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前調養> 想懷二寶,該注意什麼?

想懷二寶,該注意什麼?

(2020.11更新)有的媽媽在大寶還小時,就不小心懷了第二胎;有的則擔心高齡懷孕大不易,因而趕進度準備懷孕。無論是哪種狀況,媽媽們都應該深思熟慮。

萬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沈思佑表示,就醫學角度來看,較希望健康的成年女性(沒有嚴重家族病史、其他生理疾病等)能儘早懷孕,因為此時的生理、卵子品質與體力俱佳,較不會陷入高危險妊娠的情境中;此外,若女性有意願孕育第二胎,建議事先計畫,儘量避免兩胎間隔太近,對母胎的影響也會比較小。

準備懷二寶的最佳時間點

無論懷第二胎的時間是否已滿34歲(高齡產婦為34歲以上懷孕女性),沈思佑醫師表示,在沒有經濟負擔、家庭能給予支持、本身有意願的前提下,同時考量女性生產完身體復原的時間,「第一胎生完後約1年半至2年,再準備懷孕較佳」。

然而,近幾年晚婚比例升高,特別是超過34歲(35~40歲初)、想擁有至少兩個寶寶的女性,總是希望能趁著身體狀態穩定、體力仍充足的時候,愈早懷孕愈好;對此,沈思佑醫師則表示,「在確定體力可負荷、生理無重大疾病症狀下,產後約1年左右,即可準備懷第二胎」,但建議先諮詢醫師較佳。她更強調,「不建議產後6個月內再度懷孕」,這對母體健康與胎兒發展絕非良事。 

兩胎太近‧對母體
3影響

沈思佑醫師表示,若產婦體力等生理狀態尚未完全恢復,隨即再度懷孕,將可能有以下的影響:

營養易失調

整個孕期,胎兒所需的養分(如葉酸、蛋白質、鈣、鐵)都來自於母體;產後,嬰兒的主食和所需營養來源為奶類(例如母乳)。因此,縱使媽媽有坐月子,實際上體力、體態和免疫力等還在恢復期間。

若很快懷第二胎,猶如「還沒來得及補回前胎消耗的營養」,又必須繼續為了孕育新的胎兒而努力,母體有較高機率會發生「營養失調」的可能,進而容易疲倦、氣色不佳、生病等。


體態回復慢

因為懷孕,女性體內荷爾蒙的狀態改變,尤其「鬆弛素」的分泌,促使母體的韌帶、關節變得更鬆,降低其對身體的支撐力;另外,隨著胎兒的成長,子宮逐漸延展、擴大,孕婦行動愈來愈不靈活,運動量大減,肌力較不足;更別說產後至少6個月左右,媽媽下半身的內外肌肉仍屬於較鬆弛的狀態,也尚未回復到標準的體重。

如果很快就懷第二胎(特別是沒有運動習慣者),有較高機率會造成體重上升較快、肌肉力量不足、子宮迅速撐大(而鬆弛)等狀況;等到生產完,媽媽會比較辛苦,需要更多時間來恢復健康體態。


症狀發生率高

沈思佑醫師表示,若媽媽的體態還未回復就再度懷孕,孕期又沒有控制住體重,罹患妊娠高血壓、糖尿病或子癇前症等機率將大大增加。第二胎產後,母體營養大量流失,比起第一胎,缺鐵、鈣等營養素的可能性高,若沒有儘快均衡攝取,往後容易有骨質疏鬆、貧血等問題。

此外,比起前一胎,第二胎產後的下半身肌力狀況更加不足;她建議,媽媽們在確認傷口痊癒得差不多後,就能開始適度運動,除了能減緩痠痛不適,更有助於預防未來罹患尿失禁或骨盆脫垂的機率。 


母體不佳‧影響胎兒發展

胎兒的發育狀況,與母體息息相關;沈思佑醫師強調,「如果媽媽的生理狀態不佳,勢必會連帶影響到胎兒發展」。

畸形、遲滯或早產

由此可知,若媽媽營養失調,胎兒無法藉由胎盤獲取母體的養分,自然容易發育不良,嚴重者還可能有遲滯、低體重、畸形等問題,甚至還可能早產。

此外,產後數個月,媽媽體內的鬆弛素影響仍在,骨盆底肌肉、關節、韌帶等還在鬆弛狀態,支撐力可能不足;因此,隨著胎兒成長,子宮擴大的速度會比第一胎快、甚至看起來還大,且往產道方向快速下沉的機率可能變高,嚴重者可能還有早產的風險。 


想懷第二胎‧可能面臨
2狀況

大寶的年齡與生活狀態,將影響媽媽懷二寶的狀況。以下特別歸納兩種可能面臨的狀況,並提供建議以供參考。

狀況1:大寶1歲內

沈思佑醫師表示,一般並不鼓勵媽媽在第一個寶寶未滿1歲時懷第二胎,主要原因在於寶寶的作息狀態(能否一覺到天明)、飲食習慣(喝奶或副食品)等尚未穩定,且仍處於依賴家人懷抱的階段,連帶導致媽媽的生活節奏不定、精神容易焦躁(部分可能有憂鬱傾向)的狀況。

因此,她提醒,若媽媽考量到自身已屆高齡產婦,而希望儘快再度懷孕生子,應該先評估自我的精神、經濟、生理、生活影響度等狀態,並主動諮詢醫師;等到做好準備,再來懷孕也不遲。

如果確定懷孕,尤其前3個月,媽媽更應該主動尋求家人的協助,例如幫忙抱大寶、分擔部分家務等,才能減輕負擔。

狀況2:大寶滿1歲至學齡前

當寶寶超過1歲,睡眠、飲食等習慣已逐漸固定,而母體也已獲得足夠時間的休息,此時正是準備懷第二胎的好時機。

然而,沈思佑醫師表示,學齡前的小朋友活動力旺盛,媽媽可能有管不動、拉不住的狀況;加上孩子的認知、情緒敏感度提高,或多或少會對即將出生的胎兒懷有排斥感、甚至鬧脾氣,無形中也會增加媽媽的精神壓力。她建議,除了主動請先生和其他家人幫忙外,也要和孩子溝通,讓他了解「弟弟或妹妹不是來搶走媽媽的,而是來陪全家人的小天使」,給予正向的連結,減少其不安。

此外,縱使大寶已經能跟大人吃同樣的食物,但難免會發生以下情況:先照顧大寶用餐,等他吃飽後,媽媽才開始吃(甚至還只吃大寶留下來的食物),因而有不定時不定量、營養攝取不均衡的風險。她提醒,「媽媽應先餵飽自己,才能給予胎兒足夠養分,也有餘力去照顧大寶的狀況」。

 
不同胎次的生產方式考量

一般來說,除非經醫師診斷孕婦有剖腹產適應症,否則大多會建議採自然生產;第一胎剖腹產者,通常第二胎剖腹生產的機率較高。然而,「前胎剖腹產,第二胎改採自然產」的狀況是否可行?

對此,沈思佑醫師表示,並非不可行,但必須從很多層面來評估。首先是「時間」,至少兩胎需間隔1年半至2年,並確認子宮狀態(尤其傷口處)穩定。其次,即孕婦的「生理狀態」,若母體過胖、超過40歲、骨盆較窄、有妊娠疾病或慢性病、有需要催生的可能、前胎剖腹曾發生感染問題、2次以上剖腹產、胎兒過大過重等,只要存在上述其中一種情況,醫師大多不建議孕婦改採自然生產,以預防風險發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