發展關鍵

這時期的寶寶,還無法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是視覺和聽覺其實都在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袁巧玲博士建議,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可以多跟寶寶說話,或是讓他多看不同的東西,不用太在意寶寶是否聽得懂或看得懂,其實小小的人兒都默默在吸收。

袁巧玲博士舉例,如果寶寶平常都是平躺著睡,清醒時就多採趴姿,手腳會比較有力氣。這時期視覺和聽覺敏感,可以找顏色鮮豔、有聲音的玩具,讓寶寶上下左右追視,整個頭會轉動,就可以訓練寶寶視覺專注的能力;在聽覺方面,可以每天講今天發生的事情給寶寶聽,這些小遊戲或互動方式,都有利於建立日後肢體和語言發展基礎。 

嘗試副食品.訓練孩子「專心」

在4〜6個月的時間,是寶寶嘗試第一口副食品的階段,有些寶寶天生食欲不佳,吃副食品的狀況不好,因此媽媽會以電視或玩具吸引寶寶注意力,一口又一口餵,很快就吃完了!

但袁巧玲博士擔心,這樣的方式,會讓寶寶無法學會專心的吃飯,就算以後有能力自己用餐具吃,也一定要搭配電視或玩具才能用餐,演變成過度依賴!「在嬰幼兒時期家長的作為,可能變成未來長大的壞習慣!」

因此,袁巧玲博士建議家長不要依賴安撫的物品,儘量讓孩子專心做一件事,袁巧玲博士以自己的兒子為例:「在吃副食品的時候,我會唱歌或講故事給Aidan聽,這個方法還滿能安撫寶寶。」同樣的,不管是寶寶洗澡、上廁所等,都要讓孩子練習專心,否則之後又變成必須戒掉的「壞習慣」了。 

Part:7〜12個月大寶寶

每天在居家環境中爬來爬去,有機會就扶著物品站起來!有的媽咪打趣形容活力充沛的寶寶,「就像每天在巡領地的貴族,每個角落都要爬過一次才甘心!」袁巧玲博士表示,這個時期的寶寶肢體發展較好,因此好奇心十足、精力旺盛。 

寶寶老是把桌上的東西丟到地上,怎麼辦?

這個時期的寶寶,會很喜歡「丟」的動作,除了會發出聲音很有趣外,東西滾動後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寶寶也覺得很新奇;但是對媽媽來說,就是個惱人的行為,地上的物品收不完之外,也怕物品損壞,或是東西打破讓寶寶受傷。

袁巧玲博士建議,首先要先把家裡危險的物品收好,比如刀子、叉子和筆等尖銳物,還有會碎裂的玻璃和瓷器等。接下來,就要靠媽媽的觀察和敏捷的動作!「寶寶喜歡鑰匙圈,因為丟出去有聲音,於是我做了一個假的,上面掛鈴鐺等會發出聲音的小物,當Aidan做出要丟鑰匙圈的意圖時,我就趕快拿假的給他,這時候動作要比他快!」

媽媽平常就要觀察寶寶在什麼情況下會想丟,在他丟出去之前,拿可以丟的玩具(例如球)給他,告訴他:「你想玩丟球的遊戲嗎?」不要一直告訴寶寶:「不可以丟!」因為他只是覺得好玩,無法理解不可以的意思,因此不要阻止他做「丟」的動作,而是要讓他明白,什麼物品可以丟。 

只要不合孩子的意思,就開始大哭大鬧?

滿6個月以上的寶寶,漸漸有自我的情緒展現,然而情緒的展現到控制,是一個很困難的課題,即便是很多成年人都無法做得很好,所以小孩會「無理取鬧」很自然,因此家長要先了解,要求孩子不准生氣,或者在哭鬧時馬上把情緒收起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必須要多點耐心。

以修正寶寶亂丟東西為例,當寶寶丟了不該丟的物品,如果家長說:「你不可以這樣做,馬上撿回來還原!」寶寶只會更生氣,袁巧玲博士建議,如果寶寶正在哭鬧,可以跟他說:「我知道你在生氣,要不要先在旁邊冷靜一下呢?」等到孩子的情緒稍微緩解後,再帶著他把東西收好,告訴他可以丟的物品是什麼,一定要協助還原他自己所闖的禍,有助於培養責任感。袁巧玲博士指出,與其讓孩子的情緒爆發,不如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不要讓寶寶的情緒發作,可以多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第一步,家長必須很清楚孩子的「爆點」在哪裡,什麼情況下寶寶會發脾氣,接下來就是在孩子快要哭鬧之前,先聲奪人安撫或轉移他的注意力。舉例而言,如果寶寶總是在逛超市時,看到想要的東西不能買,就會尖叫哭鬧,那首先媽媽帶寶寶逛超市時,就儘量不要經過他喜歡的東西,若孩子大一點,就可以在家先約法三章。如果這些預防措施都失效,那麼在寶寶看到物品吵著要買之前,就馬上問他:「我們今天的點心吃蘋果好嗎?媽媽幫你削成兔子耳朵的形狀。」用其他能讓他感興趣的物品,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通常寶寶就會忘記前面想要生氣的原因是什麼了,媽媽可以趁機離開會讓他生氣的場域。 

面對寶寶的壞習慣.正面看待不動氣

在袁巧玲博士指導或遇見過的案例中,除了寶寶正常的發展狀況,常被家長認為是「壞習慣」,應該要正面看待之外,媽媽或主要照顧者要穩定自己的情緒,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袁巧玲博士表示:「寶寶總是會有不講理、很固執的時候,通常大人的情緒也會被激起來,建議家長這時候不要講太多話,以免愈來愈大聲、愈來愈激動,穩定一下自己的情緒,用最簡單、堅持的口吻和指令,重複的告訴孩子現在該怎麼做,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但不真正動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