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名人育兒> 焦點人物> 一窺助產師重返醫院狀況 建立婦產科醫師與助產師共照制度

一窺助產師重返醫院狀況 建立婦產科醫師與助產師共照制度

衛生福利部為了提供孕產婦友善的生產環境,於2014年10月正式推動「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即推動助產師重返醫院服務,選定國內6家區域級以上醫院試辦。台中榮民總醫院為試辦醫院之一,究竟試辦狀況為何呢?

一窺助產師重返醫院狀況 建立婦產科醫師與助產師共照制度為何衛生福利部會推動「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讓助產師重返醫院服務呢?台中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任周明明指出,國內婦產科醫師平均年齡已56歲,而年輕的新血投入產科的人數日益減少,讓堅守產科崗位的婦產科醫師肩上負擔愈來愈重!簡單說,產科醫師人力不足,早已是當前醫療困境之一的難題。

周明明醫師表示,為了提供孕產婦友善的生產環境,也為了紓解產科人力不足,衛生福利部推動「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讓助產師重返醫院服務。

師法歐美.以助產師為生產主力

過去的台灣,在醫師人力不足、社會風氣保守的時代,絕大多數的產婦生產就是由俗稱「產婆」的助產士接生,同時,助產士也是孕產婦及嬰兒的主要照護者,但隨著醫師人力充足及民眾教育水準提升,醫師接生比率逐年增加,而讓助產士接生逐漸式微。如今,則因產科醫師人力不足,使得近乎消失的助產師再度被想起。

周明明醫師補充,形成政策的動力是來自婦權團體,想師法歐美地區,以受過訓練的專職助產師(Midwife)為主力,專門提供孕婦產前衛教和產後照護,從產前衛教、懷孕相關知識諮詢,自然生產病人可以選擇產科醫師或助產師。產後寶寶健康狀況的追蹤,都是助產師的工作範圍。

他以英國健保系統為例,必要性的產檢由婦產科醫師執行,若是低風險的產婦自然生產,則由助產師接生與照顧;如果孕婦屬於高危險群,則由助產師與產科醫師共同照護。但產婦原本屬低風險,卻在產程有突發狀況的話,婦產科醫師將會隨時介入。他指出,「以生產數量來講,英國的產科主治醫師人數相對比台灣少,助產師以輪三班一對一照顧產婦的制度下,所接生的人數多出台灣數以倍計(編按:2011至2012年間,英國約有81萬個寶寶出生,台灣這些年生育數最高的是民國101年,因為是龍年,生育數約23.4萬)。以英國Southmead醫院為例,每年生產數6,500人,人員編制包括助產士有248位、主治醫師(consultants)9位、住院醫師及研究醫師(registrars)11位、9位畢業後資淺住院醫師(SHOs)」。

大陸每年生育數更高達近千萬之多,一樣有婦產科醫師人力不足的問題,大部分的自然產是由助產師接生,會陰傷口縫合是由助產士執行,婦產科醫師屬於備援監督角色,剖腹產及產鉗接生則由產科醫師執行。以大陸浙江東洋人民醫院為例,一年生產數6,500人左右,由助產士約80人、2位主任級醫師、6位主治醫師及數位住院醫師負起如此龐大的生產。

對照台灣,婦產科醫師總數雖不算少,但願意投入產科的人力卻明顯不足,且部分鄉鎮更是沒有專職的婦產科醫師,因此,期待以助產師分擔接生工作的呼聲日益受到重視。

試辦計畫重點

一窺助產師重返醫院狀況 建立婦產科醫師與助產師共照制度

周明明醫師指出,現行醫護人員比例偏低,產房護理師無法以「一對一」方式照顧待產的產婦,而是一位護理人員要同時照顧好幾位產婦;至於婦產科醫師,在臨床實務上,更是無法全然投入孕產照顧,「如今,透過產科醫師與助產師的共同照護,將可提供產婦良好的照護品質」。

根據衛生福利部發布的新聞指出,「試辦計畫的重點,在於邀請助產師加入醫院的產科運作,並且採取親善生產的理念,把生產視為生理過程,不把產婦視為病人。借助於助產師的專業,產婦從產前一直到產後,可以獲得更多友善溫柔的照顧;但在實際醫療行為上,儘量減少不必要的介入,也就是不剃毛、不灌腸、不剪會陰、避免人工破水等,希望帶給產婦比較好的生產經驗。至於接生工作,為了安全考量,仍由婦產科醫師充分介入,與助產師共同評估產婦,只要待產、生產過程中有任何異常,婦產科醫師就會立即採取應有的醫療措施。如果產婦仍然希望由婦產科醫師接生,還是會尊重產婦的意願,以婦產科醫師為主,助產師居於協助的角色」。

執行面臨問題

計畫立意良善,執行時卻也面臨一些困難,周明明醫師指出,由於助產教育曾有多年的斷層,使得領有助產師執照的人力不足,即使領有執照,卻也缺乏臨床經驗,在專職人力、臨床經驗皆不足的狀況下,試辦計畫所需的「助產師」面臨缺人窘境,加上計畫屬於試辦性質,即在階段性時間內使用編列預算的經費,若為此計畫聘用專職人力,一旦計畫施行時間結束,聘用人力將何去何從?簡單說,醫院雖參與此一試辦計畫,卻難以聘請專職人力。

周明明醫師以台中榮總婦產部的做法為例,抽調現有的產房護理人力(領有助產師執照),以「一人身兼二職的友情贊助」方式進行相關工作,包括:產前的衛教諮詢、待產中全程陪伴與支持,以及產後的母乳哺餵諮詢。即本業仍是產房護理師,但有一部分時間化身助產師的角色陪伴產婦,「雖然是插花性質,無法全程陪伴,仍儘可能多花一點時間陪伴產婦,成為支持的力量」。

一窺助產師重返醫院狀況 建立婦產科醫師與助產師共照制度

照顧對象的來源,則是在產前衛教接觸孕婦的過程中,徵詢「是否有意願接受共照制度」,針對有意願者提供「陪她一段」的共同照護。周明明醫師表示,即使未能如國外的助產師給予全程陪伴,接受共照的產婦依舊對陪伴品質感到滿意,「根據事後的滿意度調查,超過9成的產婦對此做法感到滿意」。他認為,「共同照護的重心,可先從營造溫馨的環境開始,有了好的開始,再一步步隨時修正,讓共同照護成為可長可久的制度」。

不讓老行業失傳

的確,在台灣,助產師接生式微,卻又並未完全消失,只是接生數有限,且培育人才的助產學系曾經停招,即使再度招生,所養成的年輕助產師也少了實務經驗,畢竟大多數的產婦仍選擇由產科醫師接生。

周明明醫師認為,衛福部推動此試辦計畫,除了提供友善的生產環境、紓解產科人力不足之外,更在於「不讓助產師這一古老的行業失傳」。他解釋,藉由助產師加入醫院產科的運作,進行考教用的人才訓練,加強專業技術,以培養真正能獨當一面的助產師。

或許業界不免存有一些異議,認為助產師接生是「搶飯碗」,但周明明醫師指出,「與其說是搶飯碗,不如說是分工合作」,畢竟當前產科人力不足,不少婦產科醫師很辛苦的勉強撐著,他感慨,產科是人力投入多,但產值少,還要面臨突發狀況多、醫療糾紛多的困境,「長遠來看,有必要讓自己這麼累嗎?」

周明明醫師推崇英國的生產模式,即使婦產科醫師人力少,但生育數依然有一定的數量,就是與助產師合作的結果。「若能像英國一樣,建立起單純照顧孕產婦的護理大軍(助產師),婦產科醫師就不用這麼累,而能把時間投入價值更高的工作上」。

種下希望的種籽一窺助產師重返醫院狀況 建立婦產科醫師與助產師共照制度

周明明醫師強調,「助產師是古老行業,可以沒落,但不能絕種,培養一批有獨立接生能力助產師的觀念應被推廣,並不需要擔心此舉對婦產科醫師現有利益造成影響,畢竟台灣有些偏鄉連專職婦產科醫師都沒有」。尤其放眼當前的年輕產婦,有些人願意讓助產師接生,因此,助產師回歸醫療體系,可視為提供產婦生產多元化的服務。

他希望這次的試辦計畫,就像是「一顆希望的種籽」,讓婦產科醫師與助產師的共照制度,能夠循序漸進地建構成如英國的生產制度,未來也許是助產師走入醫院,或是與醫療機構簽約,也可以是婦產科醫師與助產師聯合執業的型態,若為自然產的產婦,就由助產師接生,「當然,接生嬰兒的助產師應納入生產風險補償條例的保障範圍」,而婦產科醫師則是隨時上場的「救援投手」,彼此成為合作密切的夥伴關係,周明明醫師相信,只要「種籽」在,一定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