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名人育兒> 焦點人物> 孕媽咪產檢大記事:產檢時間與例行檢查

孕媽咪產檢大記事:產檢時間與例行檢查

為了能確實掌握胎兒和孕媽咪的健康,「產檢」顯得格外重要。然而,相關檢查項目眾多,從母體狀態到胎兒發展皆有,又可分公費(健保)和自費,且不同檢查所代表意義各異。面對公費檢查,孕媽咪如何解讀?對於琳瑯滿目的自費檢查,孕媽咪又如何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且需要的項目?

準確性提高

孕媽咪產檢大記事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醫學界逐漸發展出許多仰賴高專業技術的產檢項目,同時也針對某些症狀提升篩檢率與準確性。如此一來,不但有助於醫師更確切掌握懷孕時的生理狀況,而孕媽咪對於自身和胎兒的健康更無後顧之憂。產檢項目從大到寶寶的外型藉由超音波精準評估,小到胎兒細胞內的DNA,已經可以在產前檢查判讀。 

自費項目多

高專業技術性的產檢項目增加,代表需自行負擔的產檢成本也可能會跟著提高。然而,不同的自費項目,本來就適用於不同孕媽咪;而「錢要花在刀口上」,相信多數人都希望花錢接受檢查後,就能對孕期有幫助。建議先與醫師討論,再根據自我需求,選擇合適的檢查較佳。 

部分有補助

近年來,政府單位為了提高民眾生育率,陸續推出相關補助,對孕媽咪可謂利多。針對高齡或高危險產婦所提供的「羊膜穿刺」補助金,今年預計再提高補助金額;「B型鏈球菌篩檢」除了有補助金外,部分醫療院所更提供不再收取差額的服務。 

產檢時間‧迅速掌握孕程行事曆

從確定懷孕開始,第28週前每個月需產檢一次,第28~36週改為每2週產檢一次,從第38週起更縮短頻率為每週一次,直到產前為止。整體而言,眾多產檢項目中,懷孕前20週主要以胎兒檢查為主,隨著週數增加,孕媽咪逐漸出現明顯的併發症,因此需接受母體相關的檢查。唯有同時控管好母胎狀態,才能幫助孕媽咪順利度過280天的漫長孕程。 

每一次的例行檢查

醫師問診:了解家族病史,觀察臨床症狀。

身體檢查:體重、血壓、腹長(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水腫、靜脈曲張。

實驗室檢查:尿蛋白、尿糖。

懷孕初期產檢內容

血液常規檢查:公費,第8~10週。

第一次梅毒血清反應檢查:公費,第8~10週。

德國麻疹抗體反應:公費,第8~10週。

愛滋病毒篩檢:公費,第8~10週。

絨毛膜採樣檢查:自費,第8~12週。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帶因基因檢測:自費,第10週以前。

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自費,第10週以上。

第二代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自費,第10週以上。

第一期母血唐氏症篩檢+胎兒頸部透明帶檢查:自費,第11~13+6週。

早期子癇前症篩檢:自費,第11~13週。

X染色體脆折症檢查:自費,第12週左右。

葉酸代謝MTHFR基因檢測:自費,第12週。

TORCH篩檢:自費,第12週。

懷孕中期產檢內容

第二期母血唐氏症篩檢:自費,第16~18週。

羊膜穿刺染色體檢查:自費,第16~18週。

羊水基因晶片檢測:自費,第16~18週。

臍帶血穿刺術:自費,第20週後。

超音波檢查:公費,第20週。

高層次超音波檢查:自費,第20~24週。

早產防治衛教指導:公費,第20週。

早產風險評估:自費,第20週後。

妊娠糖尿病篩檢:自費,第24~28週。

懷孕後期產檢內容

B型肝炎表面抗原&核心抗原檢查:公費,第32週。

第二次梅毒血清反應檢查:公費,第32週。

B型鏈球菌培養篩檢:自費,第35~37週。

NST監測:自費,第37週。

胎兒生長超音波評估:自費,第37~38週。 

孕媽咪產檢大記事

例行檢查‧密切監控整個孕期

產檢項目百百種,但每次產檢都有些例行檢查不得不做,透過醫師問診來看孕媽咪是否有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及頭痛等不適症狀;檢查體重、血壓、子宮高度、胎心音、胎位等;還有檢測尿蛋白、尿糖,來發現是否有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的危險性,因此必須密切注意懷孕期間的變化。 

產檢目的

為了篩檢出各種可能造成高危險妊娠、胎兒異常、疾病的因素,並且讓孕媽咪身心愉快,胎兒健康成長,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兼產科病房主任黃建霈表示,孕媽咪必須在產檢前有一定的認知,事先理解例行檢查有哪些,才能知道產檢的檢查步驟、程序及目的。

他更進一步說明,產檢雖然能找到大部分的問題,但孕媽咪更要理解,產檢並無法百分百檢測出所有狀況,但至少可降低孕婦或胎兒危險的機率。依實際情況來看,若是完全沒做產檢並在未有適當環境或協助下生產的孕媽咪,理論上一百個中會有一個死亡;但透過產檢,至少可事先發現大多數危險因子,而將死亡機率從百分之一降到萬分之一。 

醫師問診

方式

醫師透過親眼看見孕媽咪的狀況,並親口詢問孕媽咪的家庭疾病史、過去病史、過去孕產史等。另外,也將針對這一胎的不適之處加以確認,如是否有出血、腹痛、頭痛等症狀。

目的

黃建霈醫師表示,透過問診,可讓醫師更了解孕媽咪的身體狀況,對於未來懷孕期間及要分娩時,能夠掌握全盤狀況,做最好的照顧。若是有家族疾病史等,也必須及早準備,以免突發狀況發生,方能提供最適切的治療。 

身體檢查

方式

運用體重器、血壓器、超音波等器材,檢測孕媽咪體重、血壓、腹長(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水腫、靜脈曲張等。

目的

【體重】孕期因人而異,各有適合增加的體重範圍。若原本體重較輕,可增加多一點,體重偏高,則需增加少一點;而身高較矮小者的體重,則希望不要增加太多,以免提高分娩的難度。黃建霈醫師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處於19.8至24.2之間的孕媽咪,屬正常體質,體重可增加範圍在11.5~16公斤。

【血壓】主要看孕期是否有高血壓或低血壓的情況。如果測量後的收縮壓超過140mmHg、舒張壓超過90mmHg,且經適當休息後經兩次以上測量都是,那就是妊娠高血壓,要特別注意。

【腹長】測量子宮高度,判斷胎兒是否過大或過小。

【胎心音】懷孕12週以前,必須藉由超音波,才能看到心跳、聽到胎心音。

【胎位】通常於30週後檢測才有意義,因為即將面臨生產,必須將胎位調正。檢查胎頭位置,有助於降低生產危險性,並決定採自然產或剖腹產。

【水腫】孕期水腫情況十分常見,但若全身突然嚴重水腫,則必須考慮是否為子癇前症。

【靜脈曲張】由於孕期會將子宮撐大,壓迫下肢的血液回流,而可能造成靜脈曲張,建議適時熱敷按摩或穿彈性襪來舒緩。 

實驗室檢查

方式

透過驗尿動作,來檢驗尿糖及尿蛋白。

目的

【尿糖】經由飯前及飯後血糖檢測尿糖,篩檢是否有妊娠糖尿病的機會,若是尿糖經常處於較高的情況,則可能有葡萄糖耐受性不良或糖尿病。

【尿蛋白】檢測尿蛋白,則是要避免妊娠毒血症對胎兒及孕媽咪造成威脅。尿液中檢測出蛋白質偏高,則可能會有腎功能不良,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腎臟病;若還伴隨高血壓,則要小心可能是子癇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