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0~2歲寶寶食育課

0~2歲寶寶食育課

所謂食育,包含認識食材、了解食物來源、辨識有益食物,以及更進階的教育下一代挑選重視能夠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與農作物,鼓勵孩子重視環境、愛護土地,讓下一代不只對吃有概念,也對環境保護與飲食之間的關聯(從農作物到人類餐桌的食物鏈)有深切的思考。

 

02歲擴張的食育‧從孕期就定位

淡水幸福農莊食育講師暨《食育小學堂:飲食教育的16堂課》作者陳惠雯老師,因為女兒出生後即為異位性皮膚炎所困擾,為了改善女兒的皮膚疾病,陳惠雯老師夫婦從飲食著手,自耕作方式(秀明自然農法)到烹調處理,以最自然與安全的食材供應家人,不但讓女兒的異位性皮膚炎不藥而癒,也開啟了夫婦倆對食育推廣的契機。 

陳惠雯老師認為,食育的起點應該從孕期開始,透過孕育生命的過程,修正母親的飲食習慣,選擇安全與正確的食物照顧自己與寶寶,一方面可確保孕期營養,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寶寶出生即患有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或肥胖等症狀。 


從餵奶開始‧讓吃更有意義

寶寶出生後,親餵母乳是最適合嬰兒的哺育方式,除了母乳的豐富營養價值之外,費勁吸吮有助孩子口腔肌肉的運動,並牽動腦部肌肉,有助大腦的發育,若無法親餵,則使用奶嘴洞較小的奶瓶,讓嬰兒能夠充分吸吮。 

待孩子4~6個月添加副食品,多樣化的蔬菜水果都建議讓寶寶經常接觸嘗試,許多爸媽以為副食品的食材必須挑選甜味較多的食材,寶寶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事實上,相較母奶而言,蔬菜與水果的味覺刺激已很充分,認為寶寶嗜甜,其實是父母先入為主的觀念,陳惠雯老師建議,在寶寶學會表達對飲食的意見之前,多方讓孩子嘗試食物的原本口味,不需特地挑選偏甜口味的食材,能擴充寶寶之後對各種食物的接受度,否則若只給寶寶偏甜的食材,孩子日後反而只願意吃偏甜的食材,偏食的習慣就會因此產生。 


避免對食物預設立場

多數情況,成人對各種食物已形成既定印象,但對寶寶來說,各種食物的味道都是新鮮的嘗試,只要家長不要以大人的角度對食物預設立場,例如:怕孩子不喜歡而加入調味料或對食材的選擇設限,透過多樣化的食材供給,應可讓寶寶漸漸熟悉各種食物的味道,除了減少日後偏食的機會,也使他日後就算開始接觸重口味食物,也能因為對原味食物有所記憶而不排斥清淡口味的料理。 

陳惠雯老師也認為,懷孕是母親修正飲食習慣與認識各種食物的契機,若從懷孕開始調整對食物的正確認識並養成不挑食的習慣,寶寶的副食品時期,就可以為孩子的飲食帶進更多樣食材的選擇。同時,若副食品階段,有發現寶寶對某樣食物的拒絕次數較多,可嘗試改變烹調方式,例如:不吃南瓜,就嘗試南瓜口味的布丁、不吃芋頭,就試試芋頭牛奶等,多方設法讓孩子接受新食物。 


為孩子的飲食帶進更多食材

在培養小孩的胃口時,媽媽的角色很重要,比起在寶寶還小時,只提供他20種食材認識,不厭其煩地為他的飲食生活帶進1,000種食物,肯定會更擴充他對食物的接受度,就算寶寶日後對食物出現偏好,偏食的機率也一定會比其他孩子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