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育兒Q&A

育兒Q&A

採訪諮詢/家事女巫林素芬‧康寧大學嬰幼兒保育系講師楊琳

Q:面對家中的「數位新世代」,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願意放下手機和電腦,幫忙做家事呢?

A:家事女巫林素芬:這一代的孩子,是跟著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一起出生、成長,任何的資訊獲得、感受表達,都與數位媒介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如果家長想要讓孩子幫忙做家事,首先得放下自己既定的成見,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理解其溝通模式和語言。

父母要能夠先認同孩子的想法,再順勢製造機會,引導孩子進入做家事的範圍中。舉例來說,孩子的小毛毯用久了有點泛黃,媽媽可問孩子「有什麼方法可以去除髒汙」,讓孩子上網搜尋,發現可用小蘇打粉加水清除;接著,由媽媽帶著孩子購買相關用具,親自實驗看成效如何。經過共同參與、齊心協力的過程,不但拉近親子間的關係,讓孩子體會「做家事也能很有趣」,也達到媽媽想讓孩子幫忙做家事的目的。

 

Q:我家孩子最近對任何事物都很感興趣,因此,我就帶著他一起做家事。除了培養他養成隨手幫忙家事的習慣外,還可能有助於哪些發展?

A:康寧大學嬰幼兒保育系講師楊琳:做家事所得到的結果與影響,會延伸至相當多層面。例如藉由做家事,孩子會直接接觸到環境和相關物品,長時間下來,累積記憶,甚至衍生出更深的了解與愛護之情,自然在無形中萌生惜物感恩的心態,進而更珍惜環境。

回想起我女兒2歲時,有一次見到門口腳踏墊上踩腳布被踢皺的樣子,立即彎下腰、用手拉平,再以手掌輕輕撫平布面,重新鋪在正確的位置上。看在我的眼裡,剎那間深深感受到孩子的心意。就算只是一塊踩腳布,她卻能無視其布面上髒汙,僅以珍惜的心去相待,充滿對物品的尊重情懷。

 

Q:看著我家那位不太有自信的孩子,有時候很擔心以後他上學怎麼辦?曾聽說讓孩子學習做家事,有助於改善狀況,真的嗎?

A:康寧大學嬰幼兒保育系講師楊琳:有的孩子個性較內向、壓抑,甚至不太有自信,可能也比較會害怕犯錯、受罰。當父母面對這類型的孩子,不妨先引導他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做起,例如幫忙丟舊紙尿褲、收玩具等,每完成一件事情就給予積極正向的鼓勵(如:好棒喔),先慢慢建立其自信心,之後再多累積經驗,一步步強化其自我肯定的認知。

透過參與家事的過程中,孩子會獲得成就感,逐步建立「自我認同」的概念。主要原因在於執行家事任務時,需要運用到身體發展上許多功能,而每一次任務的完成,即是多項能力的展現,自然有助於建立自信心,甚至衍生出自我做事風格。

記得我兒子4歲時,有一次全家到賣場採購,他被分配到提袋裝衛生紙的任務,原本只請他左右手各提一袋,但他堅持要各提兩袋。看著他吃力且搖晃地行走、爬上樓梯,終於將4袋衛生紙拎進家門。雖然氣喘噓噓,臉上卻綻放出得意的笑容,為自己能完成任務感到自豪,相信也從中培養了他的自信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