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親子育兒】孩子適應環境 內在、外在大不同

【親子育兒】孩子適應環境 內在、外在大不同

大學念社工,主修青少年組,研究所轉行商管MBA,在外商實習過,也曾到公職走過一遭。因加入貧童認養計畫,原本討厭小孩,逐漸發現他們的可愛;嫁作旅美人婦後,迅速迸出兩隻小犬,更導致母愛氾濫。記憶是不可靠的流言,不願在模糊的歲月裡找尋過往的痕跡,而開啟部落格寫作,粉絲頁【野馬天使】意外成為紓解鄉愁的集散地。
「適應環境,注意安全。」是當初出國前,公公唯一掛在嘴邊的叮嚀。孩子出生後,為了不忘本,當然也是因為自己的思鄉情節,小兄弟們剛滿兩個多月,便開始了長途旅程的經驗值,他們一路從睡搖籃到現在一個人一個位子,總是能自得其樂。
 
 
回到台灣,由於娘家婆家剛好分居南北兩端,加上還有我親愛的姊姊,每年回去窩上幾回都嫌不夠,我已經不知道狡兔到底有幾窟,反正哪裡可以歇腳就在哪停留,即使是捷運站的長凳上也可以小憩一會兒;兩個小蘿蔔頭跟著我們奔波,倒真履行了公公當初的叮嚀。
 
 
不過今年一月從台灣回美國後,Devin從pre-k(相當於台灣的中班)轉入transition kingergarden(TK,介於中班跟大班之間的一個過渡性學制,專門提供給9到12月出生的孩子,),似乎讓我嗅到不一樣的氛圍。
 
外在環境的改變已經漸漸起不了他們的惶恐,但內心情感的支持開始有意識地佔據他們的人生。在進入新班級一個月後,某天放學,Devin突然對我說,他心情很低落,一直都沒有人跟他玩。
 
 
由於他是插班生,其他小朋友已經有了較深的聯結,我想起以前我們當學生時,不也時常覺得轉學生很像外族入侵,差不多就跟有三頭六臂一樣奇怪。
 
我跟Devin解釋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也給了一些建議,像是自我介紹,主動一點,但媽媽一天比一天擔心,最終還是尋求老師的協助,然而我得到的答案是令人驚訝的。
 
 
學校是孩子進入社會化的第一個正規機構,人際上出了問題,家長的角色要十分小心,刻意的介入通常就是死路一條。
 
老師不建議家長多做什麼,但可以在接送時,多留一會兒,跟他一起認識也幫他介紹給班上其他同學、把握學校的慶祝活動、最多就是生日會的邀請,不過這些都比不上家庭給的力量,一種被愛的感覺,這會讓孩子「自己玩」時,較為怡然自得而不是感覺孤單。
 
 
除此之外,老師還是主要的協調角色,在團體活動增加彼此的互動,是他們首要的措施。
最重要的,孩子必須靠自己解決,或至少讓他經歷過這類困窘的狀況,人生很長,該有的技能要傳遞下去,如果什麼都使不上力,陪伴是最大的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