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產程3階段:生產與產後觀察重點全掌握

產程3階段:生產與產後觀察重點全掌握

自然產給人的印象不外乎有:以為快要生了,去到醫院卻被退貨、待產時間可能拖很長、產婦不知要痛多久,甚至還擔心最後是否要「吃全餐」?產前不妨花點時間認識產程,了解在生產的過程中可能會經歷哪些事情,做好準備,相信可減少不必要的恐懼!

文章目錄

產程3階段

產程,即為生產過程,臨床上,將產程分為3階段,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葉長青一一說明如下:

第一產程:規則陣痛到子宮頸全開

第一產程分為「潛伏期」和「活動期」,「潛伏期」是指開始規則陣痛後到子宮頸開3公分,潛伏期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當產婦有規律的宮縮頻率:初產婦每3至5分鐘、經產婦每5至7分鐘宮縮1次,加上子宮頸口擴張至3公分(經內診檢查),多可入院待產。

至於「活動期」,則是從潛伏期之後到子宮頸全開(從開4到10公分),此階段的宮縮頻率更為密集,約每3分鐘1次,每次持續40至60秒,而子宮頸口擴張的狀況為:初產婦每小時約開1.2公分以上,經產婦則為1.5公分以上。

由於每位產婦的狀況不同(如:骨盆、胎兒大小與收縮力道),活動期的時間也有所不同,普遍來說,初產婦平均耗時6至8小時,經產婦為4至6小時。

葉長青醫師補充,如果產婦使用減痛分娩,活動期的時間往往可能要再多1至2小時,「雖然會讓產程變得較長,但不會那麼痛,產婦可以優雅地待產,好好休息以養精蓄銳,等到第二產程再用力」。

特殊狀況

.產程遲滯:通常在第一產程中,子宮頸每小時擴張不到1公分即稱為「產程遲滯」,但實際狀況仍需要醫師現場評估。醫護人員會適時透過內診了解子宮頸擴張的進展與評估收縮狀況,若有需要,會透過以下方式試著改善子宮收縮狀況:

1.注射藥物:「想要順利自然生產,子宮收縮若少了有效的力道與足夠的頻率(約3分鐘收縮一次),將可能延長待產時間,因此,醫師會考慮使用藥物以漸進式加強子宮收縮的強度與頻率」,避免因產程延長過久而須改剖腹方式生產。

2.人工破水:對於還未破水的產婦,「會考慮以人工破水刺激子宮以促進產程有所進展」。同時,檢查羊水顏色,「了解胎兒是否有特殊狀況」。

.胎兒心跳不穩定:透過胎心音監測,了解胎兒心跳是否有異常減速的狀況。如果胎兒狀況不佳,儘快讓胎兒出生為處置原則。

葉長青醫師指出,是否從自然產轉為剖腹產,必須綜合產婦與胎兒的心跳狀況等因素進行評估,只要達到標準,就會考慮改採剖腹產,「如:子宮頸全開且用力2小時,但胎頭仍未下降;待產5小時,子宮頸擴張沒有進展」

但他強調,「產程變化有時瞬息萬變,實際是否改以剖腹產,需因個別狀況決定。面對生產的未知數,自然生或是剖腹產的決策要有醫師和病人雙方共同參與,醫師提出醫療處置之實證資料,病人則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生產方式。葉長青醫師表示,「為求母胎平安,醫師與產婦都在同一條船上」。

第二產程:子宮頸全開到胎兒娩出

產婦於此階段,每隔1至3分鐘會感到陣痛1次,每次持續60~90秒。一般而言,初產婦在2小時以內,經產婦在45分鐘以內會分娩。通常在子宮頸全開後,確認胎頭下降的狀況,以評估送上產檯生產的時機。

葉長青醫師表示,「第二產程可說是最辛苦的階段,產婦要用力,家人要陪產」。此外,也是產房護理師發揮價值的時刻,因為產婦必須在適當的時間用對力氣,才能順利娩出胎兒,這就有賴經驗豐富的護理師指導產婦,配合每一次的子宮收縮用力,讓胎頭隨著子宮收縮及子宮頸的擴張而下降。

歷經第一產程貼身且長時間的陪伴,護理師對產婦的個性有所了解,懂得掌握方法協助產婦何時該用力、怎麼用對力氣,好讓產程進展順利。若有進產房陪產的丈夫或家人,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了解如何給予產婦最大的支持力量。

為了方便胎兒娩出,通常需要幫初產婦剪會陰,剪會陰之前,會先打局部麻藥,再視產婦用力狀況,適時剪開會陰;至於經產婦,則未必需要剪會陰。

特殊狀況

若出現胎頭遲遲降不下來,胎心音又不穩定的狀況時,為了確保胎兒平安,葉長青醫師指出,醫師會視狀況評估適當的處置方式:

.胎頭夠低時:考慮使用真空吸引器或產鉗等器具,協助胎兒可儘快娩出。

.胎頭仍高時:立刻轉以剖腹方式生產。

第三產程:胎兒娩出到胎盤娩出

胎兒娩出後,相信產婦與丈夫莫不專注寶寶的狀況,期待護理師能夠趕快完成相關處置,將寶寶抱到胸前進行親子肌膚接觸。

然而,此刻另有護理師在胎兒娩出後,在點滴中注射子宮收縮劑,幫助子宮收縮,順利讓胎盤娩出,並預防產後大出血;主治醫師則注意胎盤娩出狀況。

一般來說,胎兒娩出後,大約5至10分鐘,至多不超過半小時,胎盤即會娩出。葉長青醫師表示,為預防產後大出血,WHO(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第三產程積極處理」之建議,包括:

.給予預防性的子宮收縮劑:透過肌肉注射或以點滴方式給藥。

.牽引臍帶:在分娩胎盤時,以持續有控制的力量牽引臍帶,讓胎盤自行娩出。

.子宮按摩:在胎盤娩出後按摩子宮。

胎盤娩出後,確認胎盤的完整性,並檢查子宮內是否有殘留胎盤組織,之後則進行會陰縫合,由於會陰裂傷的程度不一,縫合的難度與時間有所不同,縫合完畢後,護理師會沖洗傷口,至此,生產過程告一段落。

特殊狀況

.胎盤滯留或剝離不全:雖然產前可評估嚴重的植入性胎盤,但有些植入性胎盤因胎盤位置在子宮後壁,超音波不易掃描到,就難以在產前檢查得知。葉長青醫師表示,「當胎盤與子宮剝離不夠完全時,會試著以手伸進子宮剝除,以北榮的做法為例,會請麻醉科醫師協助,藉由麻醉藥物讓子宮放鬆,產科醫師則在超音波的引導下,利用手或器械進入子宮移除胎盤組織」。

.產後大出血:判斷出血原因為何,包括:子宮收縮無力、胎盤滯留或植入性胎盤、產道撕裂傷與凝血功能不全等,確定原因以進行適合處置方式,以發揮止血效果。 

產後觀察重點

葉長青醫師指出,產後,會先讓產婦待在「產後恢復室」,除了觀察生命徵象、子宮收縮狀況外,產後解尿是否順暢也在觀察項目之內,「因胎頭下降,擠壓到膀胱,而使膀胱暫時出現功能失調,若在4至6小時內未上廁所,就要放置導尿管,避免尿液積在膀胱內而影響子宮收縮,甚至造成子宮出血」。

此外,他提醒,產後第一次下床,要慎防跌倒,下床前,慢慢改變姿勢,先將床頭搖高,靠著坐幾分鐘,再到椅子上坐一下,試著起身,確認無虞後才緩緩踏步移動。若要上廁所,建議有人陪著為宜。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自然產出現哪個產兆就要到院待產呢?一樣的產程,不一樣的時間,一次掌握不慌張
自然產&剖腹產.正在待產的妳需要知道哪些事?
催生.讓足月後的胎兒適時「退房」,降低剖腹產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