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編輯透視鏡-新手媽咪的母乳之道

編輯透視鏡-新手媽咪的母乳之道

即使返回職場,多數媽咪仍然願意持續供應寶寶奶水,然而寶寶不在身邊的集乳並不輕鬆,因此若能在月子期間親密育兒、建立奶量,回到職場後掌握正確的集乳技巧,持續母乳哺育就能相對輕鬆。

泌乳機制的啟動

許多媽咪在產前雖然有哺餵母乳的決定,但卻容易擔心自己剛好是那個沒有母奶的媽媽,事實上,除非是少數的特殊狀況,否則絕大多數的媽媽都有母奶可以供應寶寶,而懷孕時的脹奶,即是有奶水的徵兆。許世賓婦產科主治醫師暨好孕工作室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鈺萍表示,懷孕期間,女性的黃體激素與動情激素高漲,直到產後胎盤娩出,胎盤激素的影響不再、黃體激素與動情激素下降,即啟動豐沛奶水的分泌機制;在健康自然的情況下,產後約3天,奶水分泌機制啟動,會讓奶量衝到最高,但若是剖腹產或其他個別狀況(如:較豐腴的媽媽或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媽),則可能讓啟動大量奶水分泌的時間延後到3~7天,而在這3~7天,因為寶寶的胃容量還很小(出生第1天如彈珠大小,第7天如嬰兒拳頭),因此,少量的初乳即足夠供應寶寶。陳鈺萍醫師指出,在產後的前3天(有些媽媽需要3~7天),豐沛奶水的啟動主要憑藉的是黃體激素與動情激素的荷爾蒙調節,但在3天後(或3~7天後),寶寶的吸吮會引發媽媽泌乳激素的分泌,此後,母親奶水量的分泌就會憑藉著寶寶的吸吮次數與需求量自動調節,亦即這次寶寶吸吮多少,母體記憶後,下回奶水就製造多少,只要產後媽媽能總是按孩子需求供應奶水,供需平衡就會自然達成。

陳鈺萍醫師也提醒,判斷孩子是否喝到足夠的奶量,可以從尿布量的變化來觀察,例如:平均來說,產後第1天,寶寶須有1包稍有份量的尿布、第2天2包、第3天3包,以此類推,到第6天之後,平均每天要有6包沉重的濕尿布,即表示寶寶的奶量足夠,因此,如果媽媽發現可能奶來得比較慢、寶寶的尿量都不多,就建議可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評估與介入,以避免寶寶體重掉太多,而介入的第一步通常是評估哺餵的情況,而非即刻添加配方奶。

媽媽問

產後3~7天內荷爾蒙調控奶水期間,如果寶寶喝完,胸部還很脹,需要擠出嗎?

醫師答

原則上在荷爾蒙調控期間,除了頻繁親餵寶寶之外,不需要額外再擠出奶水,因為母體會在1~2天內,因應寶寶的吸吮量自動調節奶水量,多擠出,反而讓身體誤會寶寶需要量更多,引發下次製造更多奶水,反而會持續受脹奶所苦,落入惡性循環。

 

肌膚接觸有益寶寶生理成熟

研究發現,當胎兒還在母親腹中時,生理狀態與母親如出一輒,有同樣的血流速度與相應的心跳率,是真正的生命共同體,而出生後,這種連結依然存在,研究發現,寶寶剛出生時,生理功能都還不夠成熟,因此產後的立即與持續肌膚接觸,能幫助寶寶調節體溫、促進呼吸,甚至在寶寶對奶水有需求時,媽媽的胸部會立即感應,並隨即脹奶,因此,陳鈺萍醫師建議,產後坐月子期間,應該儘可能親餵,並與寶寶相依偎,一方面有益於寶寶的生理發展,另一方面,對於哺餵母乳的默契也能夠養成,讓奶水量確實地建立起來。 

媽媽問

坐月子期間需要充分休息,親子同室不會讓月子做不好嗎?

醫師答

坐月子期間,如果寶寶總是依偎在母親旁邊,一有尋乳反應就餵奶,寶寶在媽媽身邊會很安心,反而減少哭鬧的機率,變得安靜好帶,且當泌乳激素分泌,以及親餵時分泌腦內啡,會讓母親感到放鬆,躺餵時,也能獲得休息,避免了寶寶不在身邊須起身擠奶與清洗奶瓶的辛苦,能讓媽媽在坐月子期間獲得更多休養。

 

月子期勤親餵有益日後職場輕鬆集乳

如果產假後,媽媽必須重回職場,那麼第一個月依寶寶需求頻繁親餵的經驗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返回職場、寶寶不在身邊時的擠奶,較不容易引發如親餵時所產生的荷爾蒙(腦內啡與泌乳激素,幫助促進奶水順利分泌),但若坐月子期間維持著頻繁親餵的育嬰方式,以及與寶寶持續肌膚接觸的經驗都會讓身體有所記憶,有益於以擠奶器集乳時,幫助媽媽重新沉浸於相同的美好感受、促進泌乳量。陳鈺萍醫師表示,為了讓母乳哺育的路能走得更長更遠,擠乳器的介入建議至少安排在產後3周,若在這期間有須暫時離開寶寶、集乳的需求,則可以手擠乳來取代親餵,以減少干擾奶量建立與平衡的機制。

回到職場後,因為工作壓力、擠奶的時間壓力與集乳環境不佳,媽媽擠奶時常無法放鬆,比起親餵時的親密感與輕鬆感,在壓力荷爾蒙分泌的情況下,上班時間的擠奶量很容易比原本預期的奶量還少,此時建議媽媽除了儘量想辦法讓自己在能夠放鬆的時間與地點擠奶之外,也建議可以一邊看寶寶的影片、想念孩子,讓心情儘可能愉悅,以幫助身體在離開寶寶時也能順利泌乳、完成集奶任務。 

媽媽問

如何在返回職場後,依舊維持豐沛奶量?

醫師答

現行兩性平等法規定勞工一日2次的集乳其實並不足夠,對泌乳機制而言,頻率比時間更重要,頻繁擠出,身體就會頻繁製造奶水,因此建議媽媽除了表定的一日兩次集乳時間之外(建議每次不超過20分鐘),每2小時或感覺脹奶時,就到廁所以手擠奶稍微擠出少量,或引發一次奶陣,回家後,則持續親餵,讓媽媽與寶寶一同重新調節泌乳量。陳鈺萍醫師解釋,「累積越多時間再擠的奶量比較多」是個迷思,憋奶(先憋著不擠,時間到再擠)會讓身體以為不需要這麼多奶量而引發抑制泌乳的效果,甚至容易造成乳腺阻塞,所以身體一有感覺就擠掉一些乳汁,反而是刺激泌乳機制持續運作較佳策略。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為了能夠持續供應寶寶母乳,建議所有媽咪在選擇擠奶器時,能避免心急,並能夠在開始哺餵後,透過月子中心或婦嬰用品店的試用,仔細尋找適合的機型,陳鈺萍醫師指出,擠奶器的吸力不需執著於一定要有很強的力道,研究發現,每次集乳的量是固定的(即上回移出多少,這次就補足多少),力道的大小不會讓奶水量有所增減,差別只在於流速是先快後慢或持續維持平均流速,因此,只要將喇叭罩輕輕貼著乳房(避免用力扣太緊造成乳腺受傷),並將力道調至適當、奶水可被擠出的強度即可,此外,喇叭罩的大小也須留意,若集乳結束,媽咪發現乳暈有一圈印痕,可能代表尺寸不合,建議更換尺寸,以避免傷害乳暈肌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