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產後照護> 掌握供需平衡的哺餵技巧 創造愉快的母乳經驗

掌握供需平衡的哺餵技巧 創造愉快的母乳經驗

從懷孕開始,孕媽咪的胸部不只因為荷爾蒙的影響而脹大,更是為了日後的泌乳做準備,哺乳能否順利支持著新手媽媽哺育孩子的信心,也讓寶寶最直接的感受媽媽全然的愛,供需平衡的泌乳狀態,是所有母乳媽媽的心願,只要掌握關鍵原則,就能輕鬆哺乳無負擔。

泌乳機制

泌乳機制

奶水的形成有賴於媽媽乳房中的腺體細胞,一串串如葡萄般的乳腺泡,在泌乳激素的作用下使泌乳細胞製造出奶水,儲存於乳暈下方的輸乳管(又稱輸乳竇),在催產素的作用下,讓密佈於乳腺泡周圍的肌肉上皮細胞發生收縮,促使奶水順利流出(即一般熟知的催產素反射或噴乳反射);此外,媽媽的心情、感覺與想法對噴乳反射有極大的影響,正面愉快的的感受或見到嬰兒、聽到嬰兒哭,都會幫助奶水流出,反之,負面的情緒,如:疼痛、擔憂或懷疑奶水不夠,都會暫時的抑制該反應產生。

供需平衡

母乳的珍貴不單只是營養價值高與最適合寶寶吸收,母乳的微妙之處更在於其成分會隨著寶寶的月齡不同而供應相應的營養,例如:產後3個月的母奶,即最適合目前3個月寶寶的營養所需,研究也發現,早產兒母親的奶水比足月兒母親的奶水含有更多的蛋白質,礦物質與維生素的比例也不盡相同,但卻是最適合早產寶寶所需求的營養成分,因此,在寶寶的關鍵成長期中,供應充足的奶水並達成供需平衡,是每個媽媽的夢想,因為如此不僅寶寶的飲食無虞,媽媽也比較能夠放鬆,而不會因為供不應求而煩惱,或是供過於求而苦於需頻繁將剩餘奶水移出。

想吃就餵‧順利哺乳的第一步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護理部督導、母乳種子講師暨國際泌乳顧問古雪貞表示,產後順利哺乳的關鍵在於奶水的充分製造與順暢無阻的流出,因此,順應新生兒的需求,在寶寶需要時立即哺餵,能幫助媽媽日後建構供需平衡的泌乳機制,古雪貞督導強調,產後媽媽於夜間移出奶水十分重要,這恰好呼應新生兒此時2~3小時即須餵食的需求,若情況允許,寶寶想吃即餵的全親餵哺乳方式,是達成奶水供需平衡最簡單的方法,因為乳房對於奶水的調節,會逐漸隨著寶寶的需求而自行調整,每次的奶水製造也都能剛好滿足寶寶的需求,同時,寶寶6個月之前,建議媽媽也無需特別為寶寶戒掉夜奶,順其自然即可。

建立奶水量‧供需平衡的必備條件

要達成母奶哺餵的供需平衡,穩定的奶水量需首先被建立,隨著媽媽哺餵的次數增加,奶水量的建構決定於每次奶水有效移出的量,因此在產後頻繁的哺乳,能使奶水製造量逐漸穩定,當奶水供應充足且持續親餵的情況下,供需平衡的調節便可自然發生;古雪貞督導提醒,在寶寶3個月前,每次哺餵母乳的間隔建議不超過4小時,且若無需餵夜奶,在胸部無腫脹的前提下,每次哺乳的間隔也不應超過6小時。

供過於求‧逐步調節

當媽媽的奶水增量起來後,多餘的奶水可先擠出儲存,以準備未來可能發生母嬰分離時使用;但若奶水量的供應大於需求,且造成媽媽很大的困擾時,建議媽媽每次每邊輪流餵完寶寶後,就無需再額外擠出,若餵完仍覺得乳房腫脹,可稍微再擠出一些奶水,並在乳房鬆軟、感覺舒服後即停止擠奶,讓身體能逐次慢慢適應並調節目前的奶水量以符合需求。

輕鬆哺乳的關鍵

不拘泥於餵奶姿勢

供過於求‧逐步調節

早期為了方便新手媽媽學習,護理人員會介紹常見的哺乳姿勢,然而,每個媽媽的體型和習慣不同,特定的餵奶姿勢不一定適合每位媽媽,古雪貞督導說明,最好的哺乳方式是寶寶與媽媽都感到舒適的姿勢,例如:媽媽可以是半坐臥或躺臥,寶寶也可不拘泥方位的趴在媽媽身上,只要媽媽餵乳姿勢皆有得到正確支托,而無聳肩、墊腳或手臂僵硬等情況,且寶寶又能正確含乳,即是完美的哺餵母乳姿勢。

不懷疑自己奶水不夠

每個媽媽都有哺育自己孩子的潛力,只要給寶寶足夠的機會吸吮乳房,乳房就能製造足夠的奶水供應寶寶,許多媽媽產後心情無法放鬆,常常擔心奶水不夠,然而越急切的心情與負面的想法,越可能造成奶水受到抑制,導致媽媽誤以為自己泌乳情況不佳,事實上,新生兒初期的奶水需求量較少,只要媽媽願意勤哺餵,奶水量的建立就可逐漸穩定,並達成供需平衡。

不執著於睡眠時間被中斷

睡眠被中斷一直是新手媽媽在照顧寶寶時,感到最辛苦的原因之一,然而,古雪貞督導認為,為母則強,每個媽媽其實都具有克服與適應此難題的能力,只要媽媽能充分了解母乳對寶寶的好處,並學習躺著餵奶的方式,夜間哺乳就不會成為媽媽的難題,此外,泌乳激素能促使媽媽於餵奶時感覺放鬆,讓媽媽於夜間餵奶後能輕易入眠、達到休息放鬆的目的。

背部按摩.讓泌乳更順利

哺餵母乳不只需要媽媽堅定信心,另一半與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每次哺乳前,建議爸爸也能為媽媽進行簡單的背部按摩,不但可以幫助放鬆、撫慰媽媽的心情,也能促進媽媽的泌乳反射。此外,若乳房因奶水淤積而發生硬塊,媽媽除了可嘗試透過寶寶的吸吮來排除外,背部按摩也能達到放鬆的目的,協助奶水排出。

按摩步驟:

1.媽媽可不穿衣服或是穿寬鬆的衣服,坐在椅子上,身體前傾,趴於桌上,讓乳房自然向下垂。

2.以大拇指做小環狀按摩,針對媽媽頸部到肩膀、脊椎兩側及兩側肩胛骨周圍,按摩放鬆肌肉,以增加泌乳神經的反射,每次時間約3到5分鐘。

職場媽媽的哺乳計畫

職場媽媽的哺乳計畫

對於無法全親餵的媽媽而言,以手擠乳或使用擠乳工具,都是寶寶不在身邊時將奶水移出的可行方法,當奶水的供需達成平衡,不僅寶寶能獲得足夠的供應,媽媽塞奶或發炎的乳房問題也能有效減少,因此,為了維持供需平衡,職場媽媽仍需把握在胸部不腫脹的前提下,每次擠奶間隔不超過5小時,並避免在乳房感到很腫脹時才擠奶,擠出的量,以擠到乳房感到鬆軟即可,因為奶水無法被淨空。

泌乳回饋性抑制物(Feedback Inhibitor of Lactation;FIL)

為避免乳房過度腫脹,當乳房有大量的奶水未被移出時,乳房會分泌泌乳回饋性抑制物以緩減奶水的製造量,因此,職場媽咪應避免於乳房腫脹時再擠奶,一方面此時較難將奶水擠出,另一方面也會使該抑制母乳的因子增加;古雪貞督導提醒,若媽媽單側的奶水量能滿足寶寶每次的進食,則兩側乳房就需每次交替哺餵,才能防止單側乳房因不常哺餵而使奶水逐漸減少,進而造成媽媽大小奶或雙側乳房泌乳量不同的困擾。

母奶對寶寶最好

母奶的營養能輕易滿足寶寶的生長所需,無論是蛋白質、DHA、免疫球蛋白或其他營養素,都是最適合寶寶腸胃的現況並能夠完整吸收,研究發現,寶寶對於母奶營養成分的吸收效率高於配方奶,且吸收速度也快,數據顯示,平均22.7ml的母奶,被寶寶的胃完全排空之時間為48分鐘,29ml的配方奶則需時78分鐘。此外,因母奶的活性物質較多,親餵較不容易使營養成分被破壞,若無法親餵時,也建議媽媽留心保存的時間、方法與容器,步驟越簡單越好(例如:少一次分裝、少一次換瓶),保存容器中,玻璃製瓶的選擇也會較優於母乳袋。

古雪貞督導指出,親餵母奶能建立寶寶的安全感,讓他的情緒較穩定,也因為吸吮奶頭較費力,因此親餵母奶能讓寶寶的臉頰更結實、輪廓更漂亮,同時,母奶中的脂肪酸、乳糖與DHA都有益於寶寶腦細胞的發育,長期而言不只增強寶寶的免疫能力,也為日後健康的體質打下基礎。

寶寶的水分補充

因母奶的成分中,水分佔有相當的比例,因此母奶寶寶無需再額外補充水分,古雪貞督導建議,月齡太小的寶寶若補充過多水分,容易引發低血鈉症,若寶寶因為生病需補充水分,也須在詢問過醫師後,給予電解水,而非開水。

 

乳頭混淆的爭議

乳頭混淆的爭議

雖然新生兒天生有吸吮的本能,但在寶寶滿月前或寶寶含乳尚未駕輕就熟前,建議媽媽不急著以奶瓶供應奶水,畢竟奶瓶與乳房的形狀不同、吸吮的力道也不相同,若在新生兒熟悉吸吮乳頭的方式之前給予瓶餵,確實有造成乳頭混淆的可能;但若因特殊情況(例如:寶寶早產),寶寶出院時已無法接受親餵,媽媽也無需難過,只要耐心給予寶寶機會重新熟悉媽媽的味道與體溫,寶寶還是有可能再次接受親餵。古雪貞督導表示,在平常時間讓寶寶與媽媽肌膚相親,敞開衣物嘗試讓寶寶趴在胸口,但不急著遞上乳頭,初期也許每天耗時半天到一天的時間循序漸進,讓寶寶在熟悉媽媽的體溫和味道後願意接觸乳房,再嘗試於寶寶想吃時,給予親餵母乳的機會,讓寶寶有機會練習吸吮乳頭;寶寶習慣親餵前,也可輔以額外添加的1/2或1/3奶水,讓他在練習時可稍微解除一些飢餓感,但切記不應強迫與著急,以避免寶寶排斥乳房,造成反效果。

勤於尋求專業醫護人員的幫忙

無論是荷爾蒙的影響、產後傷口照護或對新生兒照顧的不熟悉,產後一個月通常是新手媽媽最容易產生焦慮的時期,此時若是新生兒含乳不佳或是泌乳不順,都可能讓媽媽因此陷入擔憂,因此,為了讓產後媽咪能夠得心應手,建議在孕期時能多收集相關知識,產後於出院前,也要勤於詢問護理人員,將正確的哺乳方式熟記,以避免回家後手忙腳亂、陷入慌張;出院後,若遇哺乳問題,也切勿以蠻力推擠乳房,應立刻尋求專業護理人員的協助,以避免嚴重淤青或發炎狀況產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