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煎炒煮炸各有適用油品 你用對了嗎?正確用油才健康

煎炒煮炸各有適用油品 你用對了嗎?正確用油才健康

除了食物安全外,油品安全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尤其在歷經一連串的油品風暴後,不少人拒當外食族,選擇回家自己煮來吃,不過,即使自己煮,也不能忽略正確用油的重要!




過去歷經幾波的油品風暴,讓外食族的食安受到考驗,使得不少人不再當外食族,寧可回家自己煮來吃,甚至有人連豬油都自己炸,無非是希望遠離食安風暴,不要再受到波及。不過,即使自己煮,沒有正確使用油品,仍然存在傷害身體的風險。

小心過量攝取

每人每天不但都會攝取油脂,而且往往是超量攝取,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羅心余提醒,過量攝取油脂對身體的負擔其實不小,需要多注意才是。她從臨床觀察到,不少人接受健康檢查,只擔心自己會不會得癌症,反而對血糖、血脂肪超過標準的數值感到無關痛癢,「隨著醫療的進步,早期發現的癌症多可被治療,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倒是高血糖、高血脂所衍生的問題才多,舉凡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多因肥胖引起,而這些慢性疾病雖沒有立即致命的危險,卻在一點一滴中摧殘健康」。

她強調,「油質攝取量高,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較高」。通常建議油脂應占每天熱量攝取的30%以內,調查發現,大腸癌發生率高的國家,脂肪攝取都占全天熱量的40%〜50%。羅心余營養師建議,肉魚蛋等食材本身已有油脂,料理時,應避免以煎炸的方式,而改拌炒若要額外使用油,選擇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植物油為宜。




正確使用油品4要點

羅心余營養師指出,除了留心油脂每日攝取量是否過量,也要注意烹調時,油品是否有正確使用。她提出以下要點:

不要只用一種油:隨著烹調方式的不同,使用適合的油脂種類,不能單用一種油脂,最好準備2至3種油品。她補充,食用油是人體攝入脂肪及脂溶性維生素等營養元素的重要途徑,而每種食用油的成分不一樣,如同養分應從多種食物攝取一樣,食用油也應有多元選擇。

用畢即蓋上瓶蓋:油品使用完後,應立即蓋上瓶蓋,避免造成氧化而產生致癌物質。

必須存放陰涼處:油品保存應注意避免高溫,有人為了使用方便,而將油放置在瓦斯爐旁邊伸手可及處,一定要避免放置在高溫的爐火旁,「因高溫容易造成質變,而產生致癌物質,同時,營養成分也會流失」,另外,有人習慣將油預先倒在碗裡備用,羅心余營養師表示,「這樣做會影響油品品質,應該是要用時再從瓶子倒出」。

油品不重複使用:用過的油即應丟棄,不應再重複使用,因為油炸過的食用油已經劣變,不適合再重複使用。若是要油炸的東西多,但當炸油顏色變深沉,質地變濃稠,就該予以更換,「炸油若重複使用,會產生自由基,不僅容易致癌,也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順道提醒,新舊油也不要混用」。




不同油品各有千秋

市面販售的油品琳瑯滿目,有分植物性與動物性的,動物性最常見的是豬油,植物性則包含橄欖油、葵花油、花生油、苦茶油、麻油、椰子油等,每一種油各有優點,適合的烹調方式也不一樣,羅心余營養師表示,「沒有不好的油,只有用錯方式的油」,雖然基於健康的需求,使用植物油較好,但用在不適合的烹調方式時,對人體一樣有不好的影響。油品講究「分工」,分工的標準就在於「發煙點」,即油脂加熱剛起薄煙的溫度稱為「發煙點」,油脂加熱到發煙點時開始劣化。本文謹針對常使用的油品特性做介紹,了解後才能正確使用,以發揮油品的營養價值。

她補充,所有種類的油品中都包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UFA)和飽和脂肪酸(SFA)的成分,只是所含的脂肪酸比例不同。

橄欖油.花生油.苦茶油

橄欖油、花生油與苦茶油的單元不飽合脂肪酸含量較高,可降低血液中總膽固醇,但不會影響好的膽固醇(HDL-C)。因是以壓榨方式提煉,發煙點溫度低且易起油煙,不適合高溫烹調,可用於涼拌、蒸煮後拌。由於市面上販售不少自國外進口的橄欖油,她提醒,「儘可能選購原生橄欖初榨的產品(Extra Virgin Olive Oil)。

葵花籽油.大豆油

葵花籽油與大豆油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有助於降低總膽固醇,但亦會影響好的膽固醇(HDL-C)。因為精製程度較高,適合炒、炸的烹調方式。

椰子油

椰子油主要成分為中鏈脂肪酸,羅心余營養師指出,「椰子油進入人體後,不需消化分解即可直接被吸收利用,不易轉成脂肪囤積在體內,有助於腹部肥胖的控制」,她提醒,椰子油不含人體所需要的必須脂肪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由飲食攝取得到),建議搭配大豆油、葵花油等植物油一起使用。

豬油

豬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但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也高,是動物性油品中較健康的一種,因穩定性高、耐高溫,適合油炸的烹調方式。不過,曾經在追求健康飲食風潮下,被忽略甚多,然而,經過一連串的油品安全風暴,豬油再度擄獲國人的心,羅心余營養師說,「豬油的膽固醇含量也高,食用過多容易使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不可不慎,建議不要做為單一使用的食用油」。

豬油不僅重回廚房占有一席之地,這段時間更興起自製豬油的風潮,不少家庭主婦用油炸或蒸煮的方式煉製豬油,她提醒,「自製豬油雖好,但有保存條件的考量,建議一次不要做太多的量,約兩三天需要量即可,冷卻後,加蓋放入冰箱冷藏,避免變質」。

正確用油卡健康

選購6要點

羅心余營養師表示,衛生福利部建議國人每日油脂的攝取量為烹調用油1至3湯匙(1湯匙等於15公克的油脂),料理方式不論是涼拌、炒、煎、炸,都幾乎都會額外添加油脂,若常攝取煎炸類的食物,因用油量高,當天的建議攝取量很容易就「破表」。由於每日可能吃進的油脂機會很多,不僅要注意量,也要注意質,因此,選購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依料理方式選購油品:不同的料理方式,適用不同的油品,可視習慣的料理方式選購適用的油品。

選購不同品牌:不要同時購買單一品牌所出產的各式油品,以分散食品安全風險。下次購買時,不忘再換其他品牌,而不是成為「死忠型」的愛用者,以避免可能的殘留物質過量,影響身體健康。

購買小包裝:油品開封後營養成分就會慢慢流失,建議購買小包裝,短時間內即可使用完畢,確保油品的新鮮。

注意包裝容器:為確保油品品質,最好選購以玻璃瓶為包裝容器的產品。

看成分標示:若不是100%的純油,即為「調合油」,包含了主成分與副成分,「就要看成分標示的排名,通常寫在愈前面的成分,所占含量愈多」。

產品經過認證:建議選購有GMP認證有品牌的產品,對品質較有保障。然而,歷經一連串油品風暴後,即使有GMP認證,似乎仍無法百分百確保安全無虞,「比起不明的認證機構不易掌握品質,目前GMP仍較具公信力」。

當然也有消費者捨一般通路販售產品,選擇直接到傳統油行買現榨的油品,羅心余營養師提醒,「注意油行的環境衛生、管線是否受到汙染,選擇信賴度高的油行,但即使如此,仍不忘在幾家油行輪流購買」。




確保健康.採用無油料理

為了確保健康,羅心余營養師建議,「多採用無油料理方式烹調食物,即使做不到無油,少油也不錯」。事實上,扣除食物本身的油脂,「頂多再一湯匙的油,就可達到每日油脂攝取建議量」。

所謂的無油料理,她解釋,「不額外用油烹調食物,而是利用食材本身的油脂,如魚類、絞肉等,本身都有油脂,直接進行烹調即可;若是青菜,可利用出水的特性,以水取代油(或加入少量的水,水滾後加入青菜),稍加拌炒,起鍋前,再淋上一點油和加鹽調味」。減少用油和高溫烹調的時間,可保留多一點的食物營養,只要食材新鮮,所嘗到的原味就是一種美味。

羅心余營養師說,配合無油料理,可善用電鍋、烤箱、不沾鍋或氣炸鍋等烹調工具,減少額外的用油量,可降低身體的負擔,避免心血管疾病或大腸直腸癌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