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做好保護‧寶寶在家不怕不怕!

做好保護‧寶寶在家不怕不怕!

在眾多家長的認知當中,室內活動比起戶外活動安全許多,事實上,孩子發生意外的場所,在家中受傷的經驗遠比戶外高出許多。學齡前的小朋友在家中最常遇到的危險無非是走路不穩容易跌倒、在桌子底下鑽來鑽去玩耍,這時家長不免擔心是否會撞到桌腳的問題,因此當我們在探討如何培養小朋友居家安全時,家長更應該在環境規劃中多下功夫。 在設計家裡的裝潢或擺設時,除了要規劃家具擺放的地方,選購上也要選用圓弧型桌角或是套上防撞角套;插座高度的設計上,應該設計在孩子不能碰觸的地方,而非事後再多增加插座蓋。浴室地板上也要放上防滑地墊,地板有水漬也應該立即清除,並且提醒孩子穿上止滑脫鞋行走。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降低孩子受傷的機率,也可以從中建立居家安全的正確觀念。

居家安全

做好保護‧寶寶在家不怕不怕!

5步驟‧燙傷跟著做

沖:迅速的用自來水沖洗受傷處約15至30分鐘,或是將受傷部位浸泡在冷水內,以快速降低皮膚表面熱度。

脫:充分將患部泡濕後,再小心除去衣物;必要時可以使用剪刀剪開衣服,並暫時保留黏住的地方。儘量避免把傷口的水泡弄破,以免感染。

泡:持續浸泡於冷水中15至30分鐘,可減輕疼痛及穩定情緒。若孩子燙傷面積廣大,則不必浸泡太久,以防體溫下降過多,或延誤治療時機。

蓋:用乾淨的床單、布單或紗布覆蓋。請勿任意塗上外用藥膏或是民間偏方,因為這些東西容易引起傷口感染,也可能無助於傷口的復原,甚至會影響醫護人員的判斷和緊急處理。

送:除了極小的燙傷可以自理外,建議還是要到鄰近的醫院做進一步的處理。若是傷勢過大,建議要轉送到設有燙傷中心的醫院治療。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 

交通安全

圖像記憶‧寶寶出遊更加有趣!

日常生活當中,孩子除了要認識不同交通工具外,理解交通號誌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先從介紹車子開始引導,搭配各種車子的特徵〈顏色、聲音〉,加深孩子的印象,或是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例如:「消防伯伯的制服是什麼顏色?」「消防車是什麼顏色?」透過一問一答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孩子主動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也可以讓孩子印象更深刻。

而想要進一步讓孩子認識交通號誌其實不難,利用圖象的方式記憶,不但可以方便學習,而且也適用於各年齡層的小朋友。由於交通號誌的顏色多半屬於飽和明亮的紅色、黃色居多,所以孩子學習起來就會印象深刻許多。想要讓孩子落實交通安全,比起在孩子身旁耳提面命「這樣很危險!不可以!」最快的方法就是帶著孩子親身學習,並在過程中故意做錯誤示範,再讓孩子糾正,如此一來,透過實際的機會教育,更能促發孩子主動學習。 

5口訣‧外出更安全

停:行人應該停在人行道上,因為大型車有內輪差及視覺死角,可以避免大型車轉彎時遭受波及。若秒數不足,也不要強行通過,因為常有車輛搶黃燈、紅燈,且搶快車輛因車速過快駕駛人視線變窄,容易造成視線死角。

看:行人應該遵守行人號誌(小綠人)指示通行,並非行車號誌(圓燈或箭頭綠燈)。

轉:路口常有左右轉車輛,過馬路時,眼睛應先看左邊→看右邊→再回頭看左邊,避免轉彎車因為視線死角,而無法看到行人通過。

揮:確認車輛都已經停下來後,過馬路時,一方面可以向駕駛致意表達感謝外,另一方面,可以讓駕駛更明確清楚行人的位置。

動:快步動起來通過馬路,不要任意滯留在馬路上,造成交通紊亂,影響行車秩序。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交通局)

人身安全

建立觀念‧寶寶外出無憂無慮!

人身安全也是自我保護當中很重要的一環,當家長帶小朋友外出的時候,總擔心一個不注意孩子就離開視線不知去向,這時父母除了要適當的透過防護用品外,平時外出也應該教導孩子隨機應變的能力,例如:如果不慎和父母走丟,應該留在原地不要動。平常在家也必須教導孩子,熟記父母親的姓名與連絡方式,並教導他們可以求助的對象。

在學齡前的這個階段中,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對於陌生人的定義也很模糊,而家長對於建立「陌生人」的定義上,應該給予孩子一個觀念是,陌生人並非都是沒見過的人,也並非都是壞人,但對於沒見過卻知道自己名字的人都應該提高警覺,並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當對方提出需要幫助時,也應該拒絕其要求,且不要讓自己落單在陌生的環境中。 

3方法‧走失不害怕

熟記家長姓名電話:如果孩子不慎走失,熟記家長姓名和電話是很重要的,可以和孩子約定好,哭喊的同時也要大聲呼喊家長的名字。

尋求幫忙:教導孩子走失的時候,尋求旁人的協助固然重要,但要懂得尋找安全的人協助。告訴孩子,走丟的時候若是遇到巡邏警察,要鼓起勇氣上前尋求幫助。

便利商店、服務台:與孩子約定好,外出時如果走丟,可以到鄰近的便利商店尋求協助;若是在百貨公司,則是可以到服務台請服務人員幫忙廣播找尋家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