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2~6歲寶寶食育課

2~6歲寶寶食育課

讓寶寶與爸媽享受親子共廚的樂趣,不但能讓孩子從動手做的過程中培養自信心,更能進一步在認識食材與農作物的同時,深深體會與土地的連結,讓孩子不只學會做料理,更學會挑選好食物來照顧自己與環境,徹底落實家庭飲食教育。

食育‧為鞏固國民健康而生

日本的食育一直為國人所津津樂道,事實上,日本人將食育擺在孩子的五育之前;從發現每5個幼兒中,就有1人血脂過高的情況開始,日本政府為了降低未來國家需付出的健康成本,開始大力推動幼童的食育課程,希望從教育著手,讓孩子從認識食物開始,逐漸重視對身體有益的各種食物,最終學習透過飲食均衡照顧健康、友善環境。 

從種子的生長過程中體會珍貴

目前提及食育,國內許多幼兒園與國民小學中,也開始出現小菜圃,希望孩子能從栽種中,更深刻的認識食物,陳惠雯老師認為,讓孩子參與食物的栽種過程非常有意義,因為現在的孩子多半經驗到的是在超市用現金買食材,很容易因為覺得食物取得方便而不珍惜食物,但若能實際經驗栽種作物,就可以發現:並不是每個種子都會發芽、氣候的變化可能影響收成、好不容易發芽的菜葉可能被蟲子吃掉、面對大風大雨,農作物仍努力的生長著,或是採收作物常需要爬樹或掘土等,一切得來不易,因此也會讓幼童開始對餐桌上的食物感到感謝與親近,偏食與浪費食物的情況就比較不會發生。 

啟發孩子對食物的熱情

如果學校沒有提供孩子類似的經驗,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參加外部的活動與課程,一起體驗農耕經驗,或是透過繪本、簡單的在家中照顧植物、讓孩子參與料理前準備與烹飪等方法,讓幼兒對桌上的食物更有熱情,而當孩子有不喜歡的食物時,除了透過不同形式給予嘗試之外(例如:不愛吃紅蘿蔔,改試紅蘿蔔果醬等),參與栽種或收成體驗,也能讓孩子逆轉對食物的壞印象。 

用天然食材打動孩子的心

除了憑藉舌頭的敏銳,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也可教孩子從食品包裝上辨識產品內容物是否含有化學添加物,同時,嘗試在家與孩子動手做安全的餅乾、蛋糕或薯條等零嘴,也可以善用食物原本的甜味製作甜品,如:地瓜、南瓜或水果,讓孩子實際比較後,觀察身體對天然食物與加工食物的不同感覺,使他們對有益的食物更有認同感。 

在家與孩子一同手做甜品或料理,一方面增加孩子與食物的連結,另一方面可一起消磨假日時光,促進親子關係,而對於市售零食,建議家長不要以全面禁止的態度阻止孩子嘗鮮,避免越禁止越想要,反而造成反效果。 

認識四季果物

陳惠雯老師也很鼓勵讓孩子多認識季節性的蔬果,教導孩子吃「當季與當地」的食材,陳惠雯老師解釋,因為適合夏天生長的蔬果,其需求的生長條件(包含日照、水氣與土壤條件等)在夏季被自然環境充分支持,因此能讓作物不經過太多的人工手段(如:農藥、施肥等)即盛產或健康長大,加上人體原本就與大自然有所呼應,例如:夏季身體容易感覺燥熱,當季的食材則多半可清熱或提供涼補,最能滿足身體此時的所有需求。此外,也建議儘量少吃進口的蔬果,除了外地的水果可能不符合當地居民的身體需求之外,還可避免商家為保存遠道而來的食材,在收成後額外施打的農藥與化學藥劑。

選擇友善環境的農作物

食育並非只著重於均衡的飲食,也在乎健康的食物,而健康的農作物來自於健康的土壤,若作物的栽種過程中,可避免農藥、化肥與藥劑,不但農作物的健康可滋養人體,少了農藥與化肥的施作,也可保留許多土壤中、川流中與環境中的動植物生命。

目前台灣的土地生態因為農藥與化學肥料的過分依賴,已造成失衡,許多有益於生態的昆蟲與動物,包含蚯蚓、蜜蜂與鳥類,都面臨生存危機,環境汙染也因此加劇。而食物與土地的關聯緊密,使位於食物鏈一端的人類也暴露在食安危機中。 

生態的平衡回饋於自然環境中,就是規避汙染源,並確保乾淨土壤所栽種的食物能安心吃進孩子的嘴裡,同時也能不再擔心因環境汙染而引起的自然反撲結果。陳惠雯老師建議家長,為了孩子的健康與下一代的美好環境,挑選食材時,應著重食物的來源或是稍微探求栽種的方式,例如:作物的栽種與運送過程可溯源、栽種過程符合永續生態環境的追求、選擇土生土長的食材而非水耕或溫室種植的作物等,讓食育的範圍從均衡飲食的範疇擴展到愛護生態,從源頭下功夫,以確保吃進肚子裡的食物能維護家人健康、愛護生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