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小小廚師來報到.培養bobo料理能力:觀念篇

小小廚師來報到.培養bobo料理能力:觀念篇

在國外,學會做料理是許多國小、國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其重要性可見一般。帶著寶寶進廚房,除了可訓練精細動作、培養五感,還有助於孩子認識食材及改善飲食習慣,且在親子一起做菜的過程中,可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父母若適時給予鼓勵,還能藉此讓寶寶獲得成就感,讓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

寶寶還小的時候,只能看著媽媽在廚房做菜,畢竟為了安全著想,大多家長會限制寶寶在廚房的行動,所以對孩子來說,能進廚房親手做料理,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不過,其實有許多國家皆鼓勵爸爸媽媽對孩子進行廚房教育,本單元將帶爸媽深入了解「食育」的重要性!

國外已立法實行「食育」國外已立法實行食育

有鑑於料理是生活中的基本技能,因此,英國在2013年立法規定,全國的中小學生必須學會製作20種料理,才可達到畢業標準,並於今年9月開始正式實行;除了英國之外,日本甚至從2005年7月便開始施行「食育基本法」,目的無非都是希望孩子在製作料理的過程中,學習認識食物、珍惜食物,積極關心自己究竟使用了哪些食材。

Mini Cook食育生活工作室執行長樊欣佩表示,父母帶著寶寶做料理時,寶寶可以親眼看到食物的製作過程,清楚了解食材的烹調訣竅與排列組合,通常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對於培養小寶貝的學習力、專注力及建立適度的好奇心,都有正向幫助。

別讓孩子對廚房過度好奇

不管是男生或女生,通常在4歲左右時,幾乎都會愛上扮家家酒的遊戲,代表孩子天生對於烹飪都有一定的好奇心。不過,樊欣佩執行長指出,父母一般會認為廚房是許多危險用品聚集的地帶,所以不太輕易讓寶寶進出廚房,如此一來反倒會加深孩子的好奇心,有些寶寶甚至會趁父母不注意時偷偷進入廚房,若不知道烹調用具的使用方法,更容易發生危險;與其不讓孩子接近廚房,不如直接帶著寶寶進廚房做料理,告訴他們有哪些物品及行為很危險,才能為寶寶建立正確的觀念。

英國「Feed Me Better」活動

英國名廚Jamie Oliver曾表示,英國是「歐洲最不健康的國家」,所以在2005年時,Jamie Oliver在格林尼治地區的學校展開「Feed Me Better」健康午餐推廣活動,帶動學生吃健康沙拉,為的就是希望孩子從小就能矯正飲食習慣,並減少兒童肥胖機率。

讓孩子下廚可培養五感

孩子在做菜的過程中,不只用嗅覺和味覺感受成品,也會觸摸食物、看到食材的原貌、聽到切菜的聲音,在不知不覺中,就可利用這種有趣的方式來帶領孩子體會一場色香味俱全的五感饗宴。 

視覺

若被問到雞蛋由什麼東西組成,一般人都會回答「蛋白」和「蛋黃」,不過,樊欣佩執行長以Mini Cook的實際案例指出:「有很多孩子在課堂上會回答蛋裡面是『小雞』,雖然邏輯上沒問題,但這也代表孩子不知道平常吃下肚的食物原貌;此外,平常家長給寶寶吃的都是切過、剝過的蔬菜,在不知道食材原樣的情況下,更遑論去問孩子『這種蔬菜是從樹上還是地上長出來的?』因此,親手做料理可培養孩子對於食材原樣的認知。」

觸覺

讓孩子下廚可培養五感孩子看到食材的原貌時,通常會感到好奇,甚至想要用手碰觸;此時,爸爸媽媽應讓孩子自由觸摸食物的外觀,讓寶寶實際感受食材具備了哪些特性,例如:粗糙的、光滑的、刺刺的、毛毛的、凹凸不平……等,如此一來,也有助於增加孩子觸覺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

嗅覺&味覺

親嚐食材與料理,通常是孩子們在接觸廚房教育時,最期待的一個環節,若某些食物不符合寶寶想像中的味道,還能激起許多想像力的火花。樊欣佩執行長表示:「以香菇為例,孩子最常吃到的大概是杏鮑菇、香菇、金針菇及蘑菇,雖然種類不同,但菇類幾乎都有一種共同的特別氣味,縱使碰到不曾吃過的菇類,心中大概也能對味道產生想像。不過,當寶寶吃到『玫瑰菇』時,通常會感到訝異,因為玫瑰菇嚐起來有點像海鮮的味道,所以建議家長一定要讓寶寶多聞、多咀嚼,有助於突破孩子對於食材的成見。」

聽覺

寶寶學習做料理的同時,也能培養聽力喔!隨著食材不同,處理過程中也會出現不一樣的聲音,例如折斷或剝下蔬菜時,會發出清脆的聲音,用菜刀切肉時,則會傳出比較鈍的聲音;若食材外殼較硬,廚具碰撞時也會發出較大的聲響。藉由不同聲音的刺激,便能帶給寶寶無限歡愉!

料理讓孩子更獨立

獨立是一個人必須要有的基本能力,畢竟父母無法保護孩子一輩子,如何能在適當的時間培養出孩子的獨立能力,一直是父母最難的功課之一。知名部落客小魚媽,是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在發想許多新料理的同時,也對這個議題別有一番見解。她表示,做料理是培養寶寶獨立的好方式,在孩子協助爸媽處理食材、製作料理的過程中,不但能讓孩子享受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也能讓孩子在無形中養成獨立的習慣,久而久之,不需爸媽叮嚀,寶寶就可知道自己該進行什麼步驟、準備哪些器具,更能讓孩子願意去嘗試平常不願吃的食物,可謂一舉數得。

訓練精細動作與大動作訓練精細動作與大動作

處理食材時,經常會利用手指的動作,例如撕掉豆莢的粗纖維、剝蛋殼、剝香蕉皮等;捏麵團、翻炒食物則需要使用到手掌、手腕及手臂的力量,這些動作皆有助於訓練寶寶的精細動作,甚至是全身的肌肉運動。此外,日本的手打烏龍麵其實是用「腳踩出來」的,因為用腳踩麵團可以讓麵條更有嚼勁,且一定要踩足時間,否則麵條會半軟半硬,在讓孩子嘗試製作麵條的過程中,還可讓他們知道「原來做菜可以利用雙手以外的部位」,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新鮮的體驗。

樊欣佩執行長指出:「除了精細動作和大動作之外,做菜也能提升孩子的注意力。經觀察發現,有些過動兒平常沒辦法安靜坐著聽完一個故事,但在捏麵團、處理食材時,會發揮超乎異常的專注力,若父母利用這個方式來讓寶寶完成一件事,就能成功建立寶寶的成就感及信心。」

做料理‧學數理

樊欣佩執行長表示,烹調過程中,會讓孩子經常接觸到實際測量的經驗,例如:糖粉要放幾「公克」、水要放幾「毫升」(或公升)、醬油要放幾「茶匙」等,且不同食物,也會出現不同的物理或化學變化,家長可以一邊教孩子做料理,一邊為孩子加強這些日常所學的科目。

藉由料理改善飲食習慣

藉由料理改善飲食習慣

挑食是許多孩子都會歷經的行為,父母可以用孩子不喜歡的食材做為料理主題,先利用引導的方式,講幾個輕鬆的繪本故事,讓孩子知道食物的好處,待孩子重新認識這個食物之後,在做料理的過程中,便可能會漸漸降低排斥感,且由於成品是出自自己的雙手,也能提升孩子想嘗試的意願。

樊欣佩執行長表示,有時候,孩子不是不愛某些食材,而是第一次吃到該食材時,累積了不好的經驗(例如食物口感過度軟爛、味道過腥……等),若家長改變烹調方式,有助於改善孩子挑食的毛病。舉例來說,有些孩子害怕南瓜煮成湯的味道,爸媽可以改用烘烤的方式,如此一來,南瓜吃起來就會有點類似餅乾的味道,孩子接受度相對就會變高。

如何和孩子一起下廚?

縱使寶寶的年紀還小,但爸爸媽媽可別輕忽孩子的學習能力與創造力!只要父母準備好安全的環境與器具,就可以放手讓孩子去享受一起下廚的過程,小魚媽以自己的經驗指出,4歲以下的寶寶,可以讓他們參與食材的清洗與挑選,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在有足夠防護的環境下(例如穿上圍裙、戴上手套),學習基礎烹調。

此外,父母適度放手也很重要,有許多爸爸媽媽會擔心孩子受到傷害,所以在孩子烹調的過程中,會在一旁不停叮嚀或下指示;不過,爸爸媽媽其實不必過度干涉,除非寶寶涉及一些危險的行為,否則在大多情況下,父母只需要用雙眼監督孩子即可。

食材不可過小、過軟

有些父母擔心食物太大,孩子可能會不小心被噎到,所以都將食材切得很小,但兒童行為學家與牙科醫師都表示,食材應保持適當大小,才能讓寶寶有機會慢慢咀嚼,如此一來也有助於咬合與激發腦力。

培養互助合作的美德

若家中有同齡的孩子,建議父母應讓孩子們一起製作料理,並教導年紀較大的孩子應如何幫助弟弟或妹妹,在潛移默化下,孩子會漸漸懂得互助合作的概念,甚至主動協助年紀比自己小的同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