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懷孕摩斯密碼大探索:認識常見超音波數據

懷孕摩斯密碼大探索:認識常見超音波數據

進行超音波檢查時,螢幕上總見許多英文字母和數值,這些都是掌握胎兒成長情況的密碼,三軍總醫院婦產部內分泌及優生保健科主任張芳維指出,「每項數據都有參考數值,這些參考數值都是經過統計分析而得出來可評估子宮內胎兒發育是否符合正常大小」。

認識常見超音波數據

進行超音波檢查時,螢幕上總見許多英文字母和數值,這些都是掌握胎兒成長情況的密碼,三軍總醫院婦產部內分泌及優生保健科主任張芳維指出,「每項數據都有參考數值,這些參考數值都是經過統計分析而得出來可評估子宮內胎兒發育是否符合正常大小」。想知道這些密碼的意義嗎?針對部分常見數據,一一說明如下: 

  • 妊娠囊‧GS(Gestational sac)

在妊娠7週前,量測妊娠囊的直徑可預估妊娠週數。這是最早期確認妊娠的依據,當產科醫師在螢幕上,見到子宮內有圓形或橢圓形光環且邊界清晰時,即是妊娠囊,在妊娠囊內可見到有節律的心跳,以此可確認為早期懷孕、活胎。 

  • 頭臀徑‧CRL(Crown-rump length)

指胎兒頭頂到臀部的距離。張芳維醫師指出,這是胚胎學中用於測量胎兒身體狀況的重要指標,哺乳類動物的胚胎剛成形時,頭部直接連著身體,有如小「海馬」一般,在妊娠期的前三個月,量測頭部頂端至臀部最低處的長度,以此計算胎兒的發展狀況,估計公式為CRL(公分)+ 6.5等於妊娠週數。13週之後,身體發展出雛形後,就採用別的數據推斷胎兒大小。 

  • 頭骨橫徑‧BPD(Biparietal diameter)

胎兒頭兩邊直徑測量的數據,在妊娠14週後測量,為推算胎兒大小的指標之一,過大過小可能是胎兒有水腦或小腦的疑慮。

按一般規律,懷孕3個月時<3公分,懷孕5個月以後,基本上會與妊娠月份相符,換言之,懷孕28週(7個月)時,約為7公分,32週(8個月)時約為8公分,以此類推。懷孕8個月以後,平均每週增長約為0.2公分。 

  • 腹部前後徑‧APTD(Ante-posterior trunk diameter

指胎兒肚子前後的厚度,是懷孕中期後檢查成長發育的情形及推算胎兒體重。 

  • 腹部橫徑‧TTDTransversal trunk diameter

指胎兒腹部的寬度,在妊娠20週後,與APTD一起評估胎兒的發育情況。有時也會測量腹部的面積。

  • 大腿骨長度‧FL(Fumer length)

指胎兒大腿根部至膝部間股骨的長度,可以反映胎兒身體縱向的發育情形參考,自20週起,做為計算妊娠週數的指標,正常值與頭骨橫徑差約2〜3公分。張芳維醫師補充,如果長度過短,可能有侏儒症的疑慮。也有研究指出,測量在母體子宮內的胎兒的大腿骨長度,能夠得知胎兒出生後童年時期的健康狀況,做為預測成年後血壓高低的一項指標。 

  • 羊水指數‧AFI(Amniotic Fluid Index

以孕婦的肚臍為中心,分為上下左右四個區域,利用超音波量測四個區域的羊水深度並相加,即得到「羊水指數」。羊水指數是判斷胎兒是否異常的參考指標之一,過多或過少,需要分別從孕婦和胎兒方面做進一步的檢查。 

  • 胎兒心跳‧FHB(Fetal Heart Beats

在妊娠囊內可見到有節律的心跳,以此可確認為早期懷孕、活胎。在妊娠12週後,每次產檢納入胎心音檢查,透過胎心音監測器監聽胎心音,確認胎兒發育狀況。正常狀況約每分鐘120~160次;若每分鐘高於160次或小於120次,則疑有異常狀況,需要進一步檢查。

  • 胎兒總體重EFBW(Estimated Fetal Body Weight

將BPD、AC與HC綜合運算可得預估胎兒的總體重,張芳維醫師指出,這項數據比較準確,也接近胎兒的實際大小,將BPD、AC與FL綜合運算可得預估胎兒的總體重,張芳維醫師指出,這項數據比較準確,也接近胎兒的實際大小,不過,胎兒評估體重存在約10%~15%的誤差。 

  • 胎兒頭圍HCHead Circumference

妊娠第15週起,測量胎兒的頭環繞一圈的長度,用於確認胎兒的發育狀態。 

  • 胎兒腹圍‧ACAbdominal Circumference

量測胎兒腹部一圈的長度,可以確認胎兒腹部的發育情形,以及腹部是否有異常狀況。 

  • 胎兒軀幹區域面積FTA

腹部肚臍位置切面之橢圓形面積,用於推測體重,可用來預估胎兒的週數。 

  • 最後一次月經估出胎兒日數‧DGA

以最後一次月經的開始日算起估算胎兒日數。張芳維醫師表示,「一般計算預產期的算法,是以生理期28天為一週期計算,但每個人的生理週期不一樣,採用28天計算,就可能出現胎兒實際大小與參考值出現落差。第一孕期(14週前)是以頭臀徑(CRL)估算預產期,到妊娠20週時,會依據相關數據進行『預產期校正』,更能準確掌握胎兒實際的發育狀況,而不致偏離正常值」。 

  • 宮底高度‧FSDFundal Symphysis Distance

指子宮底到恥骨聯合上緣的長度,一般來說,長度的公分數就等於胎兒的週數。例FSD=24cm,即胎兒約24週大小。張芳維醫師表示,這是在沒有超音波儀器時,用皮尺量測,是簡易評估妊娠狀況的方式。 

2D‧臨床主要檢查工具

性質:

如「電影」一般的平面超音波,利用物理原理將物體影像經由電腦處理而呈現的二度空間(X、Y軸)剖面圖(黑白影像)。透過2D超音波,可清楚看到內部的構造,藉著觀察構造的形態及大小,以判斷胎兒有無先天異常。



主要用途:

一般產檢的基本篩檢(Level 1),特殊產檢項目如:第一孕期染色體異常篩檢(測量胎兒頸部透明帶,妊娠11~14週)、胎兒高層次超音波(Level 2,妊娠20~24週)檢查、都卜勒超音波等都屬於2D超音波的一種,是目前臨床上的主要檢查工具。

適用時間:

基本篩檢適於全孕期,特殊檢查則有各自適用的時間。 

3D/4D‧輔助診斷兼娛樂性質

性質:

3D如「立體電影」,由多個2D超音波影像組成立體畫面,所呈現的是三度空間(X、Y、Z軸);4D與3D的差別是4D有加上時間軸,使3D的影像以「即時」的動態方式呈現。張芳維醫師解釋,十年前,我所拍的2D照,要到明天才能看到重組合成3D照片。那麼,現在的4D就是「現在立即可看到重組合成3D照片」,4D與3D的差別是時間上的差別」。事實上,拜科技所賜,機器的發展都已經到「4D」程度,成像原理是以電腦快速處理平面超音波所擷取的影像,差別在於電腦的處理速度快慢、探頭寬度不同與掃描範圍不一樣。

主要用途:

1.3D的優點是能詳細顯現胎兒外觀,與提供傳統超音波不易了解的空間資訊,因此,可用來做為輔助2D的不足,例如:若懷疑胎兒有異常畸形時,可使用2D影像學來判斷,亦可利用3D重組影像來做為輔助診斷,但前提是要有足夠的羊水做為影像傳導物質,方能清楚呈現胎兒影像,同時,胎兒若不斷動來動去或姿勢不對,會影響影像的清晰度。

2.相對2D是臨床主要的診查工具,3D/4D可提供輔助診斷,因為快速的掃描速率,可將立體的影像即時以「動態」呈現,舉凡寶寶的舉手投足、吸吮拇指或打呵欠的樣子,都可清楚表露,讓一般人可清楚看得懂3D/4D影像,父母提早與胎兒「相見歡」,並可錄製後做為具有紀念價值的DVD。

適用時間:

適合檢查的時間為28~32週。

腹超與陰超的使用時機

應用在產科的超音波的檢查方式,包括陰道超音波腹部超音波,張芳維醫師解釋兩者差異如下:

陰道超音波

探頭與掃描方式:

探頭形狀細長,檢查時,將探頭深入陰道,屬於「侵入性檢查」,未有性經驗的女性無法使用此檢查方式。

影像呈現:

探頭經由陰道頂住子宮頸,可直接對子宮與卵巢進行掃描,少掉腹部脂肪及大小腸的干擾,能取得清楚的影像,頻率與解析度較高,適合用在學術研究上。但因探頭較小,故視野相對也較小,可檢查的深度也較淺。

使用時機:

1.早期懷孕時(6週前),如孕婦的生理週期很規則,但超過6週仍未在子宮內看到胚囊時,就要懷疑是否有子宮外孕的問題,必須透過陰道超音波以儘速確認懷孕狀況。另外,若孕婦的脂肪層較厚,不利腹部超音波檢查的時候,即會建議改用陰道超音波檢查。

2.如卵巢腫瘤等婦科疾病、不孕症追蹤卵泡大小與進行取卵手術。 

 

腹部超音波

探頭與掃描方式:

探頭形狀寬扁,檢查時,探頭在腹部來回掃描,屬於「非侵入性檢查」。因未婚的洗腎病患不能漲尿,故無法使用腹部超音波的檢查,則亦可考量經由直腸掃描以取得影像,但因較為不舒服,臨床上,已較少使用,而可改採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學判斷。

影像呈現:

所見影像面積廣而深,但因隔著肚皮不夠貼近,所以,精細的構造或特別的角度則無法顯現,通常使用在產科或是粗大構造器官的掃描。通常在檢查前,需要讓膀胱漲滿尿液以增加穿透力,才能讓子宮、卵巢與附屬器官的影像清楚呈現,但尿液的多寡又會影響影像的清晰度。

使用時機:

1.適合使用在妊娠10週以上的懷孕。自妊娠6〜7週起,因胚胎囊已有明顯的羊水,即可取代尿液,不需要脹尿即能進行檢查。

2.不願接受陰道超音波檢查者。

 

常見超音波迷思

每次產檢都要做才能讓人放心?

很多孕媽咪以為,每次產檢都要做超音波檢查,才能讓人放心!台北馬偕醫院婦產部產房主任陳震宇醫師表示,「如果孕婦屬於低危險群,且胎兒已排除存在重大異常的問題,並不需要每一次產檢都要做超音波檢查」。至於鑑別孕婦是否為高危險群或低危險群,可引用英國的胎兒超音波專家尼可拉迪斯教授(Professor Kypros H. Nicolaides)所提出的「倒金字塔產前照護模式」,他解釋,即在妊娠11〜13週時,透過胎兒頸部透明帶篩檢與抽血等檢查,進行完整的風險評估檢查,將高風險族群篩檢出來,以提供必要的孕期照護,至於低風險群則依例行產檢掌握狀況,若有醫療需求,產科醫師會主動安排檢查。雖然台灣現行產檢機制並不如英國的進步,但已漸漸在朝這方面前進。陳震宇醫師強調,「檢查重於仔細,不在次數多寡」。 

應該做幾次比較好?

現行產檢制度只有在懷孕20週時給付一次超音波檢查,當然對大多數的孕婦而言,「是不夠的」,那麼,該做幾次比較好呢?陳震宇醫師個人認為「一次太少,至少要兩次」,他解釋,「健保給付的內容比較陽春,孕婦如有個人需求,可考慮在20~24週自費做一次詳細的超音波檢查」。 

每個人都要做高層次超音波?

健保給付的超音波又稱第一級超音波(Level I),與需要自費的高層次超音波 (又稱高階超音波)(Level II)相比,在檢查內容上的確差異頗大,就胎兒器官畸形的偵測率而言,例行性產檢的超音波約60%,而高層次超音波約80%。是否每個人都要接受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呢?陳震宇醫師表示,「如果孕婦特殊狀況時,產科醫師會主動提出受檢的建議,然而,每一位孕婦都可考慮是否要做,並不需要受到條件限制,若孕媽咪對於健保給付的檢查內容感到不足或與期待不符時,建議考慮自費受檢」。基於善盡告知責任的義務,他都會口頭提出孕婦應考慮受檢的建議。

他說,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是針對胎兒全身性的結構進行詳細的掃描檢查,「由於胎兒的器官發育在20週時多已發展定型,加上大小適中、羊水量充足,最適合的檢查時間是在20~24週」。如果發現有重大異常時,依照優生保健法規定可施行人工流產的時間,可考慮在24週前終止妊娠。他建議,「如果有自費做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時,可將健保給付的超音波檢查時間延後」。

超音波檢查是為了看胎兒是否有異常,以及早做胎兒去留的決定?

超音波雖是用來篩檢胎兒是否有重大異常的工具,而不是用來評估有異常胎兒的去留。陳震宇醫師強調,「重大異常並不是判別生死的依據,而是表示需要密集追蹤胎兒的狀況,除非是不得已才考慮終止妊娠,如無腦兒」。若胎兒出現重大異常時,會安排父母接受相關諮詢,包括小兒科、小兒外科與生育保健科,了解並評估胎兒預後的狀況,如果不屬於染色體或基因異常的問題,有些可以進行子宮內胎兒治療;有些在出生後,可透過外科手術解決。「有些異常真的罪不致死,何不給胎兒一個機會」?

陳震宇醫師指出,現今醫學技術的進步,有些特殊狀況已可透過「胎內治療」,避免讓胎兒的狀況惡化並提高存活率。他舉例,如膀胱或肋膜的積水,可做導管引流;雙胞胎輸血症候群可以用雷射電燒胎盤間交通血管的方式改善雙胞胎大小及羊水量差異的問題;羊水過少時,可採用羊膜腔內灌注療法;若有胎兒貧血,則可進行子宮內輸血。

如果胎兒有異常,透過超音波檢查應該能完全掌握其狀況?

很多父母過其實分高估了超音波的能耐,陳震宇醫師表示,屬於「篩檢性質」的超音波檢查,主要是看胎兒的構造及器官是否有異常或生長遲滯的問題,如有狀況時,還需借助其他檢查以確診;如屬染色體、基因的異常,就非超音波檢查的能力所及,「超音波檢查並不能取代染色體羊水晶片的檢查」;至於功能性的異常,更是要出生後才知道,如先天性代謝疾病或自閉症等。

另外,異常又分為「重大異常」與「輕微異常」,受到某些因素的限制,有些微小的胎兒缺陷的確無法輕易被產科醫師辨識出,他以「唇顎裂」為例,唇裂在超音波下比較容易診斷,但單獨的顎裂(沒有合併唇裂)就較難以超音波檢查得知;其他如「併指症」,能否被超音波辨識出就要看胎兒在檢查時是張開手指或是握拳了。

 

超音波檢查受到限制多

陳震宇醫師指出,「胎兒在子宮內,又隔著肚皮,進行超音波檢查時,會受到某些因素限制而影響了檢查的準確度」,如孕婦的脂肪層較厚、羊水多寡、胎兒姿勢、週數太小或太大等,都會造成判讀的困難而影響檢查的準確度。「進行檢查時,如胎兒在睡覺或處於趴臥姿勢,會建議孕婦吃些甜食,試試可否有機會讓胎兒變換姿勢,以利於超音波掃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