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早期療育 ,把握3歲前的療育黃金期

早期療育 ,把握3歲前的療育黃金期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就回不去了!尤其在6歲以前,若有任何的發展遲緩跡象,都是接受療育的黃金期。特別是3歲之前接受1年的療育,勝過3歲之後才接受療育的10年成績;而且所負擔成本,黃金期花費1元抵日後的10元代價。換言之,早期療育,愈早開始,效果愈好!

文章目錄

對於無法在該有的年紀出現該有的發展表現,而落後的速度超過大概的平均值(在一定時間內未達正常發展之孩童的90%者),這些孩子所呈現的各種現象,就被總稱為「發展遲緩」。讓有「發展遲緩」的孩子接受早期療育,將可幫助他們趕上發展的基本進度,不致在人生路上遠遠落後。

早療

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身心的一切發展是很自然而然發生,父母絲毫不用費心教導;可是有的孩子卻不同,父母千盼萬等,怎樣也等不到他跟其他孩子一樣,這些孩子的各種落後現象,可用「發展遲緩」統稱。

耕莘醫院兒科部兒童發展中心主任陳培濤表示,發展遲緩兒童是指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

孩子有落後現象,固然令父母多所擔憂,不過,藉由早期療育,孩子落後的進度終究能逐步趕上,他強調,雖然6歲以前是所謂的「黃金早療期」,但「愈早愈好」。

他引用美國於90年代提出的研究說明,在0〜3歲接受早期療育,所付出的1元成本,可抵3歲之後的7〜10元。就付出成本而言,愈早投入,負擔愈少;就療育效果而言,愈早開始,效果愈好。

早療早好的4個理由

面對孩子的落後情況,很多父母不免會想「大一點就好了」,但實際狀況卻是「孩子的發展之路宛如被一顆大石頭擋住了,若想要移除大石頭,需要專業的協助。

對於這些「外觀無異,功能卻有差別」的孩子,陳培濤醫師表示,能早點發現並釐清孩子在發展上遇到的問題很重要,若孩子經過評估後需要接受療育,基於以下4個理由,能早點開始就早點開始!畢竟對於療育黃金期而言,分分秒秒都需要掌握。

理由1:建立良好的發展過程

心智能力包括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這些能力的出現或有先後,卻環環相扣互為影響,如有一項發展遲了,將影響到其他能力的發展。

如語言功能常被忽略,但就神經功能發展來說,語言是高階功能的展現,從聽到講,需要經過複雜的功能轉換。

如有發展遲緩,將嚴重阻礙日後的學習與人際互動。陳培濤醫師強調,「及早開始,建立好的發展過程,而不致日後出現偏差」。

理由2:寓教於樂的學習方式

對年紀小一點的孩子而言,療育的過程就像在「玩遊戲」一樣有趣,自然讓他們有較高的接受度,且願意主動參與,更能發揮療育效果。

理由3:6歲前神經可塑性高

陳培濤醫師說,「6歲以前的神經可塑性相當高,即使腦神經部分區域有輕微受損,也能因為給予合適的訓練學習,讓其他並未受傷的區域藉由訓練與復健的反覆刺激,進而產生並代償已受傷腦區域的功能,以激發出最大的潛力」,但若等到定型以後,再想經由訓練來改善已受傷區域所負責的功能,效果相對有限。

理由4:年幼的療育方式單純

剛開始的落後,要急起直追還不難,等到落後甚為明顯時,即使努力追趕,效果也有限。陳培濤醫師表示,不論是哪種原因而需要早療,愈早投入的治療方式,愈是相對簡單;等到年紀漸增,問題變得複雜,治療的難度也增加,將會影響療育效果的發揮。

若以痙癴性腦性麻痺患者為例,肢體肌肉張力過強,早期可以透過復健、藥物、輔具及施打肉毒桿菌改善,減少肌肉萎縮、關節脫位的問題發生。可是等到問題發生後才治療,就必須進行手術了。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進度

父母用什麼態度面對孩子的發展遲緩?往往讓身處第一線的陳培濤醫師感觸甚深!

他說,曾經有個女孩在一歲半的時候,因還不會說話,眼神互動差,透過診所的兒科醫師轉介來接受評估,果不其然,女孩有自閉症的行為特質,需要接受早療,但是父母並不認為女兒有問題而拒絕後續的測驗,更不要說進入療育系統。

之後,父母把女孩送進幼兒園就讀,再次被老師建議至醫院接受評估。這次,父母帶著已經快三歲的女孩到某醫學中心,仍是一樣的診斷──自閉症,接受早療勢在必行,只是已浪費了一年半的時間。看在陳培濤醫師的眼裡,盡是對孩子的不捨。

關心孩子的發展及早發現問題

一般兒童發展遲緩之發生率約為6%~8%,可是實際就醫治療者卻遠遠低於這個數字。陳培濤醫師指出,「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0〜3歲的嬰幼兒」,本來應該是主要照顧者發現孩子有異狀而帶去求醫,「但是現代父母生得少,無從比較」,加上父母太忙,或是主要照顧者是長輩,對孩子出現遲緩現象不以為意,而往往等到孩子去了幼托園所問題才被發現。

他建議,有空多帶孩子到公園玩,或跟家有相似年紀孩子的朋友多來往,可藉由觀察其他孩子的過程中,「感覺」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哪些不一樣。

陳培濤醫師表示,「如果有疑問,可先利用健兒門診諮詢兒科醫師,兒科醫師會先提供教養建議,並請父母再觀察三至六個月,孩子是否有進步」,如果這段期間仍未有進步,最好讓孩子接受專業評估,「不要再等了」。

對於有發展遲緩高危險因子的孩子而言,如早產兒、腦部缺氧等等,連續的發展篩檢與定期評估有其絕對必要性,如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家長應善加利用國建局給付他們每半年一次的發展評估,才不會錯失療育的黃金期。

善用檢測工具、關心成長進度

如何觀察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現象?從動作、語言、情緒與互動的發展歷程,即可略見端倪。但要觀察哪些表現呢?建議善用以下檢測工具,以掌握嬰幼兒的成長進度:

˙兒童健康手冊

˙上網:http://eirrc.health.gov.tw/Default.aspx?tabid=126

˙APP:在App Store或Play商店下載「幼兒發展檢測」

正向看待評估.掌握療育黃金期

接受療育前必須進行「評估」,陳培濤醫師指出,由於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每個個案的情況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全方位的專業評估,找出「問題」,看是先天因素或後天因素所造成,以利日後療育計畫的訂定與進行。

「請父母不要排斥『評估』,因為評估可確實釐清孩子的狀況」,如果只是刺激少,父母多注意教養、互動的技巧,或是考慮送孩子去幼兒園接受同儕的刺激,或許問題就能得到改善;然而,狀況較為複雜時,就需要視個案狀況而量身訂做療育計畫,可能是在醫院復健科接受物理、職能語言等治療,或是在心智科接受心理治療;有的則是轉到專業的療育機構接受療育。

療育目標如何訂定?

陳培濤醫師表示,「期望至少讓孩子養成自理生活能力,可以自我照護」,接受療育會讓發展遲緩的孩子有所進步,但「父母應先理解孩子的能力,才能減少不必要的壓力」,他說,若孩子只是刺激不足的話,「不必設限」;至於狀況較為嚴重的個案,「其實無法預估進步的程度到哪裡,也不宜過分期待可以跟正常人一樣,不過,孩子的表現一定會有進步」。

陳培濤醫師強調,「接受療育的孩子,如果能有父母同心陪伴,進步的成效更為明顯,因為父母的愛給了孩子莫大的安定力量,會讓他更有信心、耐心面對療育過程」。

提供偏鄉孩童的「到宅療育」

雖然定期到醫療院所或療育中心接受早期療育是主要模式,但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苗栗服務中心主任張智于表示,「對於有特殊困難,如居住交通不便之處且住家附近無任何資源可使用、因孩子年紀太小(3歲以下)且沒有接受任何醫療資源或進入幼兒園學習,或是孩子因身體因素不適合外出接受療育,基金會提供到宅療育的服務,安排資深教保老師與相關治療師到宅指導如何教育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嬰幼兒」,然而,前提是「家長要有意願」。

張智于主任指出,「因家裡是孩子最常待的環境,可說是最好的學習場域」,到宅療育就是在自然且熟悉的環境下學習,將治療活動融入日常作息,對孩子而言,這樣的學習既有趣又有效,同時,也能增進家長對孩子發展狀況的了解,並學習親子互動的技巧。

張智于主任指出,目前接受到宅療育服務的對象多位在偏遠地區,在苗栗地區服務的她說,到宅療育的課程為一小時,但人員的交通往返有時需要在蜿蜒的山路耗上四小時,且課後還需要與家長溝通討論,光是付出的時間就難以計算,「到宅療育的成本不低,有形和無形的,真的很難細算每一個個案所需費用」,雖然政府有提供補助,卻只能提供基本需求,「可是為了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這些費用都由基金會努力募款支持」。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自閉症早期徵兆、治療方式?4大Q&A認識「自閉症類群障礙」
爸媽怎麼和自閉症孩子互動?
適時接受早期療育.讓能力長出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