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嬰幼兒照護指南-哭鬧情境

嬰幼兒照護指南-哭鬧情境

年幼的寶寶還不懂得用言語表達,而「哭聲」就是他的溝通方式。透過哭鬧,傳達出自身需求,也希望吸引到父母的關注。


常見哭鬧5原因

洪珮菱護理長表示,寶寶哭鬧的起因很多,例如:生病、身體不適、肚子餓等等。在排除生病因素後,常見的原因如下:

1.太冷或太熱

新生兒的身體調節能力不佳,容易受到外界溫度影響,產生太冷或是太熱的不適感,進而導致哭鬧。

2.肚子餓

寶寶胃容量小,每次喝奶量並不多,也很快就會消化,因此新生兒的喝奶頻率較高。若是父母沒提早察覺寶寶想喝奶的跡象,有時寶寶忍耐飢餓太久而受不了,就會放聲大哭。

3.大小便

新生兒的大小便頻率較高,每天約6~8次以上;若父母沒有勤換尿布,等於讓小屁屁長時間被包覆於潮濕悶熱的環境,勢必會讓寶寶不舒服而哭鬧。

4.想睡覺

有時候寶寶累了想睡覺,想要父母陪在身邊(會睡得比較安心),會不斷釋出一些小動作,希望能吸引他們的注意。若一直沒被關注,可能會轉變成以哭鬧方式呈現。

5.腸胃不適

部分寶寶喝奶後約1~1.5小時,會發生脹氣、甚至不明原因的腸絞痛。因為很不舒服,所以會發出比較尖銳、激烈的哭聲,還會有用力踢腳、扭動身軀的動作。

不同情境的安撫方法

當寶寶哭鬧時,洪珮菱護理長建議,父母可先抱起他,給予安全感後,再透過一些「檢查動作」,找出寶寶哭泣的原因,進而對症舒緩其不舒服的感覺,達到安撫效果。

1.調整衣物:透過觸摸寶寶後頸和後背,得知此處是否流汗或偏冷,了解寶寶是否太熱或太冷,必要時調節室內溫度,並幫寶寶增添或減少衣物。

2.嘗試餵奶:若寶寶肚子餓,可能會出現嘴巴微張、手指碰嘴巴、吐舌等小動作,父母可嘗試餵奶看看。

3.更換尿布:若尿布濕了,立即清潔、更換。

4.布置環境:當寶寶想睡覺時,父母可將他抱到嬰兒床,陪伴在旁,直到其入睡。但不需要刻意安靜(維持日常聲音即可),否則寶寶容易被一點點聲音影響而引發驚嚇反射,甚至驚醒。

5.適度按摩:如果哭鬧發生在餵奶後1~1.5小時,可觀察寶寶肚皮狀態、輕敲肚子,了解寶寶是否脹氣。如果有,可適度以順時鐘方向輕柔按摩腹部,有助於排氣,舒緩不適。

異常哭鬧需就醫

洪珮菱護理長表示,如果寶寶的哭鬧感覺跟平日不同,且超過半小時以上,就算已經幫他換過尿布、餵過奶、拍過嗝等,或輕拍、抱著他走來走去,也無法安撫其激動的情緒,則不排除有其他身體症狀導致哭泣的可能性,建議直接就醫檢查較佳。


提升安全感.減少寶寶哭鬧

對新生兒來說,「安全感」相當重要;當父母愈能滿足其需求,寶寶的安全感愈充足,身心狀態會比較安穩,哭鬧的機率也會降低。她提醒父母,儘可能陪伴在寶寶身邊,且毋須急著讓新生兒建立規律作息,建議等3個月後寶寶生理機能逐漸成熟,再考慮漸進式建立習慣較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