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4不.避免讓手足爭寵

4不.避免讓手足爭寵

父母決定生兩個以上的孩子,無非是希望孩子彼此有個伴,不過,手足是否能夠相親相愛,不會為了爭取父母的寵愛,而出現令人頭痛的行為,往往取決父母用何種態度對待孩子並處理手足間的大小問題了。由於手足關係是未來人際關係的縮影,該怎麼讓手足建立和諧的關係,是父母不能輕忽的教養課題。

為避免讓手足爭寵,健康吉美心理中心主任暨北市聯合醫院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駐診心理師陳恩誠提出以下建議:

不強加責任與壓力給孩子

準備再生一胎時,不少父母習慣對大寶說「幫妳生一個弟弟或妹妹」,他認為此種說法不佳,容易營造出競爭的意味,不妨改以「想讓你多一個朋友來作伴,希望你們能夠相處愉快,但我們也不知道他的個性,讓大寶認知未來將要歷經的是學習怎麼相處的過程,而不是來與自己爭奪父母的競爭者」。     

同時,也不要賦予大寶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每個孩子都要各自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大的要照顧小的,或有能力的要照顧沒能力的,否則沒能力的孩子依賴成性,有能力的孩子就得承擔更多的責任」。當然,父母可以換個方式說「你可以幫爸媽一個忙嗎?」讓大寶覺得自己有能力接受父母的請託,更有意願成為父母照顧小寶的好幫手。 

不輕易責備大寶做事不當

沒有人願意「好心被雷親」,孩子也一樣。對於大寶而言,覺得最委屈的事是:明明出自好心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卻因為能力不足、技巧不夠,讓弟弟妹妹覺得不舒服而哭鬧,不少父母以為大寶故意吵醒或弄痛弟妹而予以責備,這會讓大寶感到挫折,幾次下來,必然不再想主動幫任何忙。

陳恩誠心理師指出,「先花點時間了解大寶的出發點,給他表明做事的動機,然後,教他做事的技巧,如怎麼抱才不會讓小寶不舒服,甚至用合作方式讓他幫忙完成某件事,如換尿布,大寶可負責把尿布丟進垃圾桶,讓他從參與中獲得成就感,進而更願意幫忙父母照顧小寶」。

不急於處理手足間的衝突

手足一旦有所爭吵,不免立刻向父母告狀,基於想快速弭平紛爭以圖耳根子清淨,父母往往過於及時處理介入,但並未釐清狀況,即以個人認知斷定誰是誰非,最常見就是認為一定是「大寶欺負小寶」,使得被罵的總是大寶,被罵久了,大寶必然會從心底拒絕弟妹、父母,不安全感油然而生。

陳恩誠心理師表示,「當手足間有衝突,父母所要做的不是立即責備某個孩子,除非充分了解手足的互動狀況與衝突,不然應該先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找出問題癥結點,並學會技巧性地處理事情」。很多時候,因為父母處理事情的技巧有限,習慣用最直接的方式「滅火」,就是責備某個孩子,讓另一個看似委屈的孩子得到了安慰,不過,看似委屈的孩子未必真的委屈,被責備的孩子可能才是滿腹委屈。

陳恩誠心理師說,曾遇過一個哥哥出手打了妹妹,表面看來,哥哥打人不對,但深究原委後,原來是哥哥的反應比較慢,常常被妹妹欺負,有次被妹妹惹毛了才動手打妹妹。他建議,平常多觀察孩子互動的慣性,了解其相處模式,有的孩子會為多個玩伴而開心,有的卻會出現一些小動作,影響互動的品質,若是父母不察,可能就此埋下發生手足問題的引爆點,不可不慎。他補充,「被冤枉的孩子一定很難過,如果父母發現真相,請對孩子說聲『對不起』,讓委屈的心情得以平復」。

另外,讓衝突有個緩衝的空間也是處理方式之一,陳恩誠心理師舉例,哥哥喜歡的玩具被弟弟玩壞了,哥哥難過地跑去跟爸爸告狀,爸爸先花時間把玩具修好,讓哥哥有失而復得的喜悅,並藉機教弟弟要愛護玩具。當下處理事情的焦點不在責備誰弄壞玩具,而是以修好的玩具再次拉近兄弟倆的感情。

不否認偏心但求就事論事

陳恩誠心理師強調,「父母一定會對所偏好的孩子有私心,也不需要否認這個事實,但要注意處理子女間的問題時,是否用偏好處理而失了平衡?」否認自己偏心,只是逃避內心真正的問題,「認清偏好予以修正,才能就事論事處理,甚至不時提醒自己彌補因偏好可能產生的問題」。

親子相處常見的問題,就是對於自己所偏好的孩子,什麼表現都值得稱讚,但與自己不對盤的孩子,可能動輒得咎,而影響親子關係,他表示,「學習看孩子的優點,對其優勢表現給予讚美鼓勵,讓孩子擁有自信,並鼓勵優勢不同的手足學習合作,而不是拿來互相比較」。

他補充,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如果自己跟孩子的關係真的無法很緊密時,建議可借助其他親人或乾爹乾媽的幫忙,當孩子有問題時,仍可從他所信賴的人身上獲得支持,而不致覺得自己是孤單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