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拒絕壓力.邁向成功哺乳路

拒絕壓力.邁向成功哺乳路

關於哺乳,不論成功與否,每位媽媽都有一段故事,成功的故事聽來振奮人心,不成功的故事則讓人不免唏噓。深究哺乳不成功的原因,首推「壓力」,當壓力如排山倒海而來,心理又無法承受時,就很難再堅持哺乳了。因此,想要讓自己成功哺餵母乳,先學習如何拒絕壓力!

以母乳哺育下一代,雖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不過,仍需要花時間學習與適應,博仁醫院小兒科主任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毛心潔表示,「新手媽媽哺乳,就當學習新事物,很難第一次就上手,中間一定有挫折,就當是一段學習的過程」,必要時,尋求協助,相信成功就在不遠處! 

壓力.難以堅持初衷

不少新手媽咪滿懷希望的餵寶寶喝母乳,但是,卻在面對壓力時,無法繼續堅持初衷。毛心潔醫師指出,壓力可能來自媽咪本身,也可能來自家人或長輩:

自己給自己的壓力

新手上路,難免生疏,很多媽媽卻因嚴以律己,而無法過自己這一關,總擔心寶寶吃不夠,或是擠出來餵奶,被西西數或時鐘所困住,毛心潔醫師解釋,「盯著集乳瓶的刻度,媽媽總覺得自己的乳汁分泌量一定不夠,不然為什麼寶寶一下就餓了?即使不看集乳瓶,也不斷看時鐘,寶寶為什麼喝完才不到 × 小時,怎麼又餓了……」,另外,還有一群媽媽「錙銖必較」於體重計上的數字,如寶寶出生後的體重是否有增加?她說,如果不方便量寶寶的體重時,「寶寶的尿布就成了秤重的目標,不論大便或小便,都拿來秤一秤」。

當這些數字不如所想時,媽媽免不了陷入焦慮,並開始懷疑自身的能力,「自己為何無法滿足寶寶的需求」。毛心潔醫師表示,「不要看著時鐘餵食,而是要依寶寶的需求,想吃就餵」,有時寶寶因吸吮力氣不夠,吸一下奶就累了不想喝,可是肚子很快又餓了,於是想要再喝奶,她提醒,「媽媽不要想太多,全力配合寶寶的需求即可」,而寶寶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吸吮中,摸索出適合自己喝奶的頻率。

家人或長輩給的壓力

往往最親近的人,也是傷自己最深的人!不少母乳媽媽就是無法抗拒來自長輩的種種質疑,而不得不宣告放棄哺餵母乳。毛心潔醫師指出,「有些長輩存在母乳吃不飽的觀念,又自認擁有豐富育兒經驗,只要寶寶一哭,就以為是餓了,心疼孫子之餘,而對媳婦說出不客氣的話」,如「你是要餓壞我的孫兒嗎」,或直接下指導棋,「反正你的奶水不夠,就加一點配方奶給寶寶喝」,從加一點開始,不久,配方奶變正餐,母乳則成了點心,點心可有可無時,就等同宣告放棄哺餵母乳。

即使對餵母乳沒意見,可是看著新手媽媽七手八腳的餵母乳,長輩隨口說出「虧你讀這麼多書,連餵個奶也餵不好」,對於還沒建立信心的母乳媽媽而言,這類負面語言的批評,也可能造成心理的傷害,「愈是覺得有壓力,不免愈是緊張,愈容易讓哺乳之路崎嶇難行」。

她說,「面臨來自長輩的壓力時,如果是公婆,請先生出面疏通;而壓力源自娘家的話,由自己溝通」,實在無法改變長輩的觀念時,「不妨透過專業諮詢,化解兩代的歧見以建立共識」,如找出寶寶哭的原因,而不再歸咎「寶寶哭是肚子餓,因為媽媽的奶水不足」。

毛心潔醫師表示,「育兒的前兩個月,母乳媽媽最好讓自己置身在壓力小、支持多,並對媽媽最和善的環境」,只有在「支持最多、批評愈少」的環境下,母乳媽媽才能避免「順利哺乳但不快樂」的情況發生。 

不擔心奶水不足

很多媽媽總擔心自己有「奶水不足」的問題,毛心潔醫師強調,「真正有奶水不足的問題,不到5%,這些人多是本身有內分泌相關疾病而影響了泌乳機制運作,或乳房發育有異常或動過手術的狀況,有這類狀況時,需要專業泌乳顧問的協助」。

她提供了一個簡易評估方式,「孕期乳房尺寸有增加的媽媽,只要產後正確哺乳,不必擔心奶水不足的問題;若沒有增加,就盡力而為,碰到問題就求助泌乳顧問」。 

建立哺乳關係

毛心潔醫師表示,「絕大多數的媽媽有能力餵飽自己的孩子」,因為奶水產生的原理是「寶寶吸多少,媽媽就產生多少」,當寶寶吸吮媽媽的乳房時,就會傳遞信息到媽媽的大腦裡以分泌泌乳激素,讓乳房產生寶寶需要的奶水。寶寶吸得多,媽媽的奶水就愈多,她說,「以親餵的方式,依照寶寶的需求,讓寶寶不限時間,無限暢飲」,過程中,正確評估寶寶的含乳方式與喝到母乳與否,相信親子間很快能建立好的哺乳關係。

她指出,有的媽媽採用瓶餵方式,但在擠乳時太用力而使乳頭受傷,礙於疼痛難耐,無法繼續堅持哺乳;或是看到擠出的成果不如人意而深感沮喪,「與其依賴吸乳器,不如讓寶寶直接吸吮乳房,更能刺激媽媽產生滿足寶寶需求的奶水量」。 

產前做好準備

毛心潔醫師強調,「哺乳是否順利,需視產前準備有多少?準備的多或少的確讓結果有所差異」。她解釋,生產完的媽媽處於又痛又累的狀態,這時對新的事物難以吸收,碰到狀況容易心亂如麻、手足無措,沒有自救的能力,又缺少支持的力量與資源,將難以讓自己繼續堅持哺餵母乳。

她說,產前可藉由閱讀相關書籍、參加支持團體,獲得關於哺餵的種種資訊,如可能遇到哪些狀況、是什麼原因造成與正確的解決方式,「當狀況發生時,因為了解而能以較為愉快的心情面對」,而不是一味擔心又無計可施,慌亂中做了放棄哺餵母乳的決定。

毛心潔醫師指出,剛開始餵奶的新手媽媽,若不知「初乳量不多」,容易誤以為自己的泌乳量不夠,寶寶當然吃不飽;新生兒的胃納量不大,一次喝的量不多,但次數頻繁,並非寶寶吃不飽而需要一直喝。萬一媽媽事前不了解這些事,又碰到長輩的質疑,她說,「壓力之大,很難不心生放棄之意」。 


了解寶寶的生理狀況.莫驚慌!

哺餵母乳的過程中,最容易讓人擔心寶寶為什麼「不重反輕」?又,誤以為黃疸是因母乳不夠所造成,對此,毛心潔醫師提出說明:

脫水

新生兒出生後的七天內體重有下降現象,稱為「生理性脫水」,這是因為新生兒的相對體表面積比成人大,消耗的水分自然較多,加上需要排出之前在子宮中吸收的水分,而造成體重暫時減輕的正常現象。生理脫水期的體重下降幅度不應超過出生體重的7〜10%;或過了產後兩週的生理脫水期,體重沒有止跌回升,這時建議請醫師評估是否有「適當的哺餵」。 

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生成原因,是寶寶一旦脫離母體,胎兒血紅素會正常代謝,而肝臟處理膽紅素的速度不如成人,當血中膽紅素濃度高時,就會出現黃疸。大部分的黃疸是生理性且暫時性,多數不需要治療。

「黃疸指數」通常在出生第三、四天開始上升,第七、八天慢慢降下,對自然產的產婦而言,可能已經出院返家,才出現黃疸,因此,需要父母留意觀察,以把握就醫時間。至於有些喝母乳的寶寶,黃疸持續時間會較久,在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的可能後,可歸因為「母乳性黃疸」。一般狀況下,不需停止喝母乳,若母乳量暫時不夠時,經醫師評估後可添加適量配方奶,並協助母親增加奶量,避免奶量攝取不足而增加寶寶脫水的機會。

 

 

培養愉快心情

心情好壞對於哺乳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毛心潔醫師強調,「心情決定一切」,擁有好心情,一切順暢;萬一心情不好,乳汁分泌的狀況一定受到影響。曾有一位生第二胎的媽媽,還在月子期的她餵奶餵得很順,不過,就在與家人因故大吵一架後,隔天,寶寶連一滴奶也吸不到,自此只能讓寶寶喝配方奶。毛心潔醫師說,有一位媽媽不是不想餵奶,可是心裡卻掛念著自己已經「幾個月幾天沒喝到咖啡了」,不能喝咖啡這件事讓媽媽感到很沮喪,為此求助毛心潔醫師,「如果喝了咖啡能讓你心情變好,就喝吧」她這麼回答媽媽。

讓心情好既然這麼重要,毛心潔醫師建議媽媽,「學習對閒言閒語關上耳朵」,避免讓負面言語壞了心情,「既然決定要哺乳,就讓自己開開心心」! 

學習忍受挫折

毛心潔醫師指出,「很多母乳媽媽都有一段辛酸史,誰沒被嫌棄過奶量不足,面對挫折,就當做是一段過程」,她以學習游泳、騎腳踏車或跳舞等新事物為例,「任誰都很難第一次就上手」,大家都必須經過不斷練習,歷經好幾次的失敗,才能上手,「哺乳又何嘗不是」?

她表示,「關卡就在第一個月,只要下定決心餵母乳,通常在一個月內,媽媽能熟練哺餵的姿勢,寶寶也能熟悉含乳的方式」,當然,內心若有所掙扎或疑慮,就為情緒找出口或找適合的人協助,「讓自己在哺乳中成長」! 

不要跟別人比

每一位媽媽或寶寶的狀況都不一樣,毛心潔醫師提醒,「千萬不要跟別人比奶量多寡,只要看著寶寶的需求就好」,她強調,「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哪裡,盡力就好,人生不是用來羨慕的,就好像你去跟郭台銘比有錢,不是很難過嗎」?

由於擠乳很難不去注意「這次擠了多少?」她建議,如果身體許可,儘量用舒服的方式親餵,若有不舒服,則調整姿勢;當寶寶吸完奶後,還有奶水的話,再把乳汁擠出,但一切量力而為。累了想睡覺,就好好休息,一切順其自然。 

最後,毛心潔醫師表示,「人生充滿選擇,哺乳是選項之一,選擇哺乳,就開啟了願意承擔的人生」,即使過程中歷經辛苦與挫折,但這份承擔終究會成為「甜蜜的負擔」! 

留意「近足月早產兒」的狀況

臨床上定義「足月兒」是指滿37週出生的寶寶,毛心潔醫師提醒,相對足月兒而言,35~37週出生的寶寶屬於「近足月早產兒」,體重約2,600~2,700公克,在過去,這些寶寳被認為其體重及器官的成熟度與足月兒相近,出生後的照顧跟足月寶寳無異。不過,近幾年臨床發現,這一群寶寶雖然體重夠重、週數接近足月兒,但是生理功能與真正的足月兒有所差異,較易出現一些健康問題,且在哺餵過程中可能碰到一些狀況,如吸吮的力氣略有不足,「媽媽要適時為乳房加壓」以協助寶寶可順利吸吮。如果寶寶是「近足月早產兒」,可及早請醫療人員評估寶寶的狀況,家屬照顧時也應多留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