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認識新生兒外科急症

認識新生兒外科急症

寶寶出生後,爸媽還沉浸在喜獲麟兒的喜悅中,但新生兒有許多不可預知的狀況,究竟什麼是新生兒外科急症?該如何預防與處理?照護過程又需要注意什麼呢?

什麼是急症?

耕莘醫院兒童發展中心主任陳培濤表示,如果已經危及到寶寶的基本生命徵象,即為急症。人類的基本生命跡象會以心跳、呼吸、體溫、血壓以及意識狀態來評估,若寶寶出現呼吸急促、嚴重腹脹、血壓、心跳異常,或意識不清等就會歸類為急症,而新生兒常見的外科急症以腸胃問題為主。一般而言,新生兒指的是出生30天以內的寶寶,而30天到1歲則稱為嬰兒。

亞東紀念醫院小兒外科副院長陳芸表示,新生兒若是在出生4天內,仍在醫院時就出現急症的徵兆,由於有醫護人員以及相關設備的協助,能及時診斷、治療,相對比較安全。通常寶寶有時會溢奶,小吐一、兩口之後又繼續喝奶是正常現象,但如果大量嘔吐,甚至吐出膽汁,就必須注意是否為急症。陳芸副院長表示,當爸媽帶寶寶就醫時,醫師會詢問排便的情況,如果排便順利,基本上腸胃道會是暢通的。 

1、小腸閉鎖

胚胎在發育時,小腸可能就會出現結構上的問題,造成小腸閉鎖。而小腸閉鎖的範圍很廣泛: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等處都有閉鎖的可能性,甚至是無肛症,這些症狀在出生時就可能診察出來,一、兩天內就要進行治療。陳芸副院長提到,胚胎在發育時有某段時間,腸管是實心的,到了後期才逐漸開始中空化,成為一個管腔。若實心的部分沒有被打通,就會形成腸道閉鎖,如果腸道出現破洞,則會成為「腸穿孔」,使胎糞在胎兒腹部結成胎糞球,造成胎糞性腹膜炎。

而腸道閉鎖也可能導致「巨結腸症」,當小腸某一截開始沒有神經,腸道就不會有擴大、放鬆的機能,上面的腸道會脹大,此時有問題的是窄縮的部分,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所幸大部分的巨腸症都只是一小節沒有神經,其病徵表現是便祕,可是還能勉強排出,有時醫師用指診,肛門會有噴便的反應,在門診追蹤時多半都能診斷出來。新生兒喝奶之後通常都會排便,一天8至10次是正常現象,1個月之後次數會慢慢減少,而巨腸症患者通常在一開始就很少排便。 

2、嵌閉性腹股溝疝氣

一般而言,現在的家庭都能自行診斷出疝氣,父母只要打開尿布觸摸下腹部靠近陰部的位置,若是患有疝氣,男寶寶的陰囊上方會有鼓起的硬塊,女寶寶則是觸摸大陰唇的上方。雖然疝氣好發於6個月到2歲的寶寶,但甚至9、10歲都可能患有疝氣。陳芸副院長解釋,胚胎發育時,有個稱為圓韌帶的構造必須降下來,並且留下一個袋狀結構,在寶寶出生時應癒合,若沒有癒合就可能出現疝氣。數據資料顯示,約有10%的寶寶有癒合不佳的問題而導致疝氣,而早產兒出現疝氣的比例遠比足月生產的寶寶要高。 

3、腸套疊

腸套疊也是新生兒的急症之一,嬰兒的盲腸不僅短小,而且會游離、浮動,隨著成長過程會慢慢固定。但在嬰兒時期因為會游離,容易發生腸套疊,大部分是迴腸被擠進大腸中,加上寶寶容易受到病毒感染,例如:輪狀病毒,感染後易導致淋巴腺腫大,使腸道蠕動不順,進而發生腸套疊。陳芸副院長表示,腸套疊的發生率約1/300,當腸子卡住之後,寶寶會開始嘔吐,並且拒絕進食,若腸子壞死可能會休克,且嬰幼兒不耐脫水,2天就會死亡。

由於腸道的血液循環被卡住而缺氧,會開始壞死,進而潰瘍、出血。而腸套疊發展到後期易造成血便,早期的血便看起來比較像藍莓醬,容易被誤診為細菌性腸炎。一般而言,發生腸套疊約6個小時,腸子幾乎就會壞死。如果寶寶表現出一陣一陣的哭鬧、解血便,即可能為腸套疊,但有時候是尚未排便,此時醫師會進行灌腸,觀察排便情況。若早期發現,腸道沒有卡很緊,也沒出現壞死,就會先使用鋇劑(平時用於上、下腸胃道攝影),以灌腸的方式,嘗試將腸道推回去。若是無法灌通就必須開刀治療,而現今都使用腹腔鏡,使侵入性手術的傷害降至最低。 

腹股溝疝氣與腸套疊的表現方式相近,寶寶會出現間歇性的哭鬧,進食後會嘔吐,吐完就不太有食欲。陳芸副院長說明,當腸道阻塞時,會有一股驅動力想要使其通過,就會造成一陣一陣的腸絞痛,使得寶寶出現間歇性哭鬧。一開始哭像是在撒嬌,哭累了就會睡,但會不斷在睡夢中醒來哭個5至10秒。家長若發現寶寶一陣一陣哭鬧,又摸到鼓起硬塊,可能就是疝氣,若是沒有摸到硬塊即可能為腸套疊。

4、中腸扭結

陳芸副院長形容中腸扭結為「隱形殺手」,終其一生都有可能發生,而發生中腸扭結的前題是「腸扭轉不良」。在胚胎發育時,小腸本來在外面,會逐漸退回腹腔內,由於小腸的結構會被ㄇ字型的大腸包住,此時腸道須扭轉約270度,如果沒有轉好,就容易發生扭結。然而,腸扭轉不良不一定會發生中腸扭結,但若是發生扭轉,易使整個腸道壞死,或是變成短腸症。如果早期發現,可以在6小時內將腸道轉回來,有機會能夠恢復。陳芸副院長表示,若及早發現有腸扭轉不良的現象,可以先進行預防性的手術,將兩邊的腸子推遠一點,使其間距變寬,降低中腸扭結的機率。

由於腸道的問題會伴隨著嘔吐,當嬰幼兒發生中腸扭結、嘔吐,且又無法表達,很容易使腸道壞死。然而,陳芸副院長表示,在發生扭結前,會出現某些徵狀,例如:常常嘔吐,而嘔吐的量也相對較多,建議拍攝腹部X光片以確定腸道結構是否正常。而這樣的寶寶因為經常嘔吐,進而會影響到營養的吸收,食欲也會不好,身形較為瘦小。

不輕忽腸胃炎

嬰幼兒另有兩項較少見的急症:腸胃炎與大腸穿孔,而腸穿孔的前身即為腸胃炎。由於成人的大腸壁較厚實,通常不會腹瀉造成大腸穿孔,但嬰兒的大腸壁較薄,一旦嚴重腹瀉就容易造成脫水,甚至休克死亡。一般而言,成人腸胃炎的治療方式只要空腹一、兩餐,讓腸胃休息,隔日再進食即可。但嬰兒空腹過久會脫水,只要稍微脫水,再加上腸壁較薄,有時候甚至還有細菌感染,影響到腸道的血液循環支配,使得某些部位較不容易獲得水分,更容易脫水發炎而穿孔。陳芸副院長表示,若嬰兒罹患腸胃炎,不建議直接空腹,可以少量多次補充電解水。一旦發生大腸穿孔,腹部會脹起來,2、3個小時內就要開刀修補。家長必須要有警覺,不能輕忽腸胃炎,也不能使寶寶發生脫水的情況。

5、外傷

陳培濤主任表示,外傷也是常見的急症之一,由於嬰幼兒處於探索的階段,活動力旺盛,容易從高處跌落,可能造成頭部外傷等情況,此時可以看到外觀有瘀青或擦痕等,若媽咪發現孩子突然很嗜睡,或活力明顯下降,出現嘔吐、抽筋等狀況就必須送急診。到院後醫師會先檢查生命跡象和意識,如果懷疑因撞擊導致腦部有些受損,例如硬腦膜下出血等問題,會住院觀察,或經由外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手術。 

從平時照護做出區隔

陳培濤主任認為,預防勝於治療,帶寶寶回診、施打預防針時可以諮詢醫師,是否有先天性構造上的問題,若醫師有發現異常也會主動提供相關訊息給家長,再做進一步的檢查。家長也要多留意孩子的狀況,若發現孩子跟平常比較起來,活力差、食欲差、異常哭鬧等,就要懷疑是否有急性傳染病,或是先天構造上的問題。陳芸副院長提醒家長,不要輕忽溢奶與吐奶,要從平常的照護中做出區隔,一旦狀況不對就要送急診處理,也要注意是否出現間歇性哭鬧,1個月以上的嬰兒症狀較明顯,1個月以內的新生兒還不太有痛覺,雖然會吐膽汁,但不太會出現哭鬧等反應,必須多加注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