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即時新聞】7歲男孩清晨痛到不想走·原來罹患這種病

【即時新聞】7歲男孩清晨痛到不想走·原來罹患這種病

7歲的小一男學生,突然膝關節不舒服,一走就痛,清早起床更是「痛到不想走」,家長以為孩子剛念小學,壓力太大,不想上學,拿腳痛當藉口,就醫檢查才發現,類風濕因子偏高,確診為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

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高羽璇表示,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為16歲以下青少年的自體免疫性疾病,發生率約為每10萬名中有5人,男女比例相當。(圖片提供╱馬偕兒童醫院)

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高羽璇表示,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為16歲以下青少年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可分為少關節型、多關節型及全身型等共七種類型,其中以少關節型較為常見,主要是侵犯膝、踝、手腕等大關節處。

高羽璇表示,在正常發展下,孩子三歲以上,就能清楚表達自己對疼痛的感受,如果孩子不斷抱怨關節疼痛、或走路步伐不穩、跑步姿態歪斜,應先觀察是否為短暫身體不適,如果症狀持續一個月,則應儘速就醫確診,以免延誤治療,恐影響日後行走能力。

但如果孩子年紀較小,就需家長留心觀察,高羽璇表示,日前收治一名兩歲大的病童,早在八個月大時,髖關節活動時會發出聲響,家長不以為意,最近走起路來「怪怪的」,才驚覺不對勁,骨科醫師檢查發現,右側髖關節突出,且有積水、腫脹。

高羽璇指出,該名病童轉診至小兒風濕免疫科,確診為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經過治療半年後,才逐漸好轉,現在走起路,已經不再用「拖」的。

「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過去稱為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健保統計,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發生率約為每10萬名中有5人,男女比例相當,全台每年新增病例約為200多人。

高羽璇表示,病童常有早上晨僵現象,剛睡醒時關節間活動特別不順,起床後逐漸活動,就會慢慢改善,與運動後受傷卻需要更多的休息完全相反,家長應多注意小孩是否有類似狀況。

至於營養部分,馬偕營養醫學中心鍾政玲營養師表示,長期服用抗發炎藥物,容易導致葉酸缺乏、電解質不平衡或骨質疏鬆等問題,病童應多攝取奶製品、小魚乾、深綠色蔬菜及黃豆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