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家有特殊兒:觀念篇

家有特殊兒:觀念篇

面對孩子的特殊需求,正確且健康的教養態度,是幫助孩子順利接受療育的第一步。

客觀面對不慌張

當孩子開始上學後,有些老師可能會依據主觀的判斷懷疑孩子必須接受治療,初次聽老師描述,可能會讓許多家長無法接受,或直接因為感到難過而不知所措,建議父母在此時要保持客觀的態度,在醫師確診前,對老師的建議抱持保留態度,但同時要更細心的觀察孩子狀況與深入了解學校的情境與要求,若真的有疑慮,可尋求醫療院所中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診斷,勿讓錯誤的臆測造成大人與孩子的心慌。

尋求多元的治療方式

在面對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或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時,治療方式可尋求兒童精神(心智)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訓練師、語言治療師或臨床心理師的幫助,其中兒童精神(心智)科醫師能提供診斷、藥物處方籤、診斷證明與轉介單,物理治療師、職能訓練師、語言治療師或臨床心理師則著重於為孩子的各種能力進行復健與治療,同時,因為藥物治療無法訓練孩子的能力養成,因此建議家長採取多管齊下的治療方式,幫助孩子更快的適應日常生活。

家有特殊兒:觀念篇

避免自責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所有爸媽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長大,因此,每當孩子生病或出現某些症狀時,有時媽媽會忍不住自責,懷疑自己是否在孕期或生活中沒有將孩子照顧好而責備自己,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表示,當孩子出現症狀,家長必須體認症狀的發生是因為孩子的生理狀況,不是自己的錯,才不會讓自己一直在自責的情緒中走不出來,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認為,越早拋開自責情緒,並接納事實,即可及早開始面對與處理孩子的特殊需求與教養。面對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若已經過醫師確診,家長卻還是以一般方式對待孩子而忽略其需求,反而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坦然的態度

傳統上,若帶孩子尋求兒童精神科或兒童心智科,家長通常會因為擔心親友的異樣眼光而感覺不自在,甚至無法坦然,然而家長的態度會嚴重影響孩子看待自己的方式,實際上,就像有感冒症狀尋求醫師幫助般自然,如果父母覺得不能讓親友知道「去兒童精神(心智)科看診」,孩子從爸媽的行為中就會覺得自己有隱諱的症狀,無法坦然面對他人與自己,但若家長調整心態,讓自己對看診與接受幫助採取接納與坦然的態度,也會使孩子對自己的特質容易放開心胸接納與感覺自然,而一旦父母與孩子能夠心無罣礙的面對症狀,孩子也會比較容易接受課程的訓練或面對學習,對親子雙方反而比較不會有這麼大的心理負擔。

視症狀為特質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建議家長,若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或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與其視這些突出的症狀為病症,不如視它們為孩子的「特質」,例如:你有大聲說話的特質、坐不住又愛亂跑的特質等,一方面不把孩子當成病童,且仍重視其特殊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熟悉自己的特質,而願意與父母一起尋求方法來適應這些特質;且當這些特質有需要用藥時,也不要刻意隱瞞,謊稱藥物為維他命,讓親子間的互動建立在坦白與誠實的基礎上,方能讓孩子對家長有完全的信任。

財團法人肯納自閉症基金會財團法人肯納自閉症基金會

財團法人肯納自閉症基金會的使命在於呼籲政府落實「肯納症者」的教育、就業和生活安置,減少肯納症者家庭的負擔及社會問題,並為肯納症正名。

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

照顧自閉症者是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的使命,為所有無法獨立生活的自閉兒,建置一個完全屬於他們的家園,讓家長放心的託付寶貝,接受養護和教育,是該基金會最大的目標。

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

以愛為鑰,開啟關懷。主要服務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簡稱ADHD)患者及其親師為主軸的公益團體,藉由赤子心提供的服務,使得ADHD患者能有信心的建立自我形象及破除大眾迷思。

看到孩子的亮點

因為關注於孩子的特別行為,家長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優點,遊藝小園藝術治療師邱寶慧提醒,學習在生活中看到孩子的亮點,並從他的優勢能力去支持他的不足處,反而有機會讓亮點帶動孩子弱勢能力的進步,並進而有機會發現孩子新的能力,邱寶慧藝術治療師指出,每個人都有強項與弱項,一味的只想把弱項提升,也許能讓孩子的各種能力都達到平均值,但卻可能會忽略孩子在強項能力上的天賦,使孩子的該項能力「欠栽培」,喪失被提升的機會,而且著重於孩子弱項的教養態度,也容易帶給孩子許多壓力與不開心的情緒。

肯定自己的育兒能力

帶養特殊兒時常讓家長倍感壓力,邱寶慧藝術治療師建議所有的爸媽要學習看到自己的認真與努力,並認可自己照顧孩子的能力與建立自己的信心,畢竟在面對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教養上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與心力,時常肯定自己,可以讓父母在帶養孩子時,有更多勇往直前的動力,並且建議家長,在面對家人、長輩或孩子學校的師長時,坦然告知孩子的狀況以尋求支持或校方資源,亦可有效減輕育兒過程中的壓力與心理負擔。

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因為求好心切,許多爸爸媽媽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下,常常於無形中給予孩子莫大的壓力,有時這樣的壓力在特殊兒的教養上,反而容易促成特殊兒自我傷害的行為,例如:覺得自己做不好,就打自己的頭。因此,建議爸爸媽媽檢視自己對孩子的要求,並留心不讓自己的期望造成孩子的壓力來源,邱寶慧藝術治療師表示,家長若真的無法放下期待,建議可以用比較溫和的方式表達,例如:讓語氣更溫和、讓孩子知道期望的背後原因或減少表達要求的次數等,同時,也提供已出現自我傷害行為的孩子,在面對壓力時可以取代的紓解方法,讓自我傷害的行為能夠有效終止。

不忽略手足的需求

家有特殊兒:觀念篇

為了照顧家中的特殊兒,爸媽很容易將全部的注意力關注於特殊兒身上,而忽略其他手足的需求,根據邱寶慧藝術治療師的臨床觀察,通常特殊兒的其他手足雖然時常顯得比較成熟,但對於爸媽不經意的忽略,仍容易會有情緒上的不平衡,建議家長要適度的撥時間給另一個孩子,給予重質不重量的獨處時間,並經常關心他内心的需求,例如:關心孩子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以及他的今日心情,同時,也要表達對他的愛與感謝孩子平時的體諒。而在教養的技巧上,因為孩子年紀還小,建議爸爸媽媽要細心琢磨孩子的感受,以顧及孩子的情緒,例如:在與孩子獨處時,若話題尚未結束前,需將注意力轉至特殊兒身上時,爸媽可以將原話題有技巧的延伸到下一個情境(與特殊兒有關,例如:你猜等一下妹妹上車會哭哭啼啼嗎?或是你猜妹妹等一下上車第一句話會說什麼?)讓孩子不會覺得爸媽的注意力稍後會因為特殊兒而被剝奪或時間突然被搶走,反而會覺得媽媽與自己同一國,一起猜妹妹接下來的行為。

但邱寶慧藝術治療師提醒,延伸話題要留意不要有強迫孩子非要一起關心特殊兒的意圖,而是巧妙的將情境轉換,一方面避免突然中止話題讓孩子有被冷落的感覺,另一方面也讓孩子一同參與對另一個手足的關注,成為爸媽在教養上的小幫手。

背離親源

生下自閉症及智能障礙等症狀的孩子,要學會的不只是包容與接納,本書記錄這些孩子的雙親用愛跨越鴻溝,然後慢慢由衷接納孩子的每一面。(出版/大家出版)

站在學生前面站在學生前面

柯恩六歲時出現妥瑞氏症,生活從此變成一場災難。「讀書」對這個孩子是何等煎熬!了不起的是,一路走來,柯恩讓我們見識到積極進取的正向心態,可以使一個人變得多勇敢、多堅強。(出版/遠流出版)

財團法人台灣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

由於屬於罕見疾病,且因為發展遲緩及無口語,容易被誤診為自閉症或腦性麻痺。為了讓社會大眾更了解雷特氏症(Rett Syndrome),蕾雷家族積極宣導疾病,以減少病友再被誤診與延誤治療的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