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bobo禮儀培訓班:實境篇

bobo禮儀培訓班:實境篇

在學習社交禮儀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許多狀況題,讓父母覺得對親朋好友感到「歹勢」、也使寶寶感到挫折,這時父母不用太心急,先了解孩子的氣質與發展階段,進而「對症下藥」,祭出一些合適的解決方法,就可有效解決問題。

解決學習禮儀時碰到的困境

Case1:小小未爆彈

Kimi目前已10個月大,原本個性就比較害羞的他,鮮少主動親近旁人,父母也不常帶他出門見親朋好友。不過,在春節期間,親戚們紛紛來拜年,欲探望這個家庭的新成員,但Kimi的姑姑一抱起他,這個平常頗為冷靜的孩子,突然大哭一陣,嚇壞了在場的大人,最後媽咪不得已將他先抱入房間內安撫,爸爸也不斷向親戚們道歉。 

解決方法:提醒親友別太快親近寶寶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1歲以下的孩子會出現怕生和分離焦慮的反應,因此看到不熟悉的人就大哭,都屬於正常歷程,父母親不用太擔心,也不需覺得沒面子。不過,若要儘量減少碰到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寶寶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下,增加他與熟人接觸的經驗。

在寶寶6~8個月大時,認識的熟人越多,膽子也會越大;相反地,如果接觸的人較少,情緒就比較容易緊張,所以建議父母儘量在這段期間,邀請親朋好友來家中拜訪,或是帶著他到外面與朋友吃飯。如果寶寶在9個月大之前沒有接觸太多人,爸媽帶著他和親友見面時,就要先提醒自己的親友別太過親近、碰觸寶寶,應先讓孩子適應半小時後,才從肩膀、雙手等部位開始摸摸他,否則就會造成孩子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也會影響到往後的人際互動。 

Case2:害羞膽小鬼

剛滿1歲半的晴宣,已能靠自己的能力到處走動,同時也對戶外活動充滿了好奇心。一天,媽咪帶著她到公園玩她最愛的溜滑梯,雖然當時已經有3、4個孩子在使用溜滑梯,但媽咪看到晴宣一臉雀躍的表情,其中也有一些是隔壁鄰居的孩子,便鼓勵晴宣可以過去加入他們,沒想到晴宣反而退縮,最後什麼都沒玩到,讓媽咪覺得很疑惑:「明明晴宣也和鄰居的孩子頗熟,為何會突然不想玩呢?」 

解決方法:放手讓寶寶觀察

廖笙光技術長解釋,寶寶滿1歲之後,會很想往外探索,但不管是肢體動作、表達能力、社交技巧,都無法表現得太好,因此只要一有團體出現,就算有想玩的遊戲,其實他們都不敢直接加入,只敢在旁邊偷偷觀察,直到多數的孩子都玩過1、2次,且了解遊戲的玩法後,寶寶才會默默走入團體中,跟在其他孩子身後進行一樣的遊戲。

有些爸媽可能會操之過急,過度鼓勵寶寶和同儕一起玩耍,但這時候,父母應該要做的事情反而不是鼓勵他加入團體活動,取而代之的是,要給予寶寶10~20分鐘的時間,讓他觀察完所有的人、事、物,再輕聲對他說:「要不要過去一起玩?需要媽咪先陪你一次嗎?」在等待的期間,也可以幫寶寶帶一本書,畢竟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一點沉澱的時間,等看完書之後,他就會主動去玩遊樂設施了。

此外,也建議父母帶著寶寶到固定場所玩樂,避免每週帶他到不同場所,因為在熟悉的場地玩樂,也能減少引發焦慮的情況。 

Case3:刁蠻小霸王

2歲半的恬恬,一直以來都是父母的貼心小幫手,爸媽需要幫忙時,她一定會隨傳隨到。不過,她有一個1歲的妹妹,在和妹妹玩耍時,恬恬很不喜歡把東西借給妹妹,如果妹妹不小心用手碰到她的洋娃娃,她都會氣得向父母告狀、甚至動手打妹妹的頭,讓父母懷疑她是否太霸道? 

解決方法:讓孩子練習與他人分享食物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2歲~2歲半之間的寶寶,對於自己的物品所有權非常重視,一旦認定是自己的東西,就不會輕易讓別人碰觸,更何況是借給他人,因此也很容易與同儕發生爭執。

面對這個階段的寶寶,父母應扮演緩衝者的角色,以避免孩子發生衝突為優先考量。家中如果有一個以上的孩子,建議爸爸媽媽可以給予一個寶寶一組玩具,且數量應以多取勝,例如:積木、巧拼墊、雪花片等,但孩子們不需玩一模一樣的玩具,接著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在同一個空間遊戲,並避免過度干預,若孩子發生糾紛,再把他們帶到不同環境,彼此冷靜溝通即可。

除此之外,讓寶寶在家學會分享,也是社交技巧中很重要的環節。在訓練寶寶分享的時候,儘量不要選擇少於3個以下的物品,像是一個蘋果、一根香蕉,以免加深寶寶不願與他人分享的執著。父母可以給寶寶一包餅乾、一盒切片水果,讓他嘗試分給祖父母或同儕,成功的機率就會比較高。

不過,孩子會宣示物品的所有權,並不表示他一定就是個小霸王,這也屬於正常的發展過程,太容易把手中物品給別人的寶寶,反而較不易培養獨立人格,導致別人說什麼,他就馬上妥協,影響自我概念的成熟度。 

Case4:遊戲破壞王

對爸媽非常貼心的悅軒,幾個月前剛成為一名幼稚園新生,由於爸爸很好奇他在幼稚園的表現,所以某天帶他到幼稚園上課後,便躲起來看他和同儕的相處情形。一開始,一群小朋友比賽誰積木疊得最高,悅軒看見身旁有位同學沒有積木可以堆,便主動拿了幾個積木給他,但最後比賽結果出爐,悅軒得到第三名,他竟伸手把其他小朋友的積木推倒,就算看到同儕哭泣,他也不主動安慰他人,讓爸爸覺得很訝異。 

解決方法:培養寶寶的挫折忍受度

為了給予成人良好印象,不少寶寶在大人面前會表現出貼心及懂事的一面,加上少子化現象,許多寶寶在上幼稚園以前,不曾嘗過「輸的滋味」,因此一有競爭比賽出現,寶寶就會無法忍受自己不是「得到第一」、「速度最快」的頂尖者。

廖笙光技術長建議,如果寶寶沒有其他的兄弟姊妹,父母儘量在他2歲以前,幫他找到同齡或是相近年齡的玩伴(例如:鄰居或親朋好友的小孩),每個月至少見面2次,代替與手足相處的機會,在互動之中,孩子之間就能找出彼此的定位,若是玩競爭遊戲,也會分出誰輸誰贏,一旦經過幾次的經驗累積,寶寶皆嘗過贏與輸的滋味,就能提高挫折忍受度,進而對社交技巧產生正面幫助。他表示,大人務必要減少干預,因為不少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有所期待,總是希望寶寶能拔得頭籌、百戰百勝,但累積輸的經驗,有助於培養挫折容忍與謙卑的美德,且讓寶寶了解,並非所有事都一定會照著自己的想像發生。

針對4、5歲以上的大寶寶,爸媽可以用反問法問他:「如果其他小朋友把你辛苦堆的積木推倒,你會不會傷心?」或是直接實境演練給寶寶看,藉此培養寶寶的同理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