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B肝系列報導2】提高警覺 .及早觀察與就醫 讓新生兒遠離肝膽疾病的威脅

【B肝系列報導2】提高警覺 .及早觀察與就醫 讓新生兒遠離肝膽疾病的威脅

肝膽疾病,是新生兒的常見症狀之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原國民健康局)自2002年推行「嬰兒大便卡」至今,這十幾年以來,愈來愈多父母會主動關切寶寶的大便等狀況,連帶也讓及早發現與治療新生兒肝膽疾病的比例提高不少。

資訊的發達,讓許多父母愈來愈懂得觀察寶寶的狀況,不但不放過任何一點小跡象,也懂得主動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這次《媽媽寶寶》雜誌、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與台北市明德扶輪社、復興廣播電台,除了保肝問卷的孕婦篇,也另外規劃「嬰兒篇」,希望能藉此得知目前父母對於新生兒肝膽健康方面的了解程度;並專訪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主任趙舜卿,詳細說明新生兒肝膽疾病的相關事宜。

保肝問卷調查~嬰兒篇

 

90%父母.普遍具黃疸知識

「嬰兒大便卡」長期深入社會大眾宣導下的成果,確實也忠實反應在這次的問卷調查中。趙舜卿醫師分析,大多數的媽媽寶寶讀者群都具備正確的基本知識,答題正確率高達九成以上,顯示出大便卡等相關衛教資訊深植在每個家庭中。以第二題為例,96%父母選擇「以上皆是」,代表都能理解新生兒肝膽疾病不只是要察覺黃疸,更要隨時觀察糞便顏色,唯有同時察覺到兩種跡象,方能更精準掌握寶寶肝膽狀況,有問題時儘早接受治療,減少對身體的負擔。

他也期望在未來,能更深入推廣相關衛教資訊,達到每個家庭百分百理解的程度,相信這能讓更多新生兒遠離肝膽疾病所帶來的任何嚴重影響(如換肝),父母也會更安心。

雖認識大便卡.但可再更深入了解

本次的嬰兒篇問卷,顯示多數父母皆能了解黃疸與糞便狀況對新生兒的重要性,也多能掌握平日觀察的重點;然而,在第五題深入細問大便卡內容部分,答題正確者僅有74%,有26%的讀者在判別寶寶大便顏色方面顯示出不確定感(而答錯);進一步來看,可能是某些父母尚未完全熟悉、或學會觀察寶寶糞便的狀態,仍有小小的努力空間。趙舜卿醫師建議,除了父母應儘快了解相關判別方式外,若是發現寶寶有皮膚、糞便的異狀,還是先就診,諮詢兒童胃腸肝膽專科醫師較佳。

寶寶肝膽疾病.常見「黃疸」表現【B肝系列報導2】提高警覺 .及早觀察與就醫 讓新生兒遠離肝膽疾病的威脅

趙舜卿醫師表示,很多的肝膽相關疾病,都會讓人體有「黃疸」表現;在新生兒身上,則比較常發現以下四種病症: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症、阿拉吉歐症候群。這四種疾病的共通點,都在於會讓皮膚呈黃疸現象,且若沒有把握黃金治療期,較容易會促使肝臟功能衰退,甚至導致肝臟纖維化、硬化的狀況。

因此,他建議父母應提高警覺,如發現寶寶皮膚黃黃的(疑似黃疸),且糞便呈淡黃色或灰白色等不正常的顏色(參考大便卡1~6號)或介於正常與不正常顏色間的模糊地帶,就需要儘快帶寶寶到就近設有胃腸肝膽專科的診所就醫。通常只要「抽血」,檢測體內的總黃疸指數(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就能得知寶寶是否可能會罹患肝膽疾病;醫師進而能依據個別狀況,安排後續的相關治療。

病症1新生兒肝炎

肝炎,最常見於新生兒的肝膽疾病;但近幾年的患病比例已減少許多,這與少子化、衛生教育、疫苗普及等因素有關。趙舜卿醫師說明,造成人體感染到肝炎的原因很多,如巨細胞病毒、麻疹病毒、A或B或C型肝炎病毒等等;對於新生兒來說,則有比較高的機率是被母體所感染的。罹患肝炎的新生兒,通常出生沒多久(數天至數週)就會出現黃疸加劇或持續黃疸不退的現象,並常有體重較輕(且不容易增加)、或體型較瘦小的特徵。

他補充,一般新生兒出生後可能會出現生理性黃疸現象,大約3~7天後便逐漸消失。一般完全餵母乳寶寶若出現黃疸或其黃疸現象持續較久,而大多數個案的黃疸會在出生2~3個月後消失,只要大便顏色正常,身體大多無恙。

病症2膽道閉鎖

膽道閉鎖,顧名思義就是「膽道系統先天性發育異常」的病症,在東方的盛行率較高,目前沒有歸納出明確的發病原因。趙舜卿醫師說明,此類患者常在出生1~2週後有持續性的黃疸現象,並且糞便顏色多呈淡黃色、甚至灰白色,這些主要為體內膽汁滯留(膽汁分泌後無法進到腸道)所致。

他表示,早期只要診斷出新生兒罹患膽道閉鎖,幾乎只有等待換肝一途;但從1957年的日本葛西教授(Kasai)以手術成功改善病症狀況以來,「葛西氏手術」(肝門空腸吻合術)遂成為目前膽道閉鎖的最佳治療方式。

因此,罹患膽道閉鎖的病童,若能把握黃金治療期(一般建議60~90天內)接受手術,預後狀況會較好,未來需要進行肝臟移植的機率就會愈低。

病症3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症【B肝系列報導2】提高警覺 .及早觀察與就醫 讓新生兒遠離肝膽疾病的威脅

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相當罕見,屬於遺傳性的疾病(可能是某種基因缺陷所致),這類患者體內的膽汁分泌方面有缺陷。趙舜卿醫師表示,出生後幾個月內會出現黃疸及肝脾腫大症狀,症狀和新生兒肝炎類似,平均發病年齡約為3個月大,有些患者可能在幼兒時期即出現肝硬化現象。

病症4阿拉吉歐症候群

阿拉吉歐症候群(Alagille Syndrome)也比較罕見,屬於遺傳性的疾病(可能是某種基因異常所致)。趙舜卿醫師表示,寶寶可能常在出生1~2週後有持續性的黃疸現象,外觀長相常出現特殊表徵(如前額突出、眼窩深、眼距較寬、鼻樑凸或尖下巴),另可能出現先天性心臟血管疾病(如周邊肺動脈狹窄、法洛氏四合症或其他心臟病)、骨骼結構異常(如蝴蝶樣脊椎骨),以及眼球角膜周邊出現渾濁現象。

肝臟方面的表現,阿拉吉歐症候群的病童通常在出生後2、3個月內便會有持續且明顯的黃疸。不過,每個患者的發病時間不一,快的剛出生沒多久就會被發現,但比較晚的可能到了兒童、青少年、成人時期才會被察覺出來。

保肝健康.需終生追蹤

【B肝系列報導2】提高警覺 .及早觀察與就醫 讓新生兒遠離肝膽疾病的威脅

無論是罹患新生兒肝炎或膽道閉鎖,在接受治療後,終生都必須持續地追蹤;趙舜卿醫師表示,「由於患者的肝臟曾經受損,比起一般健康者的肝臟,功能性較弱,未來肝硬化、肝纖維化等風險也較高,因此,一輩子都需要追蹤與觀察,好好維護」。而針對新生兒肝炎,大多採保守療法,只要沒有症狀、惡化,定期追蹤(如每3個月回診、抽血檢查,每個人狀況不同)即可。

至於膽道閉鎖的患童,在葛西氏手術後,前幾個月都需要到兒童外科或兒童胃腸科回診,讓醫師進行密切的臨床追蹤,或安排肝膽功能的抽血檢查與腹部超音波檢查。趙舜卿醫師說明,在葛西氏手術後,主要觀察的臨床表徵如黃疸、肚子是否會脹、糞便顏色是否正常、有無出現手術後併發症……等;尤其糞便顏色是否改變、黃疸是否持續消退,才代表手術後病情有所改善。通常術後一年內,追蹤頻率比較高;一般在手術後病情穩定幾個月後,才會逐漸減少回診頻率,變成2~3個月一次、3~6個月一次。

均衡飲食.脂溶性維生素是關鍵

罹患肝膽疾病的患童,由於消化系統相較於一般人較虛弱,因此在飲食方面須格外注意。趙舜卿醫師提醒,應以減少用油的烹調方式為主(如水煮或清蒸),均衡攝取各類食材(肉類選擇上,宜以瘦肉為主;一般肉類依脂肪含量多寡,依序為雞肉、魚肉、鴨肉、牛肉、羊肉、豬肉等)。若長期需採取低油飲食,應遵照醫師指示,適時補充脂溶性維生素A、D、E、K。

另外,由於患者容易缺乏維生素D,因此也可能有骨質疏鬆的風險。他建議,可適量補充含鈣食物、搭配適量且安全的運動,都有助於提升代謝、預防骨鬆發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