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預防孕期水腫有方法

預防孕期水腫有方法

香霖目前懷孕已屆滿 30 週,她發現自己的四肢已出現明顯的水腫現象,尤其雙腳更為明顯,就算每晚睡前抬腳,情況依舊沒有改善,讓愛美的她,自信心非常受挫。究竟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她消除水腫呢?

預防孕期水腫

懷孕期間,準媽媽會因為荷爾蒙分泌增加以及子宮變大,壓迫到靜脈血管,影響淋巴血液循環,造成下肢水腫。不過,如果臉部和雙手都發生嚴重水腫,準媽媽就必須注意,有可能是出現子癇前症或其他疾病的症狀,因此不可輕易忽視孕期水腫的情形。 

Part1 了解孕期水腫

荷爾蒙變化導致孕期水腫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任裘志信指出,一般女性在懷孕期間會因荷爾蒙變化,使體內增加約 6~8 公升的水分,其中有 2~3 公升會分布於身體的組織間隙,若組織間隙的水分越多,準媽媽水腫的情形也會相對嚴重。此外,孕婦的血漿滲透壓也比常人較易下降,導致水分無法順利留在血管內,將提高水分滲透至組織間隙的機會,若體內鹽分過高,水分也容易滯留在體內,造成孕期水腫。 

懷孕後期症狀較嚴重

懷孕未滿 20 週之前,子宮變化不大,不太會使其他器官或血管遭到壓迫,除非荷爾蒙分泌不正常,否則水腫情形通常不明顯;隨著週數增加,症狀將會越來越明顯,到了懷孕後期時,逐漸變大的子宮會壓迫靜脈血管,使靜脈回流速度變慢、血液淤積,導致靜脈高壓現象,使血管內的水分滲透至組織間隙。裘志信醫師表示,此階段會有超過 8 成的孕婦會發生水腫症狀,症狀輕重將取決依準媽媽的體質,有人僅出現腫脹、雙腿沉重、無法順利穿鞋等現象,有些人甚至會因此壓迫神經,造成雙腳麻痺。 

可使用手指按壓來確認病情

裘志信醫師表示,準媽媽容易發生水腫的範圍多半位於膝蓋以下,例如足背、腳踝、小腿前方、足脛等部位,而自行確認水腫的方式很簡單,只要用手指往足脛處按壓,如果皮膚沒有馬上彈回原處,就代表可能有水腫現象,反彈速度越慢,代表水腫現象越嚴重,必要時必須尋求治療。此外,雙腿的水腫現象不一,有時候可能只有一隻腳的症狀比較嚴重,會因為準媽媽的體質而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醫院可提供專業評估方式

準媽媽平常只要利用手指按壓皮膚,就能簡易評估水腫程度,裘志信醫師 表示,醫院也有一些專業的方式可提供測試,進而推知可能引發水腫的其他因素:

(1)一般健康檢查:有些醫院在進行健康檢查時,會為民眾測量足脛的浮腫程度,且評斷標準細分為 4 種程度,最嚴重者為按壓之後,肌膚深陷大於 8 毫米者,甚至需要用藥物控制。

(2)產檢時的尿液及血液評估:若身體無法順利攝取蛋白質,將造成體內蛋白質總量變少,也會導致血漿滲透壓降低、水分滯留,因此在產檢時,若發現尿蛋白呈現陽性反應,準媽媽可請醫師進一步測試 24 小時內的尿液總蛋白量;除了驗尿之外,抽血也可測得白蛋白指數,藉此獲得相關數據。

(3)超音波檢查:腎臟疾病或出現腹水等問題,也會引起水腫,可請醫師以超音波方式及抽血檢查肝腎健康狀況。 

不可輕忽其他疾病引起的因素

若準媽媽忽視水腫症狀,平時又疏於保養,將導致膝蓋關節須承受過多負擔,甚至影響產程進度,最可怕的莫過於子癇前症或子癇症引起的水腫症狀,若未及早發現,將使母胎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裘志信醫師指出,罹患子癇前症的準媽媽,除了下肢以外,雙手及臉部也會出現浮腫情形,並伴隨高血壓症狀;若為子癇症,準媽媽將會發生癲癇(無意識的全身性劇烈痙攣)及缺氧,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視力模糊、頭痛、右上腹疼痛的情形,甚至會發生胎盤早期剝離及腦溢血等後遺症,但若準媽媽遵從醫囑進行追蹤或治療,通常很少演變至此的情形。 

Part2 從日常生活預防水腫

食物-精選優良蛋白質

為減緩水腫症狀,準媽媽在懷孕期間須避免鹽分與糖分過高的食物及飲料,每天必須飲用 1~2 公升的白開水,並多食用瘦肉以攝取優良蛋白質,天然蔬果,例如芹菜、蘋果、柑橘、洋蔥等,都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體內排出多餘水分。此外,紅豆湯與玉米鬚湯在一部份孕婦可能有利尿的功效,準媽媽在懷孕後期可適量飲用,對胎兒膚質或有正面幫助。

運動-訓練肌肉張力

下肢水腫時,肌肉容易失去張力,所以建議準媽媽應定時到戶外散步或可做瑜伽,訓練骨盆腔肌肉,並於每晚睡覺前抬腿 15~30 分鐘,可減緩下肢水腫情形,也有助於產程順利。

如果因工作因素必須長期站立,每隔 1 小時分鐘就必須走動 5 分鐘,以免肌肉張力下降,導致血液囤積,造成回流不順。建議準媽媽可以穿上彈性絲襪做為輔助,只要勤於保養,都可獲得好的成效;若水腫情況太嚴重,可請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利尿劑,排除體內多餘水分。

此外,裘志信醫師指出,以往曾有研究顯示,如果孕婦泡水超過肩膀以上的高度,對身體會產生加壓效果,將有助於利尿,因此也建議嚴重水腫的準媽媽,若健康狀況允許,也可以同時進行一些簡單的水中有氧運動。 

預防孕期水腫

按摩-把握由下往上的原則

熱敷和按摩都可促進血液循環,準媽媽在沐浴之後,可從足部由下往上按摩至小腿的部位,因醫學上認為由遠心端按摩至近心端的部位,可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 

Part3 衛教叮嚀

改變睡姿也能減少靜脈壓迫

裘志信醫師強調,當準媽媽平躺或右側躺時,子宮會壓迫到靜脈(懷孕超過 16 週後更為明顯),導致下半身的靜脈無法順利回血,造成中央血壓下降、心跳加快,連帶影響到子宮血流循環及水腫嚴重程度,使胎盤血流減少,胎兒恐有缺氧之虞,因此通常不建議準媽媽在懷孕中期之後,採取這兩種睡姿,必要時,可穿上能夠容納肚圍大小的彈性襪,幫助支撐子宮減緩壓迫情形。 

多喝水反而能減緩症狀

有些準媽媽可能會擔心開水喝太多,反而會加重水腫症狀,但裘志信醫師指出,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如果體內水分太少,會使鹽分排不出體外,反而讓一些本該排泄的水分滯留在體內,因此建議一天飲用 8 杯左右的開水,促進循環。

如果準媽媽原本就容易因為喝水而出現臉部浮腫的情形,建議每晚睡前應避免喝開水、飲料等液態物品,儘量集中在白天時段飲用,也能減少半夜跑廁所的次數;此外,若健康狀況良好,但手腳卻因體質容易水腫,透過適量運動都能減緩症狀。 

運動時須注意環境溫度

雖然許多醫師都會建議孕婦應進行適量運動,以免增加產後瘦身的難度,但準媽媽也應避免在太熱的環境下運動,因體溫升高時,會加速血液循環,使體表血管擴張,使水分更容易滲入組織間隙,所以務必注意環境通風是否良好,以免體溫過高,且懷孕初期正值胚胎發育,如果孕婦體溫高於攝氏 39 度,也可能會導致胎兒神經受損;若運動後發現足部或小腿腫脹疼痛,可用毛巾包著冰塊冰敷患部,有助於緩解此現象。 

預防罹患妊娠高血壓等疾病

裘志信醫師表示,孕婦平時應攝取低油、低鈉及低糖食品,多食用高蛋白食物,以補充尿液中流失的蛋白質,並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別讓自己太過勞累;此外,有些疾病無法在第一時間就靠病患本身自行察覺,因此孕婦必須勤做產檢,才可檢查出平時難以發現的病症,如此一來,婦產科醫師也可以提早介入、協助治療。若醫師已交代回診時間,務必遵守約診日期,並按時遵從醫囑用藥,每天密切紀錄血壓變化,才能為母體和胎兒的健康把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