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健康與疾病> 醫師使用抗生素「藥」思考,遵從醫囑就無須擔心藥物帶來的副作用風險

醫師使用抗生素「藥」思考,遵從醫囑就無須擔心藥物帶來的副作用風險

〈2020.03.10更新〉每位醫師決定使用抗生素時,腦海中立刻有如上演一齣劇情複雜的戲碼,實在是在以合理應用為前提下,必須要同時考量很多事情,父母遵從醫囑讓孩子服用抗生素,無須擔心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風險。



不須用卻使用.出現副作用

常見一般人習慣將「抗生素」當做「消炎藥」,以為只要發炎就可使用抗生素以達到消炎效果,事實上,只有因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使用抗生素殺死細菌後,進而使得感染部位的發炎症狀減輕或消除;不是細菌感染所造成的發炎,使用抗生素就不可能有消炎的效果。

既然抗生素能將細菌殺死或抑制生長,也可能影響有益人體的細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宋季純解釋,「好菌(非致病菌)和壞菌(致病菌)在人體內的有限空間和營養中生存,有著微妙的競爭關係,理想狀態應該是好菌多、壞菌少,使用了抗生素,在撲殺壞菌的同時,很難不波及到體內既存的好菌,破壞制衡壞菌的功能,也可能篩選出具抗藥性的菌種,成為體內主要的微生物居民,增加日後治療的複雜度」。

另外,抗生素還有其他副作用,常見如:腹瀉、噁心、皮膚出紅疹、過敏等;罕見的則有造成肝腎功能異常或聽力受損等,副作用的發生往往與患者的體質有所關聯。宋季純醫師強調,「不需要吃抗生素就不要吃,即不需要承受抗生素所帶來的副作用風險」。她補充,「請家長放心,兒科用藥都是使用開發久、安全性高與副作用小的老藥」。

醫師.使用須考量事項

然而,確定必須要使用時,必須保證「具有一定的殺敵效果」,宋季純醫師說,「正確用藥之外,必須『夠久夠徹底(足夠的使用時間與適當的劑量)』,以確保能剷除敵人」。

她解釋,由於抗生素種類繁多,每種抗生素又有其特殊的有效抗拒範圍,知道「敵人」是誰,進而選用合適的抗生素很重要,否則「好人無法抵抗,壞人卻有辦法閃躲,這波掃蕩無效的話,再來就必須用重砲轟擊,更容易讓原來的良民百姓變成無賴,而躲過先前掃蕩的大尾,變相篩選出更壞的細菌」。

因此,每位醫師決定使用抗生素時,腦海中立刻有如上演一齣劇情複雜的戲碼,實在是在以合理應用為前提下,必須要同時考量很多事情,宋季純醫師指出,「包括升階或降階策略、抗生素選擇(過去病史、感染源、菌種)、劑量(嚴重度、組織穿透力、代謝能力)、給藥路徑(口服、針劑、外用、塞劑)、給藥頻率(服藥順從性、照顧能力、維持藥物濃度)、治療天數(感染部位、種類、臨床反應)、副作用(腹瀉、過敏)、經濟性、便利性等等。

她說,治療疾病講究策略,就像選擇題的選項,從中選擇一個適合病人的,但宋季純醫師強調,「用藥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看是要愈快結束愈好、儘快結束就好,或是可以不吃藥?有時不是只有一種選擇,因此,必須隨個人病情與狀況進行客製化的調整,將各種方案都分析過後,再做出最終的決定」。

宋季純醫師補充,尤其生病的孩子更需要大人照顧,因此,吃藥是否有順從性,要評估是否有良好的支持系統,如果照顧者本身存在風險,對於孩子的病況沒有足夠的辨識能力,無法及時回應的話,為避免狀況惡化,這時就需要從嚴認定並降低用藥標準,「有一些人寧可早點讓他用藥,以避免狀況惡化」。多了解病人的狀況,愈有助於醫師拿捏藥物的使用方式,也就是說,「平常由固定的醫師幫孩子看診,讓醫師更加了解孩子的各種狀況,開藥時會考量所有狀況,有助建立孩子吃藥的順從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