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從孕期開始.教你生養出好帶寶寶

從孕期開始.教你生養出好帶寶寶

經研究發現,懷孕期間無論是因為生理或心理原因所造成的持續性情緒低落,生出磨娘精型的寶寶機率較高,而磨娘精型的寶寶長大後出現過動或情緒管理不佳的比例又較一般孩子高出30%,笑咪咪寶寶究竟如何生養?原來從孕期就可以好好培養。

好帶寶寶一般泛指規律性高(作息好調整)且情緒經常性良好的孩子,反之,若規律性較低且情緒反應較為敏感的孩子,因容易讓父母疲於奔命,而有磨娘精寶寶之稱。

教你生養出好帶寶寶

培養孕期好情緒

當情緒有所起伏,身體會有相對應的生理反應,因此懷孕時,媽媽的心情確實會影響胎兒的身心發展,兒童發展專家暨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表示,當孕媽咪總是保持好情緒,並促使大腦分泌快樂荷爾蒙多巴胺時,會刺激胎兒神經分泌生長激素,讓寶寶發育得更好,並且會讓胎兒習慣如此的生理反應,王宏哲老師進一步解釋,孕婦生理反應的變化與胎兒的生理變化,如心跳和血壓是有高度關聯的,因此若胎兒在媽媽肚子裡習慣好情緒的生理反應,將來出生後也容易成為好帶養的寶寶,反之,若媽媽的情緒長期處於低氣壓,身體釋放出的壓力荷爾蒙,不但會抑制胎兒生長激素的分泌並影響營養吸收外,也會使寶寶出生後對於負面情緒的生理反應感到熟悉,覺得有如在媽媽子宮中一樣有安全感,而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然而生活中,情緒的起伏難免,建議孕媽咪若出現負面情緒無需太過自責,只要學會調適心情、幫助自己轉移注意力,就可以讓自己儘量避免壓力的侵擾。王宏哲老師也建議孕媽咪,可以用下列五種胎教方式來與寶寶互動,經研究證實,這些胎教行為不但可以穩定孕媽咪的心情,也幫助孕媽咪在愉悅情緒下分泌多巴胺,來促進胎兒的各方面發展。

語言胎教

胎兒從八個月開始即能辨別爸爸與媽媽的聲音,因此在媽媽懷孕期間,爸爸與胎兒的適當互動,有助於寶寶出生後更快的認出爸爸聲音,並容易熟悉爸爸的照顧。

觸覺撫摸胎教

孕媽咪透過觸摸肚皮能帶給寶寶良好的情緒反應,但撫摸的對象並非胎兒,而是孕媽咪本身,王宏哲老師解釋,因為由皮膚而來的觸覺感受會將訊息傳遞至大腦的觸覺皮質區,而因為觸覺皮質區與大腦的情緒皮質區有重疊的部分,因此當孕媽咪同時感覺舒服愉快時,也刺激大腦釋出多巴胺,進而促使胎兒神經分泌生長激素,形成良好的情緒影響。王宏哲老師提醒,觸覺撫摸建議稍微施加力道進行,因為輕柔的撫摸所刺激的是不同大腦部位,引起的情緒反應多為亢奮或興奮,稍加力道的撫觸則可帶來穩定情緒與增加專注的情緒反應。

擦妊娠霜好處多

擦妊娠霜除了幫助滋潤皮膚、預防妊娠紋,還能透過按摩肚皮達到觸覺撫摸胎教的目的,王宏哲老師尤其建議準爸爸能幫媽媽塗抹妊娠霜,不但可以體貼孕媽咪的辛苦,還能增加與胎兒對話的機會。

音樂胎教

市面上有許多胎教音樂,雖然都標榜能強化胎兒的發展,但實際上影響胎兒的因素仍來自於媽媽,媽媽因為聆聽喜歡的音樂所產生的愉快反應,才能帶給胎兒愉快的感受,因此,王宏哲老師建議,媽媽只要持續欣賞自己喜歡的音樂即可,無需刻意選擇陌生或不喜歡的音樂類型來進行胎教。

動覺(運動)胎教

孕媽咪無論是透過運動或散步來增加孕期活動量,胎兒都最能夠直接感受,王宏哲老師表示,不同的運動方式,對胎兒感覺統合能力的建構有不同貢獻,尤其在懷孕6~9個月,是胎兒快速發展感覺統合能力的階段,藉由透過媽媽的移動與動作,無論是爬樓梯時的上上下下或搖擺時的左左右右,胎兒都能將經驗保留在腦中,這些經驗也促使大腦各區域的發育在出生前建構完整,因此出生後寶寶便能夠輕易的將潛能激發出來。

活用寶寶記憶

懷孕時,媽媽活躍且溫和的運動經驗會複製於胎兒腦中,且因為大腦神經具有用進廢退的機制,因此若寶寶出生後,持續透過帶著寶寶肢體律動或與他遊戲的方式,會刺激寶寶活用在胎兒時期已存取的經驗,使他的動覺學習、爬行或肢體運動等能力都發展的更好。

藝術胎教

媽媽在懷孕期間,若欣賞或進行喜愛的藝術活動,同樣會幫助大腦釋放多巴胺,並協助胎兒的大腦建構,但仍需以媽媽的喜好為優先考量原則,因為媽媽若不喜歡這類型的活動,可能會抑制多巴胺的分泌,而無法對胎兒造成良好影響。

孕期讀經讓寶寶好帶?

孕期讀經讓寶寶出生後比較好帶的原因,可能源自於有些媽媽在讀經時,情緒能感到平靜所導致,因為媽媽的好情緒會影響寶寶,因此才會有如此說法,但王宏哲老師提醒,若媽媽對讀經的行為有所抗拒,建議還是另尋讓自己感到開心的方式與寶寶互動,否則若強迫自己進行不願意做的行為,對寶寶反而不會有好影響。

教你生養出好帶寶寶

產後身教.造就寶寶好情緒

複製媽媽情緒

若來不及經營孕期情緒,媽媽們也無需擔心,若寶寶出生後規律性較低,王宏哲老師建議仍可以漸進式的方式來微調寶寶的作息,讓寶寶的規律性提高,而情緒上較敏感的寶寶,則需建立親子間的安全感與信任感,並經常擁抱寶寶或透過遊戲降低寶寶的敏感度,研究發現,擁抱能刺激大腦分泌血清素,即所謂的幸福荷爾蒙,讓媽媽與寶寶的情緒更穩定並擁有安全感。

王宏哲老師也指出,即便寶寶出生,對於感知媽媽的非語言訊息仍然很敏銳,當寶寶八個月大時,透過大腦鏡像神經元的運作,已能透過媽媽的心跳、體溫、語氣、表情或其他非語言訊息,辨別媽媽的情緒並學習模仿,因此若媽媽情緒低落,視媽媽為安全堡壘的寶寶也會受到影響,可能出現情緒較不穩或躁動的情況,所以產後父母的心情穩定與家庭氣氛的和諧,仍可引導寶寶正向的情緒模仿。

溫和的微調

當寶寶吃少、睡少、活動量又大,讓媽媽傷透腦筋時,建議媽媽溫和且耐心的以少量多餐、讓寶寶白天盡情探索消耗體力與營造睡眠環境等方式,來慢慢調整他的作息規律性,切勿以強迫的方式,要寶寶能夠按表操課,造成寶寶的無助與不安。

正確的互動

要培養好帶寶寶,王宏哲老師認為,與寶寶正確的互動非常重要,正確的互動包括適當與適時。所謂適當,是指對孩子的需求給予正面回應,而適時則是指延遲滿足。

正面回應

王宏哲老師解釋,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情緒感知能力已發展成熟,因此當寶寶藉由哭泣來表達需求時,爸爸媽媽的回應態度也會影響寶寶的情緒反應,例如:當媽媽總是以不耐煩且嫌棄寶寶的哭泣來回應需求時,寶寶也會感受到媽媽的不耐煩而無法得到安撫,反之,如果媽媽每次都能夠耐心溫柔的回應,會建立起寶寶對媽媽的信賴感,知道媽媽會妥善解決他的需求,而逐漸不以激烈哭鬧來引起注意或達成目地。

延遲滿足

當寶寶哭泣時,除了適當回應外,王宏哲老師也建議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延遲並非不理睬,而是藉由合理的等候培養寶寶的耐心,例如:當寶寶的哭泣是因為撒嬌想要媽媽抱抱時,媽媽可以先以聲音安撫寶寶:「寶貝想睡覺嗎?還是要換布布呢?請等一下,媽咪先洗個手好嗎?」,而在手邊動作結束後檢查寶寶的生理需求,並一邊告訴寶寶請他先等媽媽換好布布(給予合理等待的原因),待檢查的動作結束,再給予他需要的擁抱。透過給予溫柔合理的原因,讓寶寶學習等待,而非迫切的立即給予擁抱,但切記一定要在寶寶等待後回應他的需求,以鞏固親子間的信賴感。

王宏哲老師指出,除了延遲滿足的訓練外,父母陪伴寶寶時,以身作則展現耐心、專注與傾聽的特質,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寶寶良好的情緒特質,而當孩子漸漸培養出耐心並學會稍等一下,就不會總是著急著要父母馬上滿足需求,且日後也不會只短視眼前的立即效果,而會較願意等待耕耘後的豐碩成果。

訓練孩子延遲滿足可幫助大腦的「前額葉」發展更成熟,讓孩子更能控制衝動、保持專注並協助發展決策能力等。

教你生養出好帶寶寶

先教導後擁抱.溫和但堅持

雖然寶寶還不會說話,但寶寶出現不適當的行為時,仍要以口語配合手勢的方式教導告知,例如:「不能打媽媽喔,痛痛。」、「菜菜丟地上,髒髒,不行。」並在教導後給予擁抱,王宏哲老師強調,要教,也要愛,透過耐心的持續教導,溫和傳達但堅持立場,當寶寶心智能力越來越成熟時,便會慢慢懂得守規矩,也能明白媽媽不會因為自己不小心犯錯就不愛自己。

習得的無助感

王宏哲老師以幼鼠實驗舉例,說明當幼鼠於無出口設計的迷宮中,因尋不到出口而感到無助時,即便還有力氣尋找,也會呈現放棄與絕望的狀態,王宏哲老師指出,親子教養中,最擔心孩子出現「習得的無助感」,這樣的無助感長久下來會造成孩子情緒的混亂與不穩定,因此爸爸媽媽在教導與回應之間需仔細琢磨拿捏,切時的給予回應,避免寶寶哭泣太久而感到無助與挫折。

333原則

當寶寶情緒過於頻繁的激烈起伏,長大後容易有情緒氣質較差的傾向,王宏哲老師提出「333原則」,建議儘量讓寶寶的激烈情緒一周不超過三天、一天不超過三次、每次不超過30分鐘,以確保發展為較健康的心理狀態。

直覺式親情

研究發現,即便每一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每個媽媽對於自己的寶寶都會發展出獨特的第六感,稱為直覺式親情,意即每個媽媽潛意識中都了解自己寶寶的需求,也具有滿足寶寶需求的潛力。許多媽媽過於依賴別人的經驗分享,或經常與別人做比較,其實都放錯了焦點且犧牲了自己與寶寶間最單純的直接交流,王宏哲老師提醒,透過細心觀察,培養與寶寶間的默契、建立自己的信心與教養風格,就能發展出一套最適合自己和寶寶的教養方式。

繼續閱讀