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幼兒生活教養> M型教養術,培養孩子軟實力!關鍵七大能力助孩子面對競爭環境,晉升M型社會新富階級

M型教養術,培養孩子軟實力!關鍵七大能力助孩子面對競爭環境,晉升M型社會新富階級

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會概念,從經濟面向切入,其實現今教養型態也能區別為M型教養,不過切入點則為「心態」,若身為家長的你也能掌握以下教養關鍵,即使未領高薪,你也能帶領孩子晉升M型社會中的新富階級。

1.Expression 表達力.抓住第一機會 

趙文瑜談到,教養過程中,父母是孩子的保護者、協助者,但別忘記時時提醒自己,孩子才是執行者,切莫停留在自己的角度,替孩子決定未來。她以陪伴孩子成長的20年來的經驗,提醒父母記得「蹲下來看孩子」,從與他平等的視角,發現需求,進而給予協助。希望孩子未來成為有用之人,家長必須從小學習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自己說」,因為當他離開溫暖家園,出外闖蕩時,不會有人事事為他安排妥當,若是從沒有「自己來」的覺悟,屆時,孩子只會失去與他人競爭的能力及機會。

引導孩子說出想法

趙文瑜表示,尤其是經濟能力較為充足或是較為寵愛孩子的家長,必須特別注意「放手」一事,因為當家長經濟能力優渥,常會忽略幼兒感受,幫孩子決定事情,像是學習才藝,總是一古腦追尋潮流,忘了孩子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不願意、也不懂得如何表達自身想法。另外,較為寵愛孩子的家長則是孩子尚未表達完全想法,則立即動手幫孩子處理。趙文瑜說,應當讓孩子利用口語表達想法,像她的二女兒,上廁所時都喜歡用手勢表達要別人幫她關門,她就會問孩子說:「你是要媽媽幫你關門嗎?」女兒回答:「嗯!」她接著說:「你應該要說『媽媽幫我關門!』」如此一來,不但可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幼兒的溝通能力,往後家長帶養孩子,反倒能夠事半功倍。

增進幼兒基礎認知

《教養可以這麼輕鬆》作者林攸餘表示,希望孩子展現良好語言能力,必須歷經「記憶」、「理解」、「分析」、「整合」及「應用」等階段,前3者屬於刺激階段,家長必須提供良好刺激,才能夠幫助孩子快速進展到後2者的表演階段。他建議家長,平時可從日常生活中取材,增強幼兒字彙,最好是利用「實體」教學,如此孩子較能見物之後立即產生聯想,同時,也能無時無刻加強幼兒印象。

M型教養兩端比較

弱勢

未能具備良好表達力的人,在面試時,無法迅速讓徵才主管了解自身優勢、特點,即便孩子本身才能不錯,但也易因給人第一印象中的表達能力不佳,而失去工作機會。

優勢

趙文瑜說,孩子若能具備優秀表達力,未來在謀職時,將會為自己創造出絕佳「爭取機會」的能力,因為孩子能在最簡短的時間內,讓徵才主管了解自己,而樂於給予機會。

2.Learning 學習力.願意接受挑戰

父母並不是天才,無法預估20年後,孩子必須具備哪些才能而擁有競爭力,趙文瑜說,過去的20年,沒有人知道會有「奈米科技」,但就是要有人能發揮此專才,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力,不是要求孩子什麼都學,導致童年被數不盡的才藝課淹沒,她建議,應當回歸基本面,讓孩子喜歡「學習」,將來要學什麼都不是問題。也就是說,培養學習力不需要用金錢堆砌而成,而是讓孩子愛上學習,特別是過程重視歡娛的學習經驗。

從胎教開始做起

趙文瑜分享自身經驗,她在懷胎5個月時開始跟孩子說故事,一直到現在,孩子7歲了,從不間斷,有一天,二女兒自己走到書架前看書,陽光灑落在孩子身上,不禁讓身為人母的她,滿足的心想教養就該如此,教給孩子的能力,別人搶不走,也不是用金錢塑造而成。當孩子喜歡上閱讀,家長不用擔心孩子不會學習,反倒是能從形形色色的書籍中,激發出孩子更多聯想。不管哪類的書都可以,只要是孩子「想要」,父母都可提供,像她有位朋友很愛研讀有關汽車的書籍,一次聚會中,遇見同為愛車同好的老闆,因緣際會下,他就獲得被挖角機會。你不會知道,哪一天你讀過的東西將會在生命中發揮影響力。

歡樂學習不能忘

學習必須快樂才能維持長久,否則當沒有外力催促時,孩子則會自動疏離。現今家長多會從小要求孩子加強外語能力,趙文瑜表示,其實不見得要讓孩子上語文班才能學好外語,即便是M型社會左側的新貧階級,也有機會培養孩子學好外語,甚至更能確切執行歡樂學習,因為學習過程中,孩子的老師就是家長,只要充分與孩子互動即可,而非全權交付語文老師。趙文瑜提到,她的小孩最近學習英文字母,有天孩子想要寫生日賀卡,她說:「我要寫Happy Birthday!和I Love your Birthday party。」她就拼字讓孩子照著寫,不但用較活潑方式練習字母,同時,也訓練孩子的造句能力。林攸餘也說,歡樂的學習經驗可讓幼兒產生強而有力的學習動力,累積學習興趣及信心,形成良性的學習循環。

M型教養兩端比較

弱勢

若是家長並未從小培養學習力,當面對不熟悉的問題,容易習慣推託,對主管說:「這個東西,XXX比較會處理,交給她做好了!」喪失挑戰自己的機會,同時,也會讓主管認為孩子不值得託付重任。

優勢

趙文瑜指出,從小培養孩子擁有學習力,可讓孩子勇於面對挑戰,在職場中,不會害怕主管交付不熟悉的職務,反倒是愈新鮮愈喜歡嘗試,在過程中慢慢學習,逐一找出問題,並且克服問題。

3.Bearing 忍受力.增強調適能力 

正如同趙文瑜2005年出版的《小手牽大手》,內容提到教養過程中,父母只是孩子的陪伴者,而非領航者,應當是孩子用他們的小手牽著我們的大手,認識他們的生長過程,因此,家長不應該從小為孩子鋪設順遂的生長歷程,因為家庭就是孩子的小小社會,若是家長刻意營造平順的社會雛型,往後當孩子雙腳踏進殘酷的現實社會之中,絕對會栽個大跟斗,與其讓孩子20多歲後,才領會失敗、挫折而感到挫敗,倒不如從小就讓孩子「面對」挫折,並學習如何完善處理。

遊戲中體驗挫折

挫折無須刻意營造,生活中俯拾皆是,趙文瑜提到,就孩子生長過程來說,「遊戲」正是一個很好的管道。像她自己的小孩喜歡堆積木,但還沒推完,積木就倒了,孩子就會大喊說:「怎麼會這樣啦!」接著就會大哭,她不會直接破口大罵,反倒是會跟她說:「想辦法!」於是她要孩子先是扶穩底部積木,再逐步往上堆疊,並且藉此機會告知幼兒,沒有什麼事情解決不了,只要用點心思,想想解決辦法,自然可以迎刃而解。《教養可以這麼輕鬆》作者王?瑩說道,現代父母在教養上也已經產生M型現象,有些過度保護幼兒,易導致幼兒缺乏自信,甚至是認知失調,其實成功教養在乎於「經驗值累積」,從錯誤中學習,才能幫助孩子從中吸取經驗,之後遇見相同情況時,做出正確決定。

適當壓抑當下情緒

忍受力除了包含挫折忍受力之外,趙文瑜說,培養「忍耐」能力也很重要,教導孩子懂得壓抑當下情緒,先將手邊的事情處理完畢。像孩子常因他人吆喝就放下手邊事情,相信為人父母者,應當常有這種經驗,別的新玩具出現,或朋友相約出去玩,孩子就會放下手邊的玩具置之不理,但她總會告訴孩子:「現在弄好!你還有很多時間。」藉此可訓練孩子懂得不要把爛攤子丟給別人,自己處理好才是負責任的表現。

M型教養兩端比較

弱勢

現今許多大學生失業,其實不見得是其能力不足,也許只是其「忍耐」能力不足,總自認能力甚高,應當獲得更好的薪資,然而至終還是失去工作機會,白白浪費美好光陰,成為大前研一口中的「新貧階級」。

優勢

忍得了一時,換來的肯定是更高價值的肯定。出社會後,可以發現許多事物,沒有絕對,或許認為主管低估自己的能力,但是「忍」得了一時,抓住機會,充分表現自己,前景依舊一片光明。

4.Creativity 創造力.跳脫傳統框架

60年代的台灣,因代工聞名世界,不可諱言,現今從事代工依舊能享有優渥薪資,然而,社會已經愈來愈以「創意」為導向,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時下人愈來愈多以創意或是脫離常軌的思維,為社會打造出一番新穎風潮,像是襪子娃娃、創意市集,甚至是理財補習班等等,在在呈現出獨特的創造力。不可否認的,傳統教育容易陷入墨守成規思維,間接打壓幼兒創造力,就連家長亦同,想想看,你是不是常常忽略了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當孩子說話時總不斷打斷他的話。你正在抹煞孩子的創造力,你知道嗎?

正視孩子的問題

你的孩子總愛打破沙鍋問到底嗎?孩子的問題,你從來沒有想過嗎?趙文瑜說,父母千萬不能漠視孩子的疑問,倘若家長一而再、再而三的忽略幼兒的疑問,或是對他說:「問這麼多幹嘛!」潑冷水的態度易導致幼兒打退堂鼓,以後即使有問題也不再問了。創意來自哪裡?其實就是「疑問」,當產生疑問想去解惑時,創意的元素正在滋長。有創意的人能挑戰習以為常的事物,跳出框框思考而有新意,所以,從現在起,正視孩子的問題,就能順應孩子愛想像的天性,發展創造力。

放手等於激發創造力

王瀞瑩表示,常有父母詢問:「如何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其實,培養孩子創造力無須憑空捏造,家長若能讓幼兒自然成長,充分探索環境,創造力自然得以發揮,不過,多半父母很難確實執行「放手」教養,總會脫口而出說:「不可以!那個危險。」「我幫你做就好啦!」這些看似不關緊要的語詞,其實正在打壓幼兒的創造力。

她提到,其實只要顧好基本安全問題,多放手讓孩子嘗試,何嘗不是一種學習創造力的方式,當孩子敲敲打打、拆解玩具的過程,其實他們只是在測試「可能性」,這就是激發創造力、聯想力的絕佳時刻。像她從小就讓孩子放手學,一方面不想養成孩子過度依賴,讓其從小累積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也能讓孩子毫無限制的揮灑想像力,有天,大兒子瓜瓜就曾拿著曬衣架和爸爸說:「哇!這個可以拉出很大的泡泡耶!」試想,這樣的聯想也許是你我從不曾產生的念頭呢!

M型教養兩端比較

弱勢

若是缺乏創造力,孩子只能墨守成規,撇開不能擔任創意相關職位之外,就連生活也可能總是缺乏變化性,在訴求「變化」、「新穎」的社會中,適應能力也會有所影響。

優勢

具有創造力的幼兒,思維不會被他人或是傳統框架侷限,可從事強調創意的行業,像是廣告、設計等,並且看待事物的角度,不會一成不變,常有令人驚豔的表現或想法。

5.Happiness 正向力.懂得尋求光明面

獨子化現象日漸明顯,父母都將孩子視為珍寶,深怕一個不小心,就傷了孩子,於是,漸漸地,孩子習慣飯來張口、茶來伸手,但是,這卻容易導致幼兒自理能力變差、失去挫敗學習機會,當其脫離家長細心經營的城堡,面對現實社會,極可能出現適應能力不良,不懂得調整自身心情,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中。

用愛打造的生長空間

趙文瑜提到,最佳的教養撇步就是「愛」,不論家庭生活是否富裕,想要晉升M型教養中的新富階級,家長絕對不可忽略要時時刻刻提供「愛」給孩子。幼兒從小在愛的呵護中成長,心靈才完整,人格特質才得以正常發展,不會出現缺口,即使人生遇見瓶頸、困難之際,也能用正面、歡娛的心情看待。不過,她也提醒家長,「愛」並不等同於「溺愛」,事事幫孩子打理,不是愛,從小讓孩子體驗辛苦,不見得就是不愛,簡而言之,愛存在於精神層面,而非實際物質。

先讓自己快樂

林攸餘提到,已有研究證實,若讓孩子長期處在快樂情境中,大腦能夠產生良好荷爾蒙,有助幼兒學習,不過,幼兒情緒多受父母影響,想培育孩子正向思考能力,父母必須先讓自己快樂,才能快樂帶養幼兒。想成為快樂家長,必須先檢試自己是否具有以下特質,若有則應當盡快排除,避免造成幼兒不當影響:

 1. 存有過多比較心:孩子先天特質不同,本有不同能力展現,若常將自家小孩與他人比較,只是「人比人,氣死人」,王瀞瑩建議,倒不如透過相關評量(如皮紋檢測、多元智能、氣質等)了解孩子特質,視幼兒特長給予指導,真正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時也能了解孩子弱勢之處,減低父母比較心態。

2. 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林攸餘說,部份父母將孩子視為附屬品,若孩子表現優異,則父母人生為彩色,反之則為黑白,然而如此一來,父母容易無意間施予幼兒過大壓力,造成親子關係緊張。應將孩子視為獨立個體,父母則較能放手讓孩子多方嘗試。

3. 焦點總停留於孩子不足之處:林攸餘提到,父母若是常說孩子哪裡不好,需要改進,久而久之,容易讓孩子心中產生「暗示作用」,也就是說,孩子會不時告訴自己自己不行,一定會做不好,對任何事物失去信心。

M型教養兩端比較

弱勢

若是思維過於負面,面對新事物容易舉棋不定,錯失先機,而且不容易跳脫既有框架。

優勢

已有兒童心理學家證實,若幼兒具有快樂、正向思考性格,可助於幼兒健康成長,形成健全人格,面對往後全球化的競爭趨勢,不會過於悲觀,反倒能以勇於挑戰的精神面對,並於其中找出自身優勢。

6.Feeling 感受力.主動敏銳覺察

辛亥托兒所所長林慧菁指出,敏銳的感受能力,對學習及人際上有極大的幫助。具有敏銳覺察能力的孩子較容易觀察出環境上的變化,進而提升他的求知動機,試想,感受力較差的孩子,無法察覺出變化,也就不會有太多問題來尋求了解與提問了。此外,覺察感受力高的孩子也能發展出較好的人際互動關係,因為他善於觀察人的心情好惡,可以明顯得知他人情緒,到了4、5歲後更能發展出同理心來對待別人,林慧菁指出,一般同理心要到4歲之後才會漸漸發展出來,不過,感受覺察力較高的孩子則可能提前。

父母引導孩子觀察

孩子最開始並無行為能力,也尚未發展出語言技巧,因此,一開始需要父母的引導以培養良好的感受覺察能力。當家長帶著孩子出門時,不妨和孩子一一介紹路上風光,指給孩子看、說給他聽,甚至可以拉拉他的小手去碰觸,即使只是1朵花,或是1張可愛的圖片,都可為他做介紹。

過幾天,若再經過,便可以重複指給孩子看,等到孩子大些,甚至可以問他,「跟我們上次看的有沒有不一樣」,也或許不用你主動開口,他也能發現其中的差異,此時,父母應給予回應,而不是馬上否定他的思維,像是「真的嗎?哪裡不一樣?」這樣的問法會讓幼兒繼續觀察及思考下去,這便是父母引導他觀察的最佳示範。林慧菁進一步指出,還可利用身邊的環境培養敏銳的覺察力,只要家長動點小巧思,將孩子熟悉且習慣的環境做些改變,然後問他「有沒有發現哪裡不一樣?」引導他去觀察、思考,並給予其鼓勵增進其成就感,進而即可養成觀察力與學習主動性。

增加人際互動的機會

少子化趨勢使得孩子在進幼兒園前少有和其他同儕相處的機會,林慧菁表示,家長應該要增加孩子和其他同儕互動的經驗,讓他學會觀察、了解別人的情緒,雖然幼兒在2~ 3歲以前皆較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去覺察他人,都是以「我」的位置和他人相處,不過,父母在此時也可扮演協助的角色,讓他注意到有「你」、「他」這種角色的存在,試著跟他說,「你要不要將玩具借給他玩?」透過分享活動的經驗,讓孩子學習到社會互動的基本禮儀及相處的模式,甚至可學習到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

M型教養兩端比較

弱勢

若不具有良好的感受力,孩子自然無法從環境或課業上察覺他的問題癥結,也較不會主動去找答案,而是被動的吸收,和感受力較佳且主動吸收的孩子比較起來,自然少了1份競爭力。

優勢

若孩子有絕佳的感受力,除了在學習上能夠有較主動、積極的表現外,也能在人際上有良好的互動,而這兩者正是成功的主要條件,因為他能夠細心的覺察、發現問題,並且努力求知。而不論在求學階段或是出社會,只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易無往不利。

7.Lohas 樂活力.健康生活

「樂活」是近來蔚為風潮的名詞,可是你了解其意義嗎?「樂活」就是要愛健康、愛地球,愛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快樂的生活著。這個概念逐漸席捲每個文明都市,不過,不少家長們卻仍做著不樂活的事、維持不樂活的生活習慣,像是餐餐速食、高油高鹽、運動時間少等,雖然這已經成了大人的習慣,但若家長維持這樣的生活步調,孩子和你處在相同的環境下,自然也會學習這種生活方式,林慧菁表示,當孩子還小時,首要之務就是「健康」,唯有健康才有良好的基礎,主動去學習、去探索,因此,家長們,不要忘了和孩子一起「樂活」!

動得協調

學齡前的幼兒,主要是以大肌肉發展為主,尤其近來特別強調感覺統合,林慧菁表示,在幼兒有行為能力後,便要多帶孩子到戶外踏青郊遊,讓他嘗試自己走路、活動,可促進其前庭覺和本體覺的發展。平時在家中,若孩子開始學走路,就多讓孩子爬、走,而不是一味的依賴學步車,她指出,即使只是上下樓梯的動作,對正在發展大肌肉的幼兒來說,就已經是一種運動,而在下樓梯時也會運用到轉換空間的概念,爸媽應該多放手,讓bobo自由的運動。

吃得均衡

現在飲食愈來愈西化及精緻化,幼兒的飲食也是如此,但是,卻忽略了營養均衡,林慧菁表示,其實「吃得好」的定義應該是「吃得均衡」,當bobo進入副食品階段時,就可以依他身體吸收的程度依序改變副食品的種類,好讓孩子吸收到全方位的營養。進入成人飲食階段後,家長更要從自身的飲食開始做起,以低油、低鹽、少油炸的飲食為主,不過,現在雙薪家庭幾乎都是「老外一族」,外食者很難決定餐館的烹調手法,食材來源更是無從得知,但仍可用心選擇用餐環境看起來較整潔的餐館。此外,最好1週計劃幾天是家庭開伙日,利用這些日子,吃些平常在外面買不到的東西,均衡一下,提醒要記得採用簡單健康的烹調原則。另外,用餐時刻還能增進親子的互動關係,建議父母在此時與孩子聊聊天,分享他的心情,且勿催促用餐的速度(40分鐘左右都在許可的時間內),林慧菁說,用餐的情緒平穩,也有助於消化系統吸收,因此,維持愉快的用餐心情也是重要的課題之一。

玩得開心

幼兒的生活就是遊戲,當孩子有行動能力後,可以多帶他到戶外踏青,特別是住在都會區裡頭的家庭,更需要接觸大自然,並藉此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此外,林慧菁也將遊戲分為社會性、建構性、知識性、創造性等4種,其中的代表遊戲分別是角色扮演遊戲、積木、繪本、畫畫等,將它融入生活之中,孩子除了可快樂的遊戲之外,還能從中訓練其他技能。

M型教養兩端比較

弱勢

一旦少了健康,連最基本的活動、飲食、遊戲可能都無法進行,並且成為惡性循環。沒有良好的活動力,自然無法主動去探索環境,更遑論有其他良好的發展了。

優勢

有人說,健康是一切的基礎,不只身體要健康、心理更要健康,若是孩子獲得了充分的樂活力,在身心基礎皆良好的情況下,就能更自主的學習、體察環境。再加上充分的活動,讓孩子的精力和情緒找到出口,心情會較平靜。

Concept 概念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