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冬季養生 補得多不如補得精

冬季養生 補得多不如補得精

冬季的來臨,讓人無法抗拒暖呼呼的進補鍋物,當冬日進補已成為普遍的習慣,正確補與適時補的觀念建立,才是能讓身體獲得最佳補給與修復的方法,而持續的養生與保養習慣,則更是延年益壽、養精蓄銳的不二法門。

冬季養生 補得多不如補得精依季節養生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猶如大自然的縮影,與天地間的自然環境相呼應,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規律,同樣可用於人類照顧身體的準則。

春生:指萬物在春天萌發生機,對應於人體則表現在血液循環增加、營養消耗較快速,此時應加強肝臟與脾臟的保養,並多吃綠色食物與性溫味甘的食物,如:燕麥、南瓜、扁豆、大棗、桂圓、栗子、黑米、高粱、核桃、糯米等。

夏長:夏天萬物生長茂盛,而「生長」本身就需要能量與動力,因此春天與夏天要涵養陽氣,除了充足睡眠、早點起床順應天地間陽氣的充盛,情緒更要避免心浮氣躁或壓抑怒氣,讓情緒有適當宣洩的管道,如同植物生長時不壓抑能量、盡情盛開。此外,夏天出汗較多,要補充身體的津液,甘蔗或瓜類等益氣生津的食物都可多吃。

秋收:秋季陽氣漸收,空氣乾燥,中醫理論認為,秋天須著重於潤燥養肺,可多吃酸味食物幫助收斂肺氣、養肺與潤肺,避免辛辣食物,此外,秋天容易引人傷感或情緒波動,建議趁著秋高氣爽,多到戶外走走,讓心情保持愉快,進補也應以清補為主,可食用百合、豆漿、銀耳、燕窩、水梨、芝麻、蓮藕、菠菜、蜂蜜等滋陰潤肺的食物。

冬藏:順應寒冷的氣候,冬天萬物進入藏匿與冬眠,以蓄積能量,待春天來臨時再次萌發,此時除了生活起居需注意保暖以防寒氣入侵,劉桂蘭中醫診所樂英如中醫師建議,冬天要早睡晚起(太陽出來以後再離開被窩),保養體內的陽氣,每日曬曬冬陽,也能補充陽氣;飲食可著重在蛋白質的攝取,肉類、湯品與黑色食物可以多吃,生冷食物應忌口。

 

養生是連續的過程

現代人接收訊息雖然十分快速方便,但養生的觀念或知識卻常流於片段或零碎的了解,許多人知道冬季要進補,卻忽略養生其實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古書有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春不養肝,夏則傷心」,中醫認為,當季的養生不只為了照顧此時的身體狀況,更必須為下一季的氣候變化做足準備,順著四季的特色對起居與飲食稍做留意,養生其實也可以很簡單。

冬補.輔助涵養能量

當時序逐漸進入冬季,冬令進補的習慣深植國人心中,但為什麼要「補」呢?劉桂蘭中醫診所樂英如中醫師表示,相對於「補」,需求來自於人體的「虛」,即有不足,所以需要補,「虛」又可解釋為虛弱,表現出來的症狀包括:容易疲倦、容易頭昏、運動一下就累或經期前就嗜睡等,中醫理論認為,強壯的身體氣血要足、陰陽要夠(陰泛指體液,陽則指能量),才能不受氣候的變遷而有發病的症狀,因此若有所不足或冬天比較怕冷,就可以順時滋補,讓身體能量不會消耗得太快而易受寒氣侵襲。

冬季養生 補得多不如補得精然而,冬季進補的方式因人而異,有別於現在飲食,肉類食材取得容易,古時候因為物資缺乏,蛋白質攝取不易,多以根莖類或五穀雜糧類來進補,因此不會有補過頭的問題,現代人因為飲食的方便,平日即有營養過度攝取的傾向,冬天如果不設限的大補特補,反而容易造成身體的負擔。冬天分為六個節氣,分別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與大寒,立冬的來臨,宣告季節正式進入冬天,但國內真正寒冷的時期,則通常為過年時的小寒與大寒,樂英如中醫師指出,若以一般家庭熟悉的進補方式,如:羊肉爐或薑母鴨等料理而言,怕冷的人(手腳容易冰冷)建議在立冬、冬至、小寒與大寒各補一次,不怕冷的人(手腳常是溫熱)在小寒與大寒時各進補一次即可,以現今的飲食狀況,冬天一到,每1至2週一次羊肉爐或薑母鴨的進補可能不利健康,比起大補特補,不如著重於日常的保養,因為「補」本身,不是根本,只能輔助健康的養成,幫助身體在寒冬時不受寒氣入侵,日常飲食、作息與運動的保養,才是幫助身體維持能量的基本。

留意身體反應.擇時進補

樂英如中醫師建議,冬天吃補時,要細心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如果當天吃補,隔天就有便祕、痔瘡、喉嚨乾、喉嚨腫、流鼻血、嘴破情況或出現大量眼屎,則可能是氣瘀血滯的體質,須暫停溫補,且日後若要持續溫補,也不能頻繁;或者平常脾氣暴躁、睡不好、皮膚癢、長痘痘或習慣晚睡等,則可能因為肝火旺而須謹慎進補,最好小寒與大寒時各吃一次就好,否則身體容易出現不適症狀,此時建議若想在平日進補,不如選擇平補的方式,如:四神湯或其他平性的食材:蓮子、芡實、苡仁、山藥、燕窩、銀耳等。此外,若已患有痛風、肝病、腎不好,進補也須適可而止,感冒或經期時則不建議進行溫補。

除了尋求中醫師了解個人體質後再進補,觀察食材入口後的身體感覺,也可以約略知道食物的屬性,例如:吃後覺得血液循環變好、手腳會發熱或發汗,則表示是熱性的食物,吃完後覺得很輕鬆、清涼的,則應為涼性的食物,樂英如中醫師認為,依照身體的感受來選擇食材與攝取量是最聰明的進補方式,例如:覺得冷時,料理中多放一些薑或酒,覺得沒這麼冷時,大補的次數就減少或將攝取量降低。

冬季養生 補得多不如補得精

冬季居家保養

冬天氣溫下降,為免寒氣入侵,生活起居都須面面俱到,否則只靠偶爾一次的進補,也無濟於事。

飲食:除了儘量避免生食與冷飲,家常料理可適量以薑入菜,並依個人需求搭配不同屬性的食材,例如:老薑取代嫩薑,菜餚屬性會再偏熱,或者羊肉搭配青菜料理可以調節熱性等;水果可以比夏天少吃一些,且建議儘量在白天攝取,若晚上才吃水果,則要留意量的攝取。素食者由於不吃肉類,補湯建議可用十全大補湯為湯底,加入菇類與其他習慣食用的食材,若節氣還不到小寒與大寒,八珍湯也可以做為溫和進補的湯底,只是仍要避免於經期和感冒時食用,平常也可用黑糖薑茶來保暖身體。

作息:如果夏天習慣12點就寢,冬天建議提早1個小時上床睡覺,並避免熬夜,以幫助保養身體的陽氣,而若平常習慣5點起床,建議冬天晚1個小時,待太陽出來、溫度逐漸上升後再起床外出,同時,也要注意衣物的保暖,善用圍巾、帽子與襪子來抵擋寒氣,讓身體保持溫暖。

運動:冬天活動手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因為氣溫較低,為了讓身體逐漸適應溫度,運動前的暖身不可省略,運動結束後,也要立刻將汗水擦乾,並換上乾爽溫暖的衣物,避免寒氣從張開的毛孔中入侵。冬天也不適合洗冷水澡,如果有需求,也要在沖水前,先用毛巾擦拭全身,讓身體有預先準備的空檔。

冬季養生 補得多不如補得精適時補.避免日日補

進補是為補充身體不足,並透過進補來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機能,樂英如中醫師舉例,現代人為應付工作辛勞或頻繁的應酬,常會以維他命B群來補充身體所需,但無論是中藥進補或錠劑補充,建議都要在身體需要時或不足時再進補,以「補品」引導身體進行修復,因為如果每日補充,養成身體依賴,反而對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形成負面影響,例如:發現嘴巴破時,可補充並利用維他命B群來幫助口腔黏膜細胞的快速修復,但當嘴破的症狀消失,就應該停止吞服維他命B群,否則原本嘴破症狀靠維他命B群補充,3天可修復嘴破,但因為長期依賴影響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日後嘴破症狀可能就要5天甚至更久才能幫助達成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