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只會看不會說.3C寶寶為發育遲緩高風險族群

只會看不會說.3C寶寶為發育遲緩高風險族群

小華(化名)才兩歲多,就有專屬的平板電腦,幾乎整天盯著螢幕,家長以為透過聲音、畫面聲色等感官刺激,可以開啟孩子的智慧之門,沒想到反倒害了他,健兒門診發現,他因後天環境刺激不足,導致發育遲緩,行動笨拙,表達能力也有問題。

圖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建置「兒童發展圖像篩檢互動網」,提供有趣圖像、互動性動畫、7種語音導覽及13個年齡層之篩檢題項,父母在家可按圖索驥,快速智慧檢測孩子的發展狀況。(圖片提供╱馬偕兒童醫院提供)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發生率約為百分之6至8,若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至25萬新生兒計算,平均約有15,000名嬰兒可能發展遲緩,若再擴大到6歲以下的學齡前,遲緩兒人數恐超過10萬人。

馬偕兒童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暨兒童醫務部主任邱南昌在活動中表示,孩子身高體重、器官體積等方面的成長則為「生長」,而認知、語言及心理行為、社會適應等變化,則稱為「發展」。

「生長」與「發展」必須均衡並進,才能奠定下一個發展階段學習與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礎。由於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究竟是「大雞晚啼」、「臭乳呆」,還是正常,家長應該留心觀察孩子的發育情況。

「嬰幼兒預防注射門診是最好的發展評估時間點」台北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說,在正常情況下,1歲半的孩子會說出5個單字,2歲就能學會50個單字且能講出短句表達需求,3歲則能夠說出完整的句子,這些都是很簡易的檢測標準。

不過,許多家長往往忽略不同時期「應有的水準」,錯失了語言遲緩問題及認知功能障礙的早期治療時機。陳慧如強調,需要早療介入的孩子,如能在3歲前的黃金治療時間接受輔導,改善成效會是3歲後的10倍。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父母忙於工作,幼兒養育則交由老爸老媽,甚至外傭、3C產品,以致延誤的早療介入的黃金時機。

以小華為例,從小就有專屬平板,看圖畫、卡通影片,聽故事,家長以為豐富的感官刺激,能讓孩子頭好壯壯,沒想到,這只是單方面的訊息傳遞,在缺乏家長陪同伴讀的情況下,小華「有看沒有懂」、或是「懂了、不會講」。

到了2歲3個月大,至健兒門診就診時,透過發展篩檢,才發現他肢體不協調、跑步時的步態笨拙、走樓梯需依靠攙扶、且僅能表達5個單字。陳慧如表示,在排除早產、遺傳基因與其他高危險因素後,發現為後天環境刺激不足所致。

經早療介入後,為孩子量身打造適當的早期療育方案,配合後續門診定期追蹤,小華開始有了「仿說」的動機,與人互動也有進步,目前仍在積極治療中。

另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建置「兒童發展圖像篩檢互動網」,提供有趣圖像、互動性動畫、7種語音導覽及13個年齡層之篩檢題項,父母在家可按圖索驥,快速智慧檢測孩子的發展狀況。若發現異常情形,應儘早就醫評估及確認診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