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尊重對方的教養立場 與另一半輕鬆培養育兒好默契

尊重對方的教養立場 與另一半輕鬆培養育兒好默契

隨著雙薪家庭的增加,爸爸參與育兒的機會也跟著增加,當爸爸逐漸從育兒助手提升為育兒夥伴,不同教養意見與想法的交流,常讓新手爸媽陷入不愉快,究竟如何鼓勵爸爸的能力養成,育兒分工又該如何合作愉快,在在都考驗著新手爸媽的智慧,即使磨合過程不簡單,卻也仍有方法可循,只要保有耐心,分工合作的愉快育兒生活就能輕易展開。

父職的重要性

除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觀念影響之外,小生命的發生與孕育,與準媽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這樣的聯繫讓孕媽咪對於自己成為母親的自覺,相對於準爸爸(對於父親角色的自覺)總是發生的比較早,加上產後親餵母乳的位置無法取代,種種因素似乎為準爸爸無需分擔育兒工作製造了完美的理由,然而,澳洲小兒醫學博士理查‧佛萊契(Richard Fletcher)於著作《爸爸陪你長大:全球頂尖科學研究,告訴你父親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與處方》中證實,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父親的角色對孩子日後社會能力與心理素質的發展上具有影響力,且研究也發現,在育兒工作上懂得分工合作的父母,其孩子日後的社交發展會優於父母間彼此競爭的孩子。

分工.讓育兒生活變得享受

父職的重要性

由於傳統觀念與社會環境的影響,父親很不容易實際體驗育兒的樂趣與成就感,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母親擁有工作、越來越多的父親渴望與寶寶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因此,「彼此互相分擔育兒工作」便逐漸成為準爸媽的新選擇;同時,當育兒的重擔不完全落在一個人身上時,媽媽或爸爸獨力育兒的辛苦感受也會減少,取而代之的則是增加夫妻共同照顧寶寶的樂趣。

爸爸的參與.等待能力發揮

旭立諮商中心黃柏嘉心理諮商師表示,親子關係的建立有賴於「對孩子的熟悉度」以及「與孩子間的連結強度」,「對孩子的熟悉度」指的是對寶寶的了解程度,而「與孩子間的連結強度」則取決於陪伴時間的多寡,當連結強度越強,親子間的依附關係越好,這兩者(「對孩子的熟悉度」以及「與孩子間的連結強度」)不但有正相關,且也是讓育兒任務更有樂趣與成就感的關鍵因素。

本身是超級奶爸的黃柏嘉心理師指出,準爸爸常常不是能力不足以照顧寶寶,而是照顧的能力還沒完全發揮或沒機會發展,除了因為照顧的時間短,平常學習的時間也不足夠,因此,在無法與孩子建立連結與熟悉感的同時,也容易會因為尋不到樂趣與成就感而放棄學習。

黃柏嘉心理師提醒準媽媽,育兒能力的學習需要時間,照顧寶寶這件事不單是給予爸爸機會參與,而是要等待準爸爸育兒的能力完全發展並熟能生巧,才能讓他也能樂在其中並樂於分擔。

「不會」與「還沒學會」

心態的不同會造成兩種不同的結果,若媽媽總是覺得爸爸「不會」照顧小孩,就等於已經拒絕給爸爸學習的機會,但若只是認為爸爸是「還沒學會」照顧小孩,則鼓勵爸爸成為一位稱職的育兒高手就顯得簡單許多,黃柏嘉心理師強調,當爸爸在學習照顧寶寶時,除了給予口頭鼓勵,將注意力集中於爸爸的進步與努力也是鼓勵的技巧之一,如此會讓爸爸更願意參與其中。

愛的鼓勵.讓爸爸樂於參與

無論是新手爸爸或新手媽媽,育兒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最忌諱接收到來自另一半的指責,這不但會增加育兒時的挫折感,也會讓原本想幫忙的另一半打退堂鼓,黃柏嘉心理師建議想讓老公分擔育兒工作的媽咪,除了增加準爸爸與寶寶相處的時間外,放手讓爸爸摸索並給予愛的支持,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反之,若是媽媽批評爸爸的做法或搶著接手,只會讓準爸爸增添挫折感而放棄學習,造成「因為不會、所以不熟、進而不願意幫忙」的惡性循環。

建立「互相尊重」的教養共識

當準爸爸願意並能夠參與育兒工作,從寶寶哭泣該不該抱,到甜食該不該給,孩子出生後,準爸媽總免不了需要針對彼此的教養方式交換意見,黃柏嘉心理師表示,若想建立和諧的教養分工經驗,「互相尊重與信任」是基本前提,允許對方以不同於自己的方式愛小孩而不指責批評,是建立和諧家庭氣氛的第一步,而所謂的互相尊重則必須放下「想改變對方」的企圖,才不會因彼此互不退讓而發生衝突。

不強求雙方一致的教養方式

每個人的出生環境不同,形成的個性與價值觀也不一致,若在教養原則上有相似的理念,是非常幸運的事情,但若夫妻雙方對於教養有各自的想法,在分工合作上則必須更有彈性,例如:在影響寶寶人格建立的相關習慣上,雙方可私下溝通出相近的大原則,但其餘部分則建議能夠允許不一致的存在。有些媽媽擔心教養不同調會影響寶寶的成長,但黃柏嘉心理師指出,就如同日後送孩子上學或托嬰,家長也無法強求老師或保母給予完全複製的教養方式,而是必須尊重並信任對方的教育方式,因此,當夫妻雙方有不同教育上的想法時,為避免衝突,建議不妨比照處理,而不是強求絕對的一致。

不強求雙方一致的教養方式

黃柏嘉心理師談及自己1歲半的寶寶,說明自己的母親因為愛孫心切,每到便利商店都會滿足孫子買零食的欲望,他從來不干涉,並尊重媽媽愛孫子的方式,但當寶寶帶回家時,若有相同需求,他會拒絕,並告訴寶寶:那是阿嬤愛你的方式,爸爸也愛你,但沒有用一樣的方式。對孩子而言,寶寶其實能夠很快的意識到、並適應與不同人互動要給出不同的反應,這不但能讓寶寶學習在不同情境下保有彈性應對的能力,也讓他較容易摸索不同情境下的原則,並學習與不同的人建立關係。

追求個人教養的一致性

黃柏嘉心理師提醒,在教養上,父母有各自的教養風格沒關係,但需有個人的一致性,意即爸爸或媽媽對於自己的教養方式不要變來變去或因為情緒不同而有不同做法,否則會造成寶寶的混亂與疑惑,同時也必須避免在寶寶面前攻擊對方的教養方式,因為雙方都是寶寶愛且相信的人,若爸爸對待自己的方式遭到媽媽攻擊,可能會引起寶寶的不知所措,例如:寶寶若已經適應在阿嬤家可以吃零食、在爸爸身邊不可以,但若有一天爸爸阻止阿嬤給零食,那寶寶就會覺得疑惑,不明白到底誰對、該聽誰的,也因此打破孩子對原本模式的信任,當孩子再大一些,可能也會因此取巧,觀察家長哪一方辯贏了就聽誰的。

溝通不只是交換意見

無論是針對育兒方法或生活理念,夫妻間仍有需要溝通的時候,黃柏嘉心理師提供下列原則:

家庭和諧的關鍵

1:適當的時機:選對時機是溝通的第一個原則,因為當激動或情緒緊張時,彼此的話都將無法進到對方耳裡,且說出的話也可能不恰當。

2.不要迷信一次解決:將彼此的溝通時間拉長為「一段時間」,無論是分階段進行或循序漸進,不要期望能在一個晚上解決,當討論無法立即有結論時,建議保有心平氣和與耐心,在不開心之前,允許下一次再進行討論。

3.互相了解是重點:溝通從來不是為了改變對方,所謂的溝通是以「了解」為出發點,不著急、不說服、不執著於改變對方,並嘗試藉由理解對方的立場來轉化彼此的觀點,因為了解的越多,偏見和誤解就會越少,不執著於改變對方,心裡就能騰出更多因傾聽而理解的空間,從而讓彼此的堅持保有更多彈性或出現達成共識的契機。

家庭和諧的關鍵

黃柏嘉心理師表示,當爸爸媽媽能夠彼此信任、尊重,並享受愉快的教養合作模式,夫妻爭吵與摩擦的機會將大幅減少,不但父母雙方都更願意投入育兒工作,家庭的穩定也能帶給寶寶身心上良好的影響,同時,夫妻間良好的互動不但能讓家庭氣氛更和諧,也能讓彼此的感情更加穩固並享有更多育兒樂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